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翼州,高离举行了一场宴会,宴请了翼州所有世家的家主。
尽管翼州的世家对高离并不感冒,但该给的面子还是会给,至于那些不给高离面子,并没有来的人,高离已经将他们的家族与死亡划了等号。
宴请这些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未来翼州的发展做规划。
翼州的世家,哪一个不是打着赶走高离的意思,说是对翼州的未来做规划,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人在意过高离的发言。
高离对他们的态度无所谓,此次宴会只需要一个由头罢了,待他们人来后,高离又偷偷的对他们下了使人慢慢的变成弱智的药。
一家之主不可能完全决定一个世家的选择,但其却也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倘若一家之主都变弱智了,那高离打压他们也会变得容易很多……
然后,高离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想致富,先修路。
这是一句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通用的话。
高离便在自己的练兵内容里加上了修路的选项,并且还养了一批屯田兵,来为自己的后勤做保证。
除此之外,高离还开办起了民校、夜校,用来对翼州的百姓进行文化扫盲。
这可算是从根本上打破了世家对文化的垄断,不过高离嘴上说得好听,圣人也曾教化万民,我等虽非圣人,亦是要让百姓懂得礼仪。
这个口号打得很好,而且翼州各个世家的家主都开始变得弱智了,倒是没理由批评高离。
之后高离又开始大力发展商业,求财是小,主要是为了将翼州的经济流动起来,以此来吸引各种人才投奔。
这件事遭到了翼州不少世家的阻碍,推进起来也是磕磕盼盼,相当麻烦。
而与翼州不同,并州的发展一片大好,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都在迅速的发展着。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索性一切都朝着高离想的方向发展,尽管中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都完美解决掉了。
其中曹操功劳居首。
高离觉得自己把曹操放在政治上实在太合适了,曹操和高离一样都是实用派,曹操每次做事都能对的上高离的心意,很是有才干。
将手中的事情处理完毕后,高离朝蔡文姬的房间走了去。
无论是蔡邕还是蔡文姬,都是高离从董卓那里抢来的,因为之前蔡邕有被董卓给拉拢,所以其名声是臭了,不过相对于他,高离更在意的是他的女儿。
如今的蔡文姬,也是高离的战利品罢了。
毕竟一个无依无靠,且长相美丽的女子,在乱世当中落入了高离手中,不见得会是好事……
……
乱世将至,风雨欲来,此时有眼光的人都开始准备择主了。
有的人选择了袁家两兄弟,有的选择了江东的孙策,还有一批人选择了高离。
关羽和张飞这两个武将最后还是选择来到翼州投奔高离,除此之外,糜芳、糜竺两兄弟也投到了高离的麾下。
还有高离游走天下所拜访过的寒门子弟,基本都选择投靠了高离,高离的势力框架,正慢慢的构建的当中。
此时整个中原都比较压抑,所有人都知道,过不了多久,天下将会大乱。
其中袁绍和袁术两兄弟的名气算是最大的,哪怕袁家的宗家被董卓端了,依旧有不少人投奔他们。
高离很想将这两个人给杀了,只要这两个人一死,翼州境内的袁氏门生也将会安稳下来。
同样,袁绍此时也在算计着翼州,想着从高离手中将翼州夺到手,并且频繁的派人和翼州的世家进行接触,其想法简直不言而喻。
可就在两人僵持的时候,最先沉不住气的,居然是董卓。
董卓不治国,亦不事生产,若是没有粮食,就去抢百姓的,最后这些百姓要么被董卓逼走了,要么就是坐落成了土匪。
总之是董卓抢光了百姓的粮食,百姓又又走的走,散的散,然后他没得抢了。
而抢不到百姓的,董卓就抢邻居的。
不少与董卓邻近的诸侯遭了殃,被董卓给狠狠的掠夺了一遍。
于是,又有人发布诏令来讨伐董卓,而发布这个诏令的人,赫然是前任盟主袁绍。
……
将手中的诏令扔到自己的智囊团当中,高离对他们笑道:“诸位,尔等对袁绍的诏令有何看法?”
“主公,这次的诏令,恐怕有诈?”
作为袁绍的好友,曹操此时是想尽力与其撇清关系,免得遭到高离的怀疑,所以第一个发言。
“孟德说得对,主公,我观袁绍恐怕不是想要伐董,而是想要夺了翼州。”
同样作为智囊的郭嘉、糜芳也相继发言,俨然是不相信袁绍的目的是伐董。
再次讨伐董卓?没有好处的事情,袁绍会去干?
袁绍很明显的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至于其目的么——鬼知道。
沉思了一会,高离对着手下吩咐道:“董卓残害忠良,我镇北军应前盟主袁绍之令,自当是要再次参与讨伐董卓。只是之前虎牢关一战,我镇北军损伤实在严重,尽其所能也只能出兵三千,只望盟主袁绍能够收留了。”
高离的手下面面相倨,最后不得不对高离说一句“高明”。
……
高离这么样摆明了是出工不出力,不只是高离,凡是响应了袁绍诏令的人,没一个人出力。
然后……袁绍搞小动作了。
袁绍是真的把高离当作软柿子了,其军队正慢慢的往高离这边压进,之所以用慢慢这两个字来形容,是因为在大军压境的同时,袁绍还在对翼州的世家做思想工作。
俨然就是做好了全盘接收翼州的准备。
高离对此真的是无语了,就算他下的药能让人变弱智,可也不见得袁绍会傻得这么快吧。
不过正好,高离也可以借此机会,将翼州能的世家给清理一遍。
一条谋略,已经在高离的脑海当中构建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