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见吕不韦心动了,于是就夸赞道:“丞相于秦王有扶助之恩,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若再能给秦国百姓带来雨露之惠,那么丞相在秦国既可得秦王敬重,又可得百官拥护,再可得人民爱戴,如此,历经千秋万代,秦国上下谁不知秦有吕丞相?”
吕不韦听了,血都快热爆了,他想,若真像郑国所说,不说什么千秋万代,起码这一生在秦国那是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不在话下了。
郑国再补一句:“此渠修成之日,还请丞相为之举行流通仪式并命名!”
天,这还得了!才有了一部《吕氏春秋》,要是再有一段‘吕不韦渠’,那将是何等的功勋殊荣啊!
于是,吕不韦答应了。
他很快把这事报给了秦王嬴政,要秦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无数财力和民力,不日动工修建‘吕不韦渠’。
郑国被秦王任命为修渠总工程师并总指挥使,不日开工。
八年过去了,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耗尽了秦国的人力、物、财力。
郑国本就是心怀不轨、居心叵测的,在工程中窝工浪费、消磨时日的事屡见不鲜。
水渠要顺利的修建,任何理由都不能阻止其进行。没钱吕不韦横征暴敛,没人吕不韦强征民夫,没物吕不韦就大兴土木,有人捣乱吕不韦全权处置,有人说这是阴谋,吕不韦会让他闭嘴。总之,不管怎样,水渠修建必须正常进行。
秦王不是傻的,去他面前告状的人不知有多少个,不知有多少回,他也知道,如此下去,秦国早晚要被郑国整得半死不活。可是,知道又如何,这是吕不韦定下的工程,哪个敢说一个不字。
随着吕不韦的倒台,郑国也被抓了来问罪。
这郑国虽别有用心,但他好歹是光明正大的为秦国修水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像吕不韦、赵姬、嫪毐三个人那样阴险、肮脏,连见他们一面都觉得是毕生的耻辱。
于是,秦王亲自审问郑国。
郑国如实交待,他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疲劳秦国的计谋已经成功了,这是事实,秦王杀了他也弥补不回来了。
秦王要杀郑国。
郑国交待道:“韩国派我来为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当初的目的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
“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水渠却为秦建立了万代之功。”
“大王要天下一统,没有充足的粮草、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作后盾哪能办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郑国还是秦国的功臣。”
“水渠再有两年就能完工,如果大王能看到水渠建成后给秦国带来的好处,那就请您再咬一咬牙,坚持让我把它修完,否则,就请大王现在杀了我。”
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
两年后,从泾水沟通洛水以灌溉关中平原的干渠修建完工,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对秦王统一天下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笑那韩桓惠王,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并没有因此而多活几年,反而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做出了极大贡献。
虽然秦王没有杀掉郑国,但秦国的群臣们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就拿郑国一事大作文章,对秦王说:
“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外来客卿。”
秦王觉得有理,就下了逐客令,欲逐出六国食客,李斯害怕被逐,于是向秦王呈上一篇《谏逐客书》,其内容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的《谏逐客书》可谓洋洋洒洒,刚正不阿,有理有据,有情有义,不卑不亢,他所论逐客之非全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站在秦王的角度来为秦之利益而阐述的,他没有为自己的得失而陈情一字,这才打动了秦王,让秦王自己去衡量留客与逐客的利弊,从而使其深感逐客之非。
李斯是先秦时期唯一的作家,他的《谏逐客书》也是先秦唯一留存至今的作品,将被人们千古传颂。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由客卿升为廷尉。
秦王嬴政罢了吕不韦,处理好赵太后的那些烦心事,摆平了客卿之忧,从此主政秦国,步上了一统天下的正道。
嬴政自主政秦国以来,专心治理国家,不曾有丝毫懈怠。他一边忙于处理政务,一边还加强学习,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无所不通,举世书籍一览无余,为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大业,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然而,人总是这样,无权的时候想要权,有权的时候才觉得累。
嬴政也如此,之前,秦国的大小事务都由吕不韦说了算,虽说心里不平衡,但什么事都不要自己去操心,现在大权在握,什么大事小事烦心事都得自己去处理,天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事。
公元前235年的一天,处理了三年朝政的秦王嬴政觉得很是力不从心、百无聊赖,什么都不想做,只想一个人出去走走,清静清静。
嬴政独自出了王宫,穿着一身普通人的衣服,身边竟不带一个侍卫,就来到了咸阳的大街小巷闲逛。
他觉得这是自出生以来最自由无束的一次了,小时候躲躲藏藏的生活了几年,之后做了一个傀儡君王,从来没有一次能一个人出来逛街。
嬴政享受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迈着自由的脚步,看着人来人往。
这咸阳城里,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有,什么样的人都看得到,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能遇着。
但嬴政只是散漫地走着,悠闲地看着。他什么都不想买,什么都不想问,什么都不想管。看到实在稀奇的物件就走近前看看,有时候用手轻轻抚摸一番,卖东西的人问他要什么,他只是笑笑,摇摇头又走开了。
遇到打架闹事的场景只是挤进去看看、听听,也不管他谁对谁错;遇到有街头演奏乐器的,觉得实在好听,就走近前傻傻地看着,痴痴地听着,觉得兴尽了,又往前漫步一路看去。
总之,此时的嬴政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无聊了去闲逛的人,他不想让自己想太多,只是把一切看到的听到的都当成是一种享受,他开心地享受着这一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