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晚年,统治不稳,谣言四起。
面对秦国暴政,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在背后咒骂,有的在背后造谣,有的忍气吞声,有的……
骂是骂不死的,忍是忍不出头的,只有奋起反抗才有出路。
原韩国贵族张良就是一个敢于反抗秦始皇暴政的有志青年。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颍川城父人,韩国末代贵族,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祖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之恨、灭家之仇,与秦势不两立。
秦灭韩国时,张良不过二十岁,他为了报家仇国恨,为了恢复韩国,曾发愤读书,到处寻求机遇。
可是,十年过去了,秦始皇相继灭亡六国,一统天下,他欲图复国的想法都化成了泡影。他深深知道,恢复韩国已不再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刺杀秦始皇,妄想以此来抵抗秦之暴政统治。
秦国是强大的,要想推翻谈何容易,但仇恨不能不报。
可是,只凭他一个文弱书生,要想刺杀秦始皇,比登天还难,于是他四处游走,想多结交豪侠,然后合谋行刺。
张良游走天下多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最后,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二人志同道合,共同制定了一个谋杀行动计划。
张良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椎,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公元前218年初,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去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在今河南中牟西部)。
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了。但奇怪的是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
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
120斤的大铁椎一下子就将马车击得粉碎。
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下令在全国大力搜捕凶手10天不得,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古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
张良十年磨一剑,却没有刺杀成功,现在又被全国通缉,只得在此隐姓埋名,虚度光阴,每次想起就火冒三丈。
一天,张良心烦,就闲步沂水圯桥头散心,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
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
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的行刺并没有阻止秦始皇东巡的步伐。
公元前218年夏初,秦始皇来到泰山下。
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脚下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于长期不举行封禅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
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秦始皇为表示自己的功德,命李斯在泰山顶上刻石以记事。
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李斯向秦始皇报告说:“六国故地,男女之事,风俗各异,这于秦之统一不利,不如就趁此封禅之机,将天下共行之大伦铭于石上,以正教化,行同伦。”
秦始皇觉得有理,就命李斯起草。
李斯起草并手书秦始皇的功德颂,工匠刻石镂字。【泰山刻石】
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所谓“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
李斯的此举,是想为秦国建立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得原六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得以和秦国统一,为秦始皇治理秦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不管任何时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都是世间常理。
大凡人,无不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即使有些清高者或追求平淡生活的人,那只不过是在现实追求受挫后转化了的另一种人生的精神追求。
生活在秦始皇暴政统治时代的平民百姓,不仅没有尊严、自由、人权可言,就是连生命财产、吃穿住行都是没有保障的,他们在秦始皇眼里就是像牛马一样任他驱使和奴役甚至宰杀的畜牲。
所以,人们为了改变命运,大概有如下几种做法:
一要么向海外移民,要么寻一个世外桃源,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那些人一样找一个与世隔绝不受秦始皇管制的地方去生活。
然而,世外桃源毕竟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向海外移民那更是一个拿生命去未知世界探索的冒险行为,不是随便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做到的。
二发愤读书,考取一个功名,在秦朝当官。然而,在秦朝读书是不被统治者看重的,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明一切,所以,想靠读书改变命运是不大可能的。
三消极的反抗,比如在背后言论或者写书骂秦始皇,他们以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泄愤,也许还破天荒的认为,要是秦始皇觉得他们还说得有理,一不小心就赐他们一个官职做做,然而,这毕竟只是读书人的臆想,秦始皇不是像三皇五帝那样贤明的圣君,他们的下场就是被坑杀。
四还有一些有勇有谋的人,他们借天意来诅咒秦始皇,如“阿房阿房,亡始皇”;“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等谣言,能造这种谣言的人绝对是大才,像汉代的开国功臣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