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刘邦不日退军至灞上。一路走来,刘邦很是不高兴,张良劝刘邦说:“虽然我们已经先进了关中,但是咸阳城里的东西我们一样也不能碰,因为它们暂时还不属于沛公你,这一切都是项羽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项羽不怀疑你有称王夺位之心,二是让天下百姓知道我们起义不是为了夺权篡位,而是为了打倒暴秦,还世人一个太平天下。沛公放心,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还得民心,张良早晚会让沛公得到眼前的这一切的。”
刘邦听了,只得强压心中的不快。他明白,只要项羽还活着一天,这天下就没有他刘邦的份。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为了笼络人心,他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便召集当地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约法三章后,刘邦又下令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
意思是,我要把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你们不要害怕,该做官的做官,该下地的下地,该上学的上学。我就是来四处看看,不是来找你们的麻烦的。
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张良见状,又建议刘邦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刘邦的士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当即率兵攻打函谷关。
项羽万万没有想到,凭刘邦的本事和他手底下那几个人,怎么可能会在他之前先入关中。可是,如今事实摆在眼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要想耍赖吧,又怕天下人笑话,要是按约定吧,又不甘心,于是尽把心中的不平怒气发泄在了守函谷关的刘邦的士兵身上。
项羽再一次的疯狂了,他冲在三军前面就像一个杀人魔王般杀红了眼,根本停不下来。没有人可以阻挡他,没有人可以伤到他,只见刘邦的士兵一个个、一群群的死在他的天子剑下成了无头冤魂。
后面的楚军将领见了,都不要命的跟着项羽冲杀,将领后面的楚军见了,又不要命的跟着将领冲杀。就这样,楚军人人都不要命,结果却要了所有守函谷关的刘邦士兵的命。
项羽不日攻破函谷关,听说刘邦还军灞上,不敢进入咸阳宫,于是就消了气,将军驻扎在鸿门一带。
于此,项羽率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而刘邦率十万军驻扎灞上。
项羽和刘邦,一个是狮子,一个是老虎,都虎视眈眈的看着那皇帝宝座。
狮子和老虎的战争是刘邦的手下曹无伤挑起的。真不知道这个叫曹无伤的人是怎么想的,也许就是眼红,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才去挑拨离间。
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珍宝全部占有。
范增也劝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财物丝毫不取,妇女没有一个宠幸,还约法三章以笼络民心,这表明他的志气不小。我令人望气,发现沛公呈现龙虎五彩的景象,这是天子之气。赶快攻击,不要错失良机。”
项羽听后,非常愤怒,准备次日凌晨,分四路围攻刘邦。
世上有小人,但也有好人,项伯就是一个。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邀他一同潜逃。
张良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再走。”
随即,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帐中,把项伯所说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估计我们的军队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有气无力地说:“确实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
张良一想,当务之急是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使他放弃进攻刘邦的计划。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项伯是个关键人物。审时度势一番,张良给刘邦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长我几岁。”于是,刘邦对张良说:“你替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再三邀请项伯入帐见刘邦。项伯进帐后,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祝寿,并结为了儿女亲家。
当项伯酒酣耳热之时,刘邦委屈地说:“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吏民都造册入籍,府库财产严加封存,专门等待项将军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并防备有非常的变故发生。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千万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决不敢背弃将军的大德。”
一席话,说得项伯信以为真,便交代刘邦:“明天一定要早一点亲自来向项羽谢罪。”
项伯连夜驰回鸿门,把刘邦的话都转告给了项羽,并百般疏通,说:“如果不是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进入咸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小人的一句谗言就猜疑他。沛公还说,为了澄清这个误会,他明天就亲自来鸿门向你请罪,如此足可见其忠诚,表其清白。”
项羽渐收怒色说:“好,我明天就在这里大摆宴席等着他,只要刘邦敢来鸿门,我就相信他别无二心。”
项伯又忧虑道:“只是范老对刘邦的成见太深,恐宴席上有所动作。”
项羽黯然不语,项伯也不再多说,就离开了。少时,范增来见项羽,问:“听伙夫说,你明天要大摆宴席招待刘邦?”项羽说:“刘邦为了证明他是被冤枉的,明天要亲自来鸿门向我请罪,只要他有胆量来,我就相信他,并且还好酒好肉的款待他。”
范增急说道:“羽儿啊,你好糊涂。且不管刘邦有没有称王之心,你都要杀掉他,以绝后患,怎么还给他解释的机会。如果将来还能有谁能阻碍你的江山大业,那此人必定是刘邦。你想,在刘邦未进入关中之前,我们谁也不敢相信就凭他那本事和他手下的那点兵马能进入关中,可是他不仅进入了关中,而且还在我们之前进入,他不仅没有损兵折将,而且一路还增强了兵力。从这些足可看出刘邦的可怕了,他是一个能人之不能的人。”
项羽不以为然,默然不语。范增很是不高兴,在离开前撂下了一句话:“无论如何,明天都要在宴席上杀了刘邦。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旦错过了,你会后悔莫及的。”
范增走了几步,又转身对项羽说:“你要知道,我已是将死之人,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将来。你好好想想,明天看我的指示行事。”
刘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机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后为难。张良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说:“项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只要沛公向他低头服软,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我们从旁灵活应对,必定能保沛公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