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色越来越暗,大块的乌云,在天空聚集,就像有什么妖魔鬼怪降临似的。
门外士卒们的喧哗声越来越大,也越发令人恐惧,仿佛他们已经冲到了驿站们外。
太子李亨,寿王李瑁,广平王,建宁王,高力士,李静忠等人,阻止呵斥将士们的声音,也传到了驿站内。
2
高力士匆匆忙忙地走出了驿站,大声喊道:
“诸君听令!陛下有旨,贵妃娘娘已经自缢升天。如今,贵妃娘娘的遗体,已经被抬到驿站内的庭院中。请龙武大将军率领诸将,速速进内,仔细查看,看个究竟!”
太子李亨,寿王李瑁有些愧色,似乎有些害怕见到父皇、见到贵妃。
他们与广平王,建宁王,南阳王等诸兄弟,以及李静忠等人,都留在了驿站外,弹压着禁卫军。
陈玄礼脸色凝重,颜有泪痕,率领着武威将军陈立和等禁军将领,鱼贯而入,走进了驿站内。
驿站内有些阴暗,有些潮湿,有些令人胆怯,令人恐惧。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远远地站在庭院门口,密切注视着将领们的反应。
武威将军陈立和等禁军将领,走进驿站庭院,借着昏暗的日光,匆匆地查看着贵妃娘娘的遗体。
看着贵妃娘娘依然美丽高贵的遗体,他们都有些害怕,有些羞愧,不敢直视贵妃娘娘的眼睛。
匆匆地看完以后,他们立即脱下他们的头盔,向驿站那头的李隆基叩头请罪,乞求皇上的恕罪。
李隆基走上前来,弯下他的衰老的身子,一一地扶起跪着的众位将领,抚慰着将领们。
见到李隆基凄惨悲哀的面容,将领们更加愧悔,向皇帝行礼完毕,就慌慌张张地退了出去。
陈玄礼紧跟在将领们身后,走到了门边。
3
见将领们查看完毕,李隆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去,示意抬走贵妃娘娘的遗体。
接着,李隆基由高力士,陈玄礼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走出了驿站的大门。
驿站四周的空地上,驿道上,手牵马匹,全副武装的三千多禁卫军战士,神情肃穆,队列整齐地排列着,注视着驿站的大门。
李隆基走出了大门,禁卫军战士立即欢呼了起来:“万岁!万岁!万岁!”
李隆基面对着禁军将士们,忍住心里的悲伤,张开喉咙,大声地发布着诏令:
“各位将军,各位勇士:
值此安贼反叛,国家动荡,邪恶横溢,人欲放纵,恐怖无常之际,朕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替朕力挽狂澜,诛灭了杨国忠这个恶贼。
朕心存感激,激动不已!朕不仅要感谢你们对朕的赤胆忠心,还要感谢你们帮助朝廷,铲除恶贼,立下的卓越功勋!
朕为人坦荡,对人真诚,一直欣赏肝胆照人,正直公正,大公无私的英雄豪杰。
长期以来,朕太过宠信属下,不幸受了杨国忠、安禄山这些恶贼的欺瞒,一直被他们蒙蔽至今,才终于清醒。
如今,你们为了朝廷大义,为了效忠和保护朕躬,果断地揭露恶贼的阴谋,为国除贼,铲除奸佞,让朕如梦初醒,终于彻底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朕不仅不会怪罪你们对朕的冒犯,还将好好地奖励你们对大唐帝国的忠诚!
当此安贼反叛,****逞凶,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希望我们君臣,能够齐心协力,以求早日诛灭安禄山****,光复我大唐社稷,重新恢复国泰民安的盛世。
君无戏言。当光复京师,国家复兴之时,朕一定会论功行赏,大力奖励你们的赫赫功勋的。
贵妃之事,既然已经过去,你们就不要往自己的心里去,不要再忧虑不安了。
朕再次慎重地对天发誓,重申朕的宽恕之意,希望你们,不要担心和忧惧。
朕对天发誓,绝对不会怪罪你们的犯上作乱,也绝不会搞秋后算账的!
各位爱卿啊,希望你们多多地努力!
让我们大家一道,全心全意地为国效力,争取早日铲除安禄山恶贼,恢复天下太平,造福万千百姓,使大唐复兴!一同避开上天带给我天朝的霉运!”
4
将士们见诛杀奸相的目的已经达到,解除了贵妃报复的威胁,就异口同声地欢呼了起来。
“万岁!万岁!万岁!”的呼喊声响彻了整个军营,仿佛饥饿与危机,也已经完全消失。
陈玄礼率领禁军将领,向李隆基高呼“万岁”,叩头行礼以后,纷纷辞去,回归到了各自的大营。
夜幕渐渐降临,乌云布满了整个天空.只有天边,还露出一些暗黄色的光亮,给人以恐怖的感觉。
军营中又重新传来了号角声。
将领们整顿集合各自的队伍,命令士卒们,四处去寻找食物和饮水,做着明天西行的准备。
危机似乎已经过去。
但平静的水面下,却还依然是暗流涌动。
李隆基心中非常清楚,将士们的心绪,实际上并未真正的安定。一点祸乱的火星,就随时可能酿成燎原之势。
5
六月十五日,天气,阴。
一大早,李隆基就起床了,也许,李隆基昨夜根本就没有上床安寝。
天刚刚蒙蒙亮,李隆基就下旨,召集太子李亨,寿王李瑁等亲王,以及随侍的文武大臣,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左相韦见素等讨论国事。
李隆基筹划着,准备和文武大臣们一道讨论,怎样尽快从马嵬驿这个伤心之地,动身南下,避开盗贼的威胁。
人还没有到齐,太子李亨父子,在驿站外,带领龙武军侍候着,似乎有些害怕见到父皇,有意无意地躲着父皇。
李隆基没有搭理儿子们,心情沮丧地待在驿站内,想着心事。
6
昨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一夜之间,李隆基突然衰老了一大截,他的头发一下子变得全白了。
昨天上午,逃难中的人们,虽然饥渴困窘,疲惫不堪,但还是充满着快乐和乐观,不时会听到虢国夫人姐妹的欢歌笑语。
经历昨日午后的变乱,目睹国舅、贵妃和亲眷们在自己的眼前惨死,而自己竟然无力救助,李隆基早已是身心憔悴,壮志顿失。
昨日的兵变,已经使李隆基变得像那惊弓之鸟一般,疑神疑鬼,惶惶不可终日。
此时的李隆基,对大唐王朝的未来,对大唐帝国的前途,对自己的部下,甚至对他自己,都已经充满了怀疑,忧惧,不再那么自信,那么豪迈。
他默默思索着,拼命地在心里暗自叮嘱自己,一定要冷静,要镇定。不要顾此失彼,乱了阵脚。
事实上,李隆基已经变得更加地多疑,甚至有些杯弓蛇影了。
就连晚上侍卫皇帝的将士们,放哨换岗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脚步声,都会引起李隆基的恐惧不安和胡乱猜疑。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隆基的这种担心和恐惧,这种仿佛有些过度的小心翼翼的防备,的确算得上是一种明智之举。
将士们内心的不满和怨怒,以及对京师亲人们的挂念,所引发的不安和忧伤的情绪,随时都有可能,酿成一场新的兵变的发生。
7
朝臣中,只有养伤的左相韦见素,独自一人,在驿站的室内陪着皇帝。
儿子寿王李瑁,终于来到了驿站内,看望父皇。寿王李瑁满脸忧伤、恐惧不安,在李隆基的跟前,不住地叹息。
父子两人挚爱的女人,突然从生活中消失,总是那么令人遗憾,心疼,惋惜。
李瑁心情复杂地顺从着父皇的旨意,在宣慰和照料着左相韦见素,并为韦见素赐药敷伤。
李静忠等人也不时进来问候几句,但来了以后,也是远远地避开了皇帝。
太子李亨父子,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李隆基更是若即若离,不敢正眼看人。
8
经历昨日的非常事变以后,左相韦见素,至今都还是浑身是伤,难受万分,依然惶恐不安,惊魂未定。
他忍着头部及全身伤痛的折磨,在陪伴着李隆基,不时与皇帝聊上几句。
李隆基心里很清楚,此种情形下,赏赐,恩宠,宽恕是处理事务与稳定人心的利器。
再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不决,与小气吝啬了,否则,大事不妙,后果堪虞。
“如今,朝廷最根本、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如何牢牢地笼聚住非常容易离散的人心了。
不能再让那些使人离心离德,丧失人心的事件发生了。”
李隆基在认真地思考着这个严峻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些,就应以更大的恩宠与赏赐,来笼络住人心,使将士们和文武百官,始终对朕抱着感恩戴德之心才行啊!
同时,必须要果断地预防和处理,军营中可能出现的反叛等非常事件的发生啊!”
李隆基在他的心里,默默地思索和设计,“而在处理当前的军国大事时,不仅仅要当机立断,考虑周全,更应当慎之又慎啊!”
看着左相韦见素身受重伤,还在自己的身边坚持,侍候和陪伴着自己,李隆基的心里一阵感激。
“朕一定要报答左相韦爱卿等人的耿耿忠心!”李隆基思忖道,“朕要迅速发布皇帝的旨令,任命韦爱卿的儿子韦谔,担任御史中丞兼置顿使一职,并奖励其他的有功之臣,来达到安定人心的目的。”
李隆基迅速付诸于行动,将旨意传达了下去。
听到皇帝的口谕以后,韦见素感激涕零。
他挣扎着受伤的身体,跪着地上叩头谢恩:
“陛下的大恩大德,臣至死难忘。陛下放心,臣决心誓死效忠皇帝,为帝国鞠躬尽瘁。”
看着韦见素感激涕零的神态,李隆基稍稍安心。
9
下旨召见的人员,许久都没有到齐,李隆基有些着急了。
驿站外,那些昨晚才刚刚安定了一个晚上,护驾的禁军将士们,又三三两两地聚在了一起。
他们仿佛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重大的问题似的。
这时的李隆基,已经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他透过窗户,清晰地看见了室外的禁军将士们,激烈讨论的情形。
李隆基预料到,将士们一定是又在商讨着什么要紧急迫的事情了。
“禁军将士,该不是又在策划,一场新的阴谋了吧!”李隆基杯弓蛇影,突然心悸起来。
10
为了以防万一,李隆基庚即对进来看望父亲的左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说道:
“韦爱卿,朕帮你看着你父亲。朕心里有些担心。麻烦你立即出去,认真帮助朕,向将士们仔细地探听一下,大家商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谨遵陛下旨意!”韦谔知道皇帝的担忧,没有说什么,领命就要出去。
李隆基又急忙叫住韦谔,特别叮嘱和告诫道:
“爱卿啊,你应该知道如今的局势严重。你一定要耐心地,与将士们进行认真的沟通和交流,对他们进行关心与抚慰。
你千万不要招惹和得罪他们。速去速回,不要辜负了朕的殷切希望。”
御史中丞韦谔,当然明白皇上担心什么。得旨以后,韦谔就急急忙忙奔了出去。
11
将士们见御史中丞韦谔,从马嵬驿室内走了出来,就围住韦谔,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起来。
“大人,你到那里去?陛下好吗?”张志和问候道。
“多谢张将军!陛下很好!陛下想了解一下兄弟们的想法,所以派我出来,问候一下大家!”
韦谔和蔼地解释道。
“好的!韦大人,既然你来了,我们就听听大人的建议吧!”武卫将军张志和说道。
“将军,请原谅!我还没有听清楚兄弟们的要求,无法做出判断,请哪位兄弟再给我讲一下,兄弟洗耳恭听!”
韦谔平心静气,心平气和,非常耐心地听着将士们的述说,一边还细致地观察着将士们的种种反应,深恐得罪和冒犯了将士们。
武威将军陈立和,挤上前来,靠近韦谔身边,止住大家的吵嚷,向韦谔诉说道:
“韦大人,让我说吧!大人,你一定了解我们此时的处境和心情,了解将士们心中的疑惧和担心。
请你务必立即向皇上禀告一下我们的情况,反映一下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末将听说,陛下依然固执己见,坚持南下西蜀,我们兄弟的心里很不乐意。
谋反的****杨国忠,虽然已经被我们诛杀,但他的部属,却都还在蜀郡,拿着刀剑等着我们。
陛下如今下旨,叫我们护驾南下,赶往西蜀,这不是明显地是叫我们前去送死吗?
我们兄弟,怎么会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自蹈覆辙呢?
如果我们去了西蜀的话,岂不正好踏入了奸贼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掉进了他们设计好的陷阱里了吗?
中丞大人,请你站在将士们的立场上,替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吧!
请中丞大人想一想,我们兄弟又不是傻瓜,怎么能够心甘情愿地前去西蜀送死呢?
不瞒大人说,这就是我们兄弟,之所以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恐惧西去的根本原因。”
12
听着武威将军陈立和的述说,御史中丞韦谔,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韦谔急忙同情地问道:
“将军,的确如此!我也有如此的担心!禁军兄弟们啊,那你们的意见,究竟如何呢?你们打算到哪里去呢?
如果我们不到西蜀去避难,那我们究竟应该投奔何处呢?我们势单力薄,兵少将微,总不会就呆着这里,等着叛贼们追来,把我们俘虏吧?”
韦谔急忙耐心而又谨慎地询问起来。
看见韦谔的确是在真诚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将士们放心了一些,放松了戒备。
大家就毫无禁忌地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他们各自的建议和主张:
有人主张投奔河西、陇右战区,有人主张投奔灵武的朔方战区,还有人建议投奔太原的河东战区,更有家眷在长安的将士,建议立即返回京师长安,去搭救亲人们出来。
韦谔心里非常清楚,此时的皇上早已吓破了胆,他只会一心一意地考虑去蜀郡避难这一条路径。
皇帝肯定也非常担心,再次触怒禁军将士,所以他绝对不敢明言去蜀郡避难。
其实,经历昨天的变乱,眼见杨国忠,前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人的悲惨下场,韦谔自己,也非常担心,会因此触怒禁军将士们。
韦谔哪里敢说出皇上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他反对的意见,惹将士们发怒呢!
13
韦谔思索了一会,决定继续耐着性子,尽力地劝解和说服将士们,以便寻找到一条,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逃亡之地:
“忠于皇上的禁军兄弟啊,皇上非常体谅你们的辛劳,感谢你们的赤胆忠心!
我的亲属,也同兄弟们一样,都留在京师长安。我的心理,我的心情,其实也同你们一样地迫切,渴望尽快地返回京师,解救他们逃出盗贼的魔爪。
可是,兄弟们啊,据说如今的京师,已经被安禄山叛贼的数十万大军占领了,贼势十分浩大。
各位兄弟,你们想过没有,凭我们禁军这两三千兵力,返回去的后果,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兵力太弱,而贼势太盛。我们根本就没有抵抗盗匪的条件啊!
我们返回去,无异于投羔羊入虎狼之中,定会全军覆灭,白白地牺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皇上并不是害怕盗贼,而是不愿我们大家,回去做无谓的牺牲啊!这也是为了保存我们的实力着想啊!
众位兄弟啊,在下以为,如今大家的意见不一,势必会产生严重的意见分歧。
结果可能就会出现,大家争来争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样就会白白地耽误宝贵的良机。
不知你们大家,可愿听从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呢?我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如何呢?
我们大家,现在都非常饥饿疲惫。
在下建议,我们不如先去扶风郡(SX省FX县补充我们的粮食给养,再慢慢慎重地研究和商议,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决定,我们下一步,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不迟。
危机当前,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啊!
兄弟们,你们说,我的建议如何呢?”
“好!韦大人深思熟虑,考虑十分周到!我们就听韦大人的意见吧!大家不要再东争西争了!”
那位提出意见的禁军将领武威将军陈立和,首先表示赞同道。
其他将士,也再没有别的反对意见了。大家都一致同意,接受韦谔提出的建议。
14
韦谔急忙带着禁军将士们商定好的意见,匆匆忙忙地赶回驿站去,向李隆基禀报。
“朕也知道,如果此时此刻,朕依然一意孤行地坚持,西行幸蜀,那只会激起将士们更大的不满和反感的情绪,挑起新的事端的发生。
还是按照韦大人所说的步骤,走一步看一步吧!”
李隆基主意打定,就又由高力士搀扶着,蹒跚着脚步,走出驿站,再次亲自去征求将士们的意见。
结果,大家都一致同意御史中丞韦谔提出的建议,决定先到扶风郡,去补充军需和粮食,然后再做决定。
李隆基终于放下心来。他立即下旨道:
“众臣听旨:
太子与广平王,建宁王,南阳王父子,你们率领龙武军,殿后护卫,龙武大将军和寿王李瑁诸兄弟,负责驾前护卫。
马上移驾扶风郡!”
将士们的情绪,才终于安定了下来,不再提出新的异议。
将领们约束各自的队伍,就将起驾前行。
队伍开拔,正准备向扶风郡进发。
这时,突然有一队服装各异的人众,拦住了李隆基的队伍,李隆基的脸色突然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