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管理与环境
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组织适应环境,与环境的变化及发展保持协调。作为一个管理者,了解环境的变化规律是保证管理有效的前提之一。
这里所说的环境指的是组织的外部环境,是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
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我们认为,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在处理组织与环境,或者说管理与环境关系,应当明确。管理者首先必须认识了解环境,把握环境;其次是带领组织适应环境,在既定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再次才是影响环境,创造环境。
一、组织与环境
环境是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周围条件和状况,既有静态的结构,也包括结构要素之间的动态运行。管理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它要深刻地受到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组织为何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使得组织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管理者必须决定,要么调整组织,做出适应策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么采取措施,做出影响策略,影响环境,使其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不过,纵观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我们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管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入管理学的视野,只是在系统学派兴起以后,管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开始受到重视。此前,无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行政组织理论,还是人际关系学说,都主要是以组织内部的生产活动、管理职能、组织结构或者员工的社会需要为研究对象的,并没有关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财、物、信息等多种相互依赖的要素或者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不同的部门组成的一个系统,同时组织又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输入各种资源,然后通过内部的管理职能实现要素的转换,向外输出产品、服务、信息、财务结果、人事结果等各种形式的产出,以实现组织“效果”
和“效率”的双重目标。系统论的这种认识显然为我们认识管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此后出现的权变理论、战略管理等理论都不过是在系统观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管理与环境是如何互动影响的。权变理论指出管理方式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战略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在系统观的理论中,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4-1所示①(①李品媛,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必然会影响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二、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
以大量存在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组织为例,企业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在外部环境的原料市场、能源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中去获取。离开外部的这些市场,企业经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此同时没有外部市场,企业就无法销售产品、得到销售收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就不能得到补偿,经营活动就无法继续,更谈不上在更大的规模上经营了。
对组织活动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环境是静态的,那它的影响再大,对其研究也无需反复强调、高度重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研究可以是一劳永逸的。对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分析,便可把握它的特点,制定相应对策。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外部存在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比如:技术在发展,消费者的收入在提高,教育不断普及,就连执政者也在经常更换。
环境的种种变化,可能给组织带来两种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比如新资源的利用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的产品,执政者的变化可能导致环保政策的修订;另一种可能是环境在变化过程中对组织的生存造成某种不利的威胁。比如技术条件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可能使企业产品不再受欢迎,组织要继续生存,要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就必须及时地采取措施,积极地利用外部环境在变化中提供的有利机会,同时也要积极采取对策,努力避开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威胁。
极端地说,外部世界存在的一切环境均会或多或少地对组织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都在“外部环境研究”的对象范围内。但是,这个广义环境中存在的所有因素对组织活动的影响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区别,程度有深浅之分。因此,对那些远离组织“活动场”、对组织活动只有很低程度影响的环境因素似乎没有必要紧密跟踪、详加研究,同时,人力和经费的限制也决定了不能将外部环境的研究对象确定得过于宽泛,只能将这种研究集中于那些组织活动影响程度较高、方式较为直接的因素。
三、管理环境的分类
(一)按照对管理过程的影响关系,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
一般环境指的是对组织管理的效率有影响,但是并非特定的外部因素。有人认为:一般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的一切,例如经济因素、政治条件、社会背景及技术因素,还包括那些能够影响组织但联系尚不清楚的条件。①(①注(加)亨利·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86年)一般环境对组织当前的效率的影响可能不是太明显,但是对组织的长远发展的影响可能很大。并且,一般环境与特殊环境是相对而言存在的。有时一般环境可以转变为特殊环境,特殊环境也可能转变为一般环境。如在管理中常见的试点方法中,经常见到的情况是:试点单位试点的效果会很好,可是一旦将试点的方法、措施推广到所有的单位,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原因何在?主要的原因就是试点单位在试点时的环境大多属于特殊环境,而在所有的部门推行,这种特殊环境就会转变为一般环境,效果下降就容易理解了。
特殊环境也称之为具体环境,指的是与实行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环境,它由对组织的绩效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关键因素构成。如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的有关法律等就是企业管理的特殊环境。
一个组织特定环境的变化,取决于组织为自己确定的“适当”位置,即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范围及其所服务的细分市场。如在美国,大学可以划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
这两种大学所面临的环境是相当不同的。私立大学的学费大大高于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的生存靠的是不断招收支付得起学费的学生和校友的捐助,以及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和进入研究生院的纪录;公立大学的维持则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州立法机构的拨款。结果,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更卖力地招收新生、维持校友关系以及提供就业服务。而公立大学的管理者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游说州政府以取得更多的拨款。
(二)按照环境的变动程度,可以分为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相对变动的环境
相对稳定的环境指的是组织的环境变化不大的外部结构。对于组织的管理者来说,外部环境仅仅只有很低的不确定性。就企业而言,较低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企业的需求变化不大,容易预测。如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面对的环境就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也是不同的。公共事业的生产经营所面对的市场相对稳定,如供水、供电等部门的市场环境基本上就是如此。而竞争性行业的环境的变化要大得多。
相对变动或者是动态的环境指的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快较强烈的外部结构。这种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需求不容易测定。
(三)按照影响组织效率的外部因素的多少,可以将环境分为简单的环境和复杂的环境
一个组织所面对的环境的复杂程度与组织生产和提供的服务产品有关。生产的品种越少,其外部环境一般来说越是简单。环境的变动程度与环境的复杂程度是相关的。两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组合成这样四种外部环境,即简单稳定的外部环境;简单动态的外部环境;复杂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动态的外部环境。
(四)按照环境内容的性质,可以将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等。政治环境是指制约或影响组织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系统,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政府颁布的政策、政治气氛等诸多因素。政治环境既有相对稳定的成分,又有动态变化的要素。法律环境是指与组织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以及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机构,同时也包括与此相关的社会法律意识,其中法律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政治环境中的政治体制、政党、政府等要素密切相关,所以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本质上是一体的。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组织可能无法预测,但一旦变化产生后,它们对组织活动可能产生何种影响,组织则是可以分析的。组织必须通过对政治环境的研究,了解国家和政府目前禁止组织干什么、允许组织干什么、鼓励组织干什么,从而使组织活动符合社会利益,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管理的政治法律环境指的是组织所处的环境中有关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规定。环视当今世界,不难发现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同样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美国,企业管理遵循的是财产权至上原则,企业中作为企业劳动者的工人,没有法定的参与企业重大管理决策的权力;而在德国,则以明确的法律规定了工人有权进人董事会,参加企业管理决策。政治法律环境影响的不仅仅只是企业的管理,也包括任何其他组织的管理。因为管理制度、管理的方式方法都有合法性的要求,否则就会被禁止。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价格、财政税收制度、利率与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等要素。
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特别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环境。其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人口众多既为企业经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总的市场规模庞大,又可能因其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充分满足,从而构成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背景的繁荣显然为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宏观经济的衰退则可能给所有经济组织带来生存性的困难。
(2)微观经济环境。其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地区的就业越充分,收入水平越高,那么该地区的购买能力就越强,对某种活动及其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一个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对其他非经济组织的活动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比如,在温饱还没有解决之前,居民很难自觉主动地去关心环保问题,去支持环保组织的活动。管理产生影响的经济环境又可以分为宏观的经济环境和微观的经济环境两大类。宏观的经济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人均国民收入,市场的供求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等。微观的经济环境则指的是一个具体的组织所面临的与组织运行有关的特殊的经济环境,如对于企业来说,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的状况,行业的竞争强度,技术进步的速率等;而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就涉及教师的相对收入水平,教师的生活福利水平,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资的力度等。
3.科学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包括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采用,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与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等内容。近20年来,一般环境中变化最迅速的就是技术。目前,人类的基因密码已经破解;利用通讯技术,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微处理器等信息载体变得更加小巧,而功能与速度却更强更快。在这些突飞猛进的技术中,对组织与管理影响最大的首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大大减少了组织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越来越朝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反映着一定的技术水平。社会的技术进步会影响这些物质条件的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从而影响利用这些条件的组织活动的效率。
不同的产品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对劳动者和劳动条件有着不同技术要求的技术进步了,可能使企业产品被反映新技术的竞争产品取代,也可能使生产实施和工艺方法显得落后,还可能使生产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知识结构不再符合技术环境等等。科学技术是对一个组织的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之一。简单地讲,科学是提供知识的理论,而技术是运用知识的理论。“技术”通常指我们做某种事情的知识的总和。它包括发明创造、技能方法。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工业化大生产中的运用是重要的因素。以经验为主的生产方式需要的是经验性的管理,而以机器大工业和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的生产方式需要的是科学的管理。当代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许多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对企业来说就更是如此。
对于其他的组织来说也不例外,如信息化的发展就推动了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形成,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