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李斯再次拜见秦王嬴政,说他已成功劝说韩非为秦国进献一统天下的策略和统一天下后的治国之道了。
秦王听了,移位相问,兴奋不已。
李斯说:“韩非并没有将策略写成文章,也没有口头传授计划,我所得到的策略是我从韩非的谈话内容中总结出来的,从他的思想精华中领悟到的,我将其整理后报给大王。”
秦王问有何心得,李斯捡精要部分说道:“韩非的意思是,对诸侯各国的才士名将,如果可以用财物进行贿赂的,那就用丰厚的珍宝财物去结交;如果不肯接受财物贿赂的,就用强兵利剑杀了他。总之,就是使用离间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秦王听了,有些不高兴,问:“是不是搞错了?这就是统一天下的策略?这是不是韩非说的啊!”
这确实不是韩非说的,而是李斯的主张。
李斯根本没有去找过韩非,他知道找韩非也是白搭,他更知道,这统一天下之策,何须问韩非,问他就可以了。
面对秦王的怀疑,李斯还是那么的自信,他坚定道:“这确实是韩非的主张!对了,韩非还说,统一天下的步伐是‘远交近攻,逐步蚕食’,攻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这些策略看起来虽然只有几句话,但能将它领悟并运用于实际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真能将它领会并实行,想必能收到莫大的效果!”
秦王也只好相信这就是韩非给他的统一天下之策了。
李斯见秦王不再怀疑,又说道:“韩非说了,大王统一天下后,不能再像周朝那样实行分封制,而要实行郡县制,建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国家没有诸侯,只有君王和官吏,全国上下的大小事务都由君王一人作主。”
秦王嬴政听了,喜不自禁道:“正合我意!不愧是韩非,思想竟与本王不谋而合!”
李斯趁机说:“韩非还说了,大王统一天下后,要做几件事才能保国家历经千秋万代而不衰!”
秦王问:“那几件事?”
李斯一一列举:“
一统一文字。当今天下,各国有各国的文字,秦统一后,要把全国的文字统一成一种。
二统一度量衡,大一统的国家需要一种统一的度量。
三修驰道、车同轨。大王要治理辽阔的天下,就得有便利的交通。
四统一货币。秦统一天下后,不能再使用诸侯国留下来的钱币。
韩非最后还说,要使大一统的秦国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要统一文化和统一思想,大一统的国家只能有一种文化和思想,与这种文化、思想相异的书籍必须要焚毁,持有异端思想和文化的人要杀掉。”
秦王听了,更加确信这就是韩非的主张。
随后,李斯把上述策略整理成册,一份给秦王,又密抄一份派人将它和之前的那篇《初见秦》送往韩国交给韩桓惠王。
李斯还私下找人把韩非为秦王谋划统一天下的事在韩国上下大力宣传,特别把韩非主张先灭韩国的事作为宣传的重点。
公元前233年初,李斯再次来到云阳监狱看望韩非,他给韩非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李斯一见面就恭喜道:“韩兄,你可以出狱了!”
韩非不屑地问:“秦王肯放我自由了?你到底又在耍什么花招?”
李斯解释说:“你为秦王进献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而且劝秦国用战争首先攻灭韩国,这事韩国的君臣百姓都知道了,秦王为了表彰你的功劳,不仅要放你自由,还要请你入朝为师呢!”
韩非听了,有如听到晴天霹雳,当时就觉得大事不妙。
韩非想了片刻,立即明白了,他怒问李斯:“这一切都是你的阴谋!这是天大的阴谋!”
李斯微笑道:“这不是阴谋,这是事实!”说着就将那篇《初见秦》和另外的策略递给韩非看。
韩非越看越颤抖,越看越不自在,不用看完,他已经知道,他被李斯陷害了。
李斯没有再说什么,悄悄地离开了。
韩非最终没有再反抗和挣扎,也不想再解释什么,更不想申辩什么,他跪在地上,面朝韩国的方向痛哭起来。
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他一心忠于韩国,他本想凭自己的才能去光大韩国,可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在韩国人眼里,就已经是一个背叛国家、出卖故土的奸贼了。
说什么都晚了,做什么都没用了,想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此时韩非心里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是无法体会的,言语也是无法形容的。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此时的痛苦,那只有一个词语稍稍准确些——生不如死。
韩非停止了痛哭,立起身来,以从未有过的勇气和力量一头碰死在云阳监狱的墙壁上。
李斯在监狱外默默地守着,看见韩非撞死,既心寒又得意。
他得意,韩非终于死了,从此之后,世上再无一个人可以威胁到他的前途。
他又心寒,从此之后,世上也再无一个人是他的知音。
想起他们之前的情谊,李斯默默地流下了热泪。
韩非自杀的消息传到咸阳王宫,秦王为之悲痛难禁,下令将尸体运回咸阳祭拜三日,并以秦王之师的身份厚葬。
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樊於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赵军首级10万。
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
赵王迁急忙从雁门关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
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樊於期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李牧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李牧的意思是说,秦国的目标并不是肥下,他们攻打肥下的目的是为了引诱赵军前去救援,然后再使用孙膑那招围点打援的战术,于半道埋伏兵击杀前去驰援的赵军。
当年孙膑正是以围魏救赵一战而名动天下,随便一个低级将领都知道这一招,何况是李牧呢?
然而这赵葱实在有些执着,一味坚持要前去救援肥下。
李牧见他不甘心,又很自以为是,看他是赵国王室的份上,就派一军给他带领,但不是去驰援肥下,而是从后面去偷袭埋伏在半道打算击杀前去救援肥下的赵军的秦国伏兵。
这招太有意思了。
这些秦国伏兵奉樊於期的将令,不动声色地老老实实在半道埋伏,本打算等赵军从下面山谷通过的时候,以居高临下之势把敌人一网打尽。
谁曾想,他们守了数天,天天提高警惕、没日没夜地在那里守株待兔,生怕一不小心赵军就从下面溜过去了。
就这样伤精费神的守着,时间一长都以为赵军不来了,再加上疲劳,一个个都懈怠起来。
就在秦军懈怠之时,赵葱率赵军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后面杀了上来,将这些疲倦不堪的秦国伏兵杀了个干净。
另外,秦军主力去攻打肥下,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
李牧判断樊於期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埋伏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回撤的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过激烈战斗,大破秦军。
樊於期仅率少量亲随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李牧不仅没有中秦将樊於期围点打援的计,更使用了一招反围点打援来对付他,这实在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思,但前提必须要知己知彼,把敌人的心思吃透。
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大破秦军,创造了又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此战赵国大胜,对秦国打击沉重,以使得赵国有了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