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平显然疯狂了,命令三军道:“我们围邯郸城已经整整一年了,今天务必要攻下它!要么我们全部战死,要么我们攻进城去!”
于是,剑锋所指,所有的秦军像决堤的大海朝邯郸城汹涌而去。
战争异常地激烈,战争异常地激烈,战争异常地激烈。
赵国的平原君在城关上指挥,他指挥的是全城的军民。
邯郸城里全民抗战,人们各尽其力,各行其是,看似乱成一团,其实混乱中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邯郸城下堆满了秦军的尸体,后面的秦军踩着前面秦军的尸体,渐渐地攻上城关来。
邯郸眼看就要守不住了,但赵国军民不怕死,更没有想过要放弃。
秦军也不怕死,直战到一个不剩方罢休。
平原君急了,援军怎么还不来,再不来,赵国就要完蛋了。
…………
信陵君率魏国的八万大军从秦军的左后方杀来了,杀声震天,尘土飞扬,大地震颤。
春申君率楚国的十万大军从秦军的右后方也杀来了,杀声震天,尘土飞扬,大地震颤。
平原君率赵国的全城军民大开城门从秦军的正面杀出来了,杀声震天,尘土飞扬,大地震颤。
战国四公子中的三公子合力攻击秦军,这简直堪称奇迹。
三公子互相配合,心有灵犀,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默契,天衣无缝,黄金搭挡,堪称完美。
公元前257年,魏、楚两国的军队前来救赵。
邯郸城下的秦军,在赵军、魏军、楚军的夹击下大败。
郑安平在赵军围困下以二万人降赵,赵国封他为武阳君,两年后死在赵国。
王龁撤围逃奔驻守汾城附近的秦军增援部队。
不久王龁进攻汾城,随即攻克魏国的宁新中,将其改名为安阳。
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设为太原郡。
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
秦军解围撤离而去,于是邯郸得救,赵国得以保住。
赵孝成王亲自出迎。
平原君牵着二人的手进城,三公子亲密无间,回到邯郸城,大摆宴席,****慰师,自不在话下。
公元前257年秋,郑安平率领的围赵国邯郸的秦军在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率领的三国大军的夹击下大败,郑安平率二万军队投降,王龁撤军退走,逃奔至汾城附近的秦国驻军部队。
这次秦军的惨败,虽不敢说是秦昭王在位期间败得最惨的一回,但却是秦国败得最失败的一回。
所有的人包括秦昭王都认为,赵国自长平一战后,很快就将被秦国吞并,可谁又曾料到秦国有今日之败,这一败不仅没有达成灭亡赵国的初衷,更是让秦昭王丢尽了脸面。
既然战败了,那肯定就要追究责任,秦昭王不可能就这样善罢甘休,攻灭赵国是他平生之志。
这次秦军的主将是郑安平,他战败不说,居然还率二万秦军投降,二万秦军是小,可向来只有诸侯军将领投降秦国的,极少有秦国的将领投降诸侯的,这面子实在是丢尽了。
所以,首当其冲要问罪的肯定是郑安平。可是,郑安平投降了,秦昭王再能,也不可能去赵国问罪。此时秦国无良将,诸侯正在紧逼秦国,秦昭王尚且自身难保,哪有余力去对付一个降将。
然而,秦国有法例,被举荐者与举荐者有荣辱与共的关系。也就是说,郑安平是范雎举荐的,他给秦国带来了耻辱,那么,不能拿他问罪,就只有拿举荐者范雎问罪了。
在秦昭王的心里,范雎是一个很有心计且小气的人,对这种人早晚要除之而后快。
这一想法,秦昭王早就有过,甚至一直在找机会——一个卸磨杀驴的机会。
秦国的大王们向来都具有卸磨杀驴的优良传统,这是遗传,也是规则。
秦孝公死,商鞅被杀,秦惠文王死,张仪被逼走,秦武王死,司马错被排挤,现在秦昭王眼见自己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么可能让范雎好好地活着。
然而,秦昭王毕竟还没有死,而现在范雎的臣相一职也还没有人选,暂时还不能要他的命。但这笔帐得先记着,早晚要算清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既然这范雎也暂时动不得,可总得找一个人出气不是。
秦昭王转念一想,想到了白起。
白起自兵围邯郸,因见鬼神之事而不攻自败逃回秦国后,三番五次称病,秦昭王软磨硬逼多少回,他就是不肯带兵打仗。
之前,秦昭王也想过,可能白起真的有病,或者某些方面想不开,留他在秦国,等他想开了,就会再去为秦国杀人了。就算他不去杀人,把他留在秦国,还能恐吓诸侯,反正养着他也吃不了多少饭。
到了此时,秦昭王才觉得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白起是不会再为秦国带兵打仗了。
秦国兵败,白起无动于衷,诸侯逼近,他还是无动于衷,范雎去找他,他同样无动于衷,秦昭王亲自去请他,他还是仍然无动于衷。
既然你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起到威震诸侯的作用,那还留你有什么用。
于是,秦昭王打定了要和白起撕破脸皮的决心。
秦昭王亲自来找白起,带了些好酒好菜摆好,边吃边聊。看来,秦昭王还是想作最后一搏,希望白起能统兵抵御诸侯,再为秦国开疆僻土。
秦昭王劝酒道:“郑安平投降了,王龁败逃,诸侯逼近。”
秦昭王盯着白起,想看看他的表情。可白起一脸苍白,精神不振,病病怏怏的,魂不守舍的,俨然一个半死不活的人。
白起偶尔吃些酒菜,也不热情,不肯多话,时不时地点点头,打打呵欠,伸伸懒腰。
秦昭王又说:“秦国没有将军统兵,实难对付诸侯!……”
白起沉默地坐着,好像一个傻子似的,时而自笑,有疯疯颠颠的迹象。当他听到统兵时,脑海里似乎又出现了那可怕的一幕——冤魂向他索命,使得他惶恐不已。
秦昭王见白起不主动请兵,很不高兴,只得使用最后一着了。
秦王表面很友好地对白起说道:“看来将军真的有恙!这样吧,本王在阴密(今GSLT县西)给你找了个好去处,国中的大小事务你就不要操劳了,去那里安心养病吧。”
这种话谁都能听得出意思来,白起也自然不糊涂,这是要罢了他的一切官职,让他回乡下去。
秦昭王最后的杀手锏,是逼白起走投无路,好主动向自己请兵。可他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这白起的魂魄都不在身上了,哪还在乎那些身外之物和过眼云烟。
白起只点点头,意思是他知道了。
秦昭王无语了,心里那怒火不知道该往哪里烧,他恨不得现在就叫人把白起五马分尸,可他刚说了让白起去养病的话,马上反悔,难免有失君王的身份,于是就拂袖而去。
秦昭王回去后想,这白起是铁了心不为秦国卖力了,本以为这样逼迫他,他就能就范,没想到这人不吃这一套。
好吧,既然你不能为我所用,那留着你终归是个祸害,难保你这把杀人的屠刀不会为诸侯所用,哪天来对付秦国或者是秦王的子孙,你太可怕了。
……不行,只有死人才是安全的。
于是,秦昭王命亲信带了自己的佩剑去为白起送行。
白起见到秦王的亲信带来了秦昭王随身佩带的宝剑,当时就傻了,再细看,除了秦王佩剑外,酒菜、金银、细软等送行之物皆一无所有,他立即明白了,秦王这是要他自裁了。
白起没有什么异常,似乎他早就想到了会有这一天的,或者他真是中邪了,对他来说,死去跟活着都是一样。
白起离开咸阳,行到杜邮,四处看了,见这里山高林密,清明秀丽,实在是一方风水宝地。
白起虽然离开了咸阳,但秦昭王一直不放心,以防白起逃走,秦昭王派了数百名亲信暗中跟随,白起胆敢逃跑,就伺机下手结果了他。
行到杜邮,眼见离咸阳甚远,秦王的杀手们见白起还没自裁,于是就准备动手。这一切,白起无不看在眼里,只是觉得还没找到一个好去处,所以才迟迟没行动。
白起见这里风水不错,有了驻足的想法,可要他自刎,这实在有些难以下手。
人总是这样,杀别人从来不心疼,可让自己拿刀捅自己,不说没有勇气,确实难以下手,这是本能的自卫心里和身体反抗。
秦昭王的亲信杀手们见白起没有自杀的打算,就杀了出来,非要结果了他。
然而,不用说都知道,这白起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他将秦王的宝剑一刀一刀宰了这些杀手,几百人在眨眼间就被屠杀干净,有几个想逃跑的,都被他杀了,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白起认为,他的命只有他自己能主宰,这些不三不四的人是不配取他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