登陆注册
3340900000016

第16章 读人(4)

总体说来,这是一部融理论性、知识性、历史性于一体的可读性很强的哲学着作。

大杂烩的另一种味道——读《花间一壶酒》

读完《花间一壶酒》,有如品尝了一锅香气四溢的大杂烩,味道是不错,可是从体裁上似乎难以归类。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还是杂文集?还是史论?

作者李零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本行是古文字学,却对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

本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大梦初醒”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生怕客谈榆塞事”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

第三组“且教儿诵花间集”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酒色财气见人性”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从酒色财气研究人,丝毫不是降低人的标准。人有很多生物本能,研究本能,才能洞见人性。第五组“和古人谈心”,作者借谈司马迁、王国维等古代名人的生活态度,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纵览全书,作者文笔爽快、利落,有意识地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一些深刻的道理。作者的文字风格,似乎可以从有些短文的标题以管窥豹《:书不是白菜》《学校不是养鸡场》《笨蛋总比坏蛋强》《天下脏话是一家》《别让书生搞政治》等等。这些杂文中有些见解发人深省,如在《学校不是养鸡场》一文中指出:“学校早就不是净土,哪有桃园可避秦。当今的风气,虚糜国帑,浪费人才,糟蹋品牌与传统,谁都不心疼……不是坏人不出头,不是好人不发愁。从前大家哭穷,想钱都想疯了,但可悲的是,现在我们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土地。人和人的宝贵时间全都用来堵钱眼。为钱制造虚假学术,最后牺牲的是大家的学术生命。”“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哪怕是为了长远利益。我们不能说,为了国际就该牺牲中国,为了理科就该牺牲文科,为了效率就该牺牲安全,为了锅里就该牺牲碗里,为了没柴烧,就连门槛都给剁了。”

本书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作者谈卜、赌、药毒、女人、脏话、房中术、厕所和厕所用纸等等。这些东西历史上叫文化,发掘出来的典章文献叫文物。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就是一篇普通读者便可以读懂且耐读的文章。作者是用现代的眼光研究古代的问题,他眼里装着现代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反而更有味道了。如针对各类名目繁杂的图书奖,作者曾当过“推荐委员”。他颇感头疼,说了真话:“第一,现在的学术界,本来就是专家多而通人少,我早说过,专家其实是不读书的,他们都是只查书,不读书,或只读专业书,不读其他书,其实是‘学术残废’。第二,比如我这样不读己或读书非常片面的人,方方面面坐一块儿投票表决,很可能是‘偏见的集合’,反而把真正的好书给没掉了(美国电影《StagParty》对西方民主有上佳描写:投票是为了杀人)。”作者主张:“那些大书套书一定不能入于评选之列。”

也许与作者曾在大草原插队劳动的经历有关。读李零的文章,没有文绉绉的感觉,没有一句鬼话,直言直语,实话实说。甚至脏话也端上来了,痛快淋漓。让人读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例如,作者在《且教儿诵花间集》中谈到北京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一针下去,他是这样破题的:“高校要改革,问题是从哪儿改起。是不是脑科手术太复杂了,就给脚丫子动手术。反正脚丫子剁了,也不要命……比如职称晋升,最初是论资排辈,发猪肉票,这是计划体制;然后是托孤寄后,破格提拔,也是计划体制。最后轮到一帮底层的教员,他们中的很多人,老的老的没沾上,小的小的没轮到,眼看排到跟前儿了,你突然宣布,计划体制是万恶之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机会瓜分完毕,请你给我走人。要裁就裁下蛋的鸡。这是什么道理。你把计划体制的风光占尽,然后又说在这个前提下,咱们玩竞争机制。”这些话可谓一针见血。

如果说这本书有不无遗憾的地方,那恐怕要算作者对生物学认识有限。作者喜欢借用生物学上个别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不免过于大胆。但笔者以为,这可能正是李零文章的可爱之处。

冰点下面是热流——读《冰点故事》

女儿高考报考专业,她执意选择新闻专业。问她为什么选择新闻专业,她只是觉得这个专业有意思,具有挑战性。我向女儿推荐了《冰点故事》这本书,让她从中受点新闻的“启蒙教育。”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创办的一个专题特写版,首次将平民百姓的生活作为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了读者强烈共鸣,并成为引人注目的名牌栏目。

《冰点》这个王牌栏目,至今已有560多期,多篇报道已引起重大社会反响,《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多篇报道被拍成电影、电视片;《我认识的鬼子兵》等被扩展成畅销书。

10年来,《冰点》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一个时代。李大同作为《冰点》的创办者和主编,在《冰点故事》这本书中全面回顾了《冰点》从创立到今天10年多的历程,诸多“新闻背后”的故事不仅反映一个新闻工作者真实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巨变时代的10年轨迹。

《冰点故事》从冰点专栏的开篇《最后的粪桶》这篇报道出笼的故事说起,一步一步,描绘了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一层一层,由普通人不普通的人生经历,深入到人们的所思所想,直接冲击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由开始的软性报道,逐渐走上对社会有所担当的真实意义上的新闻传媒之路。这本书的精华从第三章起,忆述《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代表性文章的选材、采访、写作和发表过程。冰点周刊以报道北京老知青在首都挑粪开篇,在追星赶富的太平调中,吹响了不大和谐,却是表达普通人心声的号角。

李大同要求新闻要“记录历史、改变今天”的客观真实性。他本人没有上过大学,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他能创办《冰点》这个王牌栏目,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敢于直面社会,勇于探索新闻的真实性,如李大同自己总结的那样:“《冰点》报道,我从一开始就在直觉地驱动下,走了一条‘不断逼向真实’的道路。如果一个稿子让我感到不真实,我就会给它打分很低。而越是逼近真实的稿件,得分就越高……后来我才明白,因为中国新闻界数十年来假、大、空、‘左’的报道,已经让群众无比厌恶,使‘真实’本身构成了当今中国的特有的‘新闻价值’。这可是新闻教科书上从来都不会去研讨的现象。”

如本书中忆述“冰点”专刊其中一篇《世纪末的弥天大谎》揭露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弥天大谎说的是湖北十堰市辖属的丹江口市一个搜刮民脂民膏鱼肉乡里的村支书,死了以后被树立成了省级先进典型,一时间歌颂假典型的书籍出版了,戏剧也粉墨登场。

人们听报告,看戏读书,感动、流泪、捐款。典型向着全国级别上升。重大典型可是地方官员的重大政绩。三名新华社记者经过调查揭露了这个假典型。但是原本要刊登的杂志《半月谈》被公关了,假典型成功地摆平了新华社,稿子不能登了!新华社记者只好向《冰点》举报。

文章背后的故事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什么是新闻最高使命的思考,对此作者直言道:“在我看来,新闻的最高使命,绝不是‘记录’下来一点什么,以后供个把历史学家来做资料。恰恰相反,新闻如果不能影响‘今天’,那才是失职和对我们职业天条的亵渎。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完全是由新闻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个基本特征是——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

怎样才算是个好记者?作者认为“只有想影响今天的记者才是好记者,一时影响不了没有关系,如果他能坚持记录,他仍然是好记者。相反,真正可怕的是犬儒主义、玩世不恭。”

本书中有作者对新闻的不少真知灼见。如:“对传播者而言,如果你没有使读者完成第一次阅读,那么你就失败了。”“报道的长短与读者量,在多数情况下是成反比的。”“一篇阅读率高的报道,未必一定是好报道,但一篇好报道,必定具有阅读率高的要素。”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才深刻地体会马克思关于“人民新闻”一段论述的真实含义:“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患难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

从《冰点故事》中也能感到作者李大同的强悍个性,比如书中提到他受老领导点将协助编辑《东方》杂志,由于办刊思路不同,在披荆斩棘完成创刊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毅然辞职,其性格可见一斑。

这本书生动有趣,朴实无华,有真情实感。难怪本书出版三个月内,就重印到18000册,销量一路看好。笔者买到的这本书,已是第三次印刷了。

退步原来是向前——读《退步集》

作者陈丹青将“退步”二字拈作书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化观”的省思和追询,也包括对自身人生轨迹的自况、自嘲,但更多的却是出于对时尚“‘进步’之说”的反讽。《退步集》辑录了作者归国5年来的部分言论,论题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等,自云“退步”,语带双关。

作者是画家出身,也许归于长年的绘画训练,记人说事凭着他的白描功底,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语言连珠妙语。书评人苏继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那样的文字”。

对所谓的“现代性”“世界性”“进步性”加以预设,日趋演变为遗弃乃至抹杀自身固有传统的确证力量,作者陈丹青幡然返身,急流勇退。循着千年的文化渊源,循着我们民族从上古到清末的艺术家谱,退入记忆,退入传统,退入历史深处,退入生养之地,退至北京老四合院、上海正宗石库门房子、苏州园林,退至“新城区映照之下更其寒碜的茶肆旧楼”,那是客居海外、飞来飞去、身心漂泊的游子苦恋的家园。若论“退步”,岂止始自今日,早在作者倚于纽约大都会一角似被催眠时,“退”意已生──“人在家国,真是好。只要出太阳,望见京郊的香山与燕山,不由心生感动,脑子里一片空白。去岁带学生怀柔山村写生,又画到满面苦相的老农夫。那些天,晴午远眺,群山纠纷,中宵起夜,月如钩;这都是远在纽约朝思暮想的景象与时刻呀!”多么优美的文字!家山的情景遥接传统山水画意、田园诗境,是为作者刻骨铭心的“心理景观”。

我在央视专题节目《人物》目睹过作者陈丹青的风采,他身着唐装,浓眉大眼,目光炯炯,回答问题妙语连珠,既噎人又有趣,时不时冒出一句国骂,带着一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张扬。这个声称“作秀与看秀是人类天性”

的52岁的艺术明星,思想倒真是生猛鲜活,一句句话甩出来,利索得掷地有声。作者曾漂洋过海在纽约待了18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渗透他的思想。从他先前出版的《陈丹青音乐笔记》

和杂文集《多余的素材》中可窥一斑。《退步集》一书相当部分汇集了陈丹青接受五家媒体的访谈录。他说:

“自己喜爱半文半白的五四文体,用毛笔小楷写信,一遍遍地读鲁迅读得快意地笑。”看来这些习惯果然使他的文字与众不同,集合了犀利和幽默,精致和活泼,折射出他多元的艺术修养。当写到高校艺术教育的顽疾,作者直言道:“仅就招收新生、录用才俊、晋级教职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考核外语,并作为裁判依据这一制度论,便是艺术教育的死疾。”“艺术最需要的想象力早已被我们‘伟大’的‘应试教育’扼杀光了,那种考试真正公平吗?考生中有几个真正钟爱艺术?这个时代的人缺乏梦想与追求,找个好大学,找个配偶,生孩子,再让孩子接受应试教育,浑浑噩噩过一生……学院的教条主义培养了一拨拨所谓美术工作者,但谁是艺术家?”“兹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子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事情复杂化,复杂事情简单化。”“90年代以来,中国有活力的艺术均在体制之外,偶出人才,其模式也必是墙内开花,墙外结果。校园教条捆绑,岂可与校外生机社会大势相较量。文化规律者,柔弱而刚强,教条可使艺术憔悴,而形势可使教条黯然。

《退步集》中有关绘画、城建、影像的述评,显示了陈丹青作为评论家的价值和作家的功力。读这本作品有一种感觉,作者在不遗余力地自嘲中,饱含着对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思索和激情。这些文字“发表了心灵”,并承载了厚重的责任感。诸如,关于城建,他直言道“中国城市建设呈现的不是五花八门的‘建筑景观’,而是招数百出的‘行政景观’”。“什么叫‘行政景观’?简单说,就是我们城市景观真正设计者,不是建筑家,而是各级行政官员。”“当今杂乱无章的‘行政景观’只是近二十年发展过快过热的失控现象。”时代的推土机借了“进步”的名义隆隆前行,随之轰毁的何止是古镇旧院老城区;更有其上千年百年蕴藉的文化遗存。作者怅然若失,或凭吊古镇的衰败与沦亡;或痛陈“行政景观”的霸蛮、煞风景;直至梦游一般地流连于仅存的江南园林,不无痴迷地守护着内中积淀久远的文化样式、文化符号、文化余韵。

书中陈丹青一再声辩:“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即如布袋和尚诗云:“退步原来是向前”。陈丹青以其独有的艺术气质带来这部书,带给我们独有的思考和体悟,只凭此,他就已站在了我们的前面。难得的是,书中多篇文章为对话体,故而我们不仅可以读出一个艺术家的忧思、独白;亦能读到艺术家与建筑家、与行政官员的多向度论辩交流。“前瞻与回顾等同,均意味着历史的维度”,陈丹青如是说。推而广之,创新与怀旧、进步与退步、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现代主义与历史主义,又何尝不意味着某种历史的维度。在当下趋时趋新之声益趋喧嚣之际,唯有借此必要的张力论辩交响、迎拒会通,方有可能达臻和谐之境。“退”一“步”说,即便缘于此,我们亦应尊重、理解陈丹青的偏执与坚守。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是否有独特之处,一本书的价值也如此。作者师承“独持偏见,一意孤行”遗训,每以“艺术叛徒”自命,加之自己平生浪迹四海,无处栖居,身为游子,故文字亦如行云流水,率性而行,充满着不羁的野性、野趣,笔下难免过于冲动,甚至愤激满溢。就作者在书中敢于说真话,露实情而言,还是值得敬重的。《退步集》这本书一年内印刷了10次之多,可见其影响力。

永远“在路上”的浪漫冲动——读长篇小说《血色浪漫》

同类推荐
  • 杂烩集

    杂烩集

    宁夏银川建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几个月前给我特别推介了付登华老先生的书稿《杂烩集》。当时,我正忙于参加中国枸杞博物馆布展和搜集素材创作第九部长篇小说《杞圣》,只好背着这部书稿抽空阅读。读后感触颇深,不由想起了他一生最喜欢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 论读书

    论读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鲍尔吉·原野的发诸两端:急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除部分代表作品,本书集合了作者2002年的新作,秉持醇正的幽默品质,令人开怀,又带一些忧伤。
  • 从五十岁开始

    从五十岁开始

    《从五十岁开始》收录了作者以多年积累的阅历学识,创作的大量散文、随笔。其内容多是反映过去在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活,回顾作者从困顿自学、做有准备的人,到改革大潮涌起之时,积极参与融入时代洪流,去改变自身命运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
  • 趣味抓捕方案(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抓捕方案(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热门推荐
  • 残息

    残息

    生化危机加快了人类衰竭期的到来,恐慌,争夺,厮杀,绝望,文明面临着覆灭的灾难,人类在绝境中挣扎自救,改造身体,重组基因,成为锐不可当的人型武器,誓死守卫人类与家园,然而,这不是末日,只是开始,尸山极顶,血的浪花...
  • 和赵云同居的日子

    和赵云同居的日子

    你见过赵子龙吗?没有吧,我见过。你爱过赵子龙吗?没有吧,我爱过。——秦小楼本文曾用名《子龙,子龙,我爱你》、《盛世三国》。赵子龙在长坂坡一战中,随战马跌入土坑,穿越到了现代。遇到秦小楼,开始一段互信互助,互恋互爱的故事。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他,入错了,她,爱错了。另附作者QQ群号:271371003,欢迎来玩耍
  • 傲视星穹

    傲视星穹

    世人诽我,欺我,辱我,贱我,当如何处知乎?只需揍他,抽他,踹他,捶他,不信打不死他!盗贼宗师苏莫,一朝重生帝国纨绔,从此开始他一怒天下惧,翻手云,覆手雨的幸福生活。
  • 脱掉的爱情

    脱掉的爱情

    那些年,我在台上跳艳舞,台下陪着客人笑,我被人叫做婊子,即使我不脱衣,不卖身。我不相信爱情,直到那个男人出现,让我迷失了我最初坚定的心。他给了我所有的宠爱,却是亲自对我说,我不会有名分。当我沉溺于他给的宠爱时,他却毁灭了我的一切!一年后,我换脸换身份重新出现在身边。这一回,不再是他百般逼迫我做他的情妇,而是我千方百计勾引他,只为了复仇。
  • 斡旋真种

    斡旋真种

    观世间百态,生生灭灭感法,生念,悟天道。再回首,是否万古皆空......何为道?
  • 白三少的契约前妻

    白三少的契约前妻

    一觉醒来,安心玉整个世界度变了,被一个恶魔大少纠缠不休,这二人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华夏修仙传

    华夏修仙传

    看一个热爱华夏文明的青年如何走上自己的修仙之路。
  • 看来我爱你

    看来我爱你

    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你说你不爱我,给了我希望,却又给了我失望。你对不起她,那你就对得起我了?对不起,我不爱你,我只爱她。我只想和她在一起。你为什么骗我?对不起。为什么你要出现?我不知道。欢迎加入小说读者群,群号码:549474807
  • 学院异能:最后的花季

    学院异能:最后的花季

    [初次执笔,望见谅,简介无力]她拥有着预知的能力,创造了属于她的时尚帝国,于同样出色他一同成为商业界的龙头老大。她拥有高超的医术和毒术,一次次的救他于危难之中芳心暗许。她是从小在深山里修炼的单纯娃子,但有他的师兄的守护一次次的帮助她。她是从小在军营里生活的女兵,执行过无数次任务,却和同样年龄但已经是少将的他英雄惜英雄。她是拥有超级大脑的天才,没有她不会做的,也没有她不懂的,可是谁能告诉她哥哥对她来说是怎样的存在?她们的校园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 抱骨书

    抱骨书

    她,招人嫌弃,孤僻成疾。忽然一天,深宅大院来了群陌生人。她开始灵魂出体。梦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似曾见过。有位仙人,长身而立。问她:你可还会离我而去?她岁尚小,不通何故。待后来诡异之事频繁发生,她一步步走出阴谋,才觉前事懦弱。这次,她要不惜一切代价,杀害任何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