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到这一章回时,我想起,几年前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和范冰冰主演的电影《赵氏孤儿》,电影和电视我都看了,情节倒是蛮吸引人的,可惜与历史的真相却相去甚远。
赵氏孤儿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传播到国外的戏剧文本。先是七百多年前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等历史文献创作了著名的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后简称《赵氏孤儿》。该剧1775年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五幕话剧《中国孤儿》,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对欧洲的悲剧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中国,他先后被改编成京剧、秦腔、豫剧、越剧等剧目,近年来又先后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版本颇多。
第一节物极必反的悲剧
让我们还是回到原点,看一看《史记》上是怎么记述这件事情的吧。
在晋景公三年,晋楚大战之后,打了败仗的晋国将军们互相埋怨,彼此的矛盾更加激化。而担任了晋国司寇(相当于公安部长)的屠岸贾觉得,向赵家报仇的机会到了。他向各位将军煽动说:”虽然赵盾可能没有唆使赵穿杀晋灵公,但是他仍然可以说是晋灵公之死的罪魁祸首。大臣杀了国君,他的儿孙却在朝廷为官,我们还如何惩戒罪犯,应当杀了他的儿子赵朔一家”。
韩厥反驳说:”灵公被杀时,赵盾已逃亡外地,我们的先君晋成公认为他没有罪,所以没有诛杀他。现在你们想杀了他的后人,这不符合先君的想法。今天你们如果随便诛杀大臣,那就是作乱。这么大的事如果事先不向国君报告,那就是目无君主。”赵朔毕竟是晋下军的主将,是晋景公的姑父啊!当时他与庄姬就住在下宫里,而庄姬已有身孕。
但屠岸贾不听,私下里与几位和赵朔有矛盾的将军密谋对其灭门。韩厥叫赵朔赶紧逃亡,赵朔不肯。是啊,是一逃不就等于承认自己参与过杀晋灵公的阴谋了吗?他对韩厥说:“您肯定不会让我赵家无后的。我死了也没什么抱怨的。”
韩厥承诺将为赵氏保存一线血脉,称病在家休养。
屠岸贾在晋灵公的默许下,未经正式的请示、批复,就擅自带着一些将领的人马围攻赵朔的下宫,对赵朔满门抄斩。只有赵朔的妻子因为是晋成公的妹妹,晋景公的姑姑而幸免于难。她怀有赵朔的遗腹子,得到韩厥的通风报信后就躲到了晋景公的宫里。不久生下了一个男婴。起名叫赵武。
屠岸贾听说了,带人到宫中索要,庄姬夫人把儿子藏在套裙中,祈祷说:“如果天灭赵宗,儿子你就哭;如果天不灭赵,你就不要出声。”一直到屠岸贾一伙搜查完,这孩子也没有出一声。奇迹呀!
刚一脱险,赵家的好友、大夫程婴就找到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没搜查到,日后他们肯定还会再来。怎么办?”公孙杵臼说:”把赵氏遗孤扶养大和死相比,哪个难?”程婴说:”死容易,把孩子抚养成人难”。公孙杵臼说:”那就让我为赵家先死吧!”两人弄来个别人家的孩子,给他穿上卿大夫家孩子穿的绣花童衣,让公孙杵臼背着他躲藏在山中。然后由程婴到屠岸贾处举报说:”谁能给我千两黄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
杀戮赵朔一家的几位将军随程婴去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指着程婴大骂:”程婴你是个小人!我们在下宫之难时没能为赵大人效死,说好了你与我共同藏匿赵氏孤儿,今天却来出卖我”……又恳求那些追杀来的将士们说:“赵氏的遗孤有什么罪?把我杀了就行了。”
将士们不答应,把公孙杵臼与那孩子都杀了。后来的文艺作品为了更加感人,把这孩子都说成是程婴的儿子。由于程婴和公孙杵臼戏演的很真,那些将领们还真以为赵氏孤儿已经死了,就放心不再追查这件事了。程婴事后带着赵氏孤儿藏匿在今天距太原120多公里的孟山中。这孤儿就是后来的赵武。孟山后来被改称为藏山。
虽然赵朔被灭了门,但赵氏一族的在晋国的势力仍不可小觑,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军扩编为六军,分率六军的晋卿中就有赵盾的异母弟赵括和赵穿的儿子赵旃。赵穿已死,所以对他的后人也没有追究。
其一,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的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晋景公要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所以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屠岸贾果然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显然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氏家族长期控制国政局面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的政治格局。
第二节赵氏孤儿的另一种说法
历史著作《左传》记载的内容和《史记》记载的感人一面却完全不同,《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中所记载是,在晋景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83年,赵氏又遭了一场劫难。
原来赵朔死后,他的夫人庄姬有些耐不住寂寞了。与赵朔的小叔叔赵婴私通,被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赵括发现了。当时,赵同的封地在原邑,赵括的封地在屏邑,赵婴的封地在楼邑,所以史书上也称他们为原同、屏括、楼婴。他们三个是亲兄弟,都是晋文公的女儿伯姬为赵衰生的,与赵盾是同父异母兄弟。但赵同、赵括认为赵婴的行为让赵氏家族蒙羞。亲兄弟也不成,把赵婴驱逐到了齐国。赵婴苦苦哀求两位哥哥,但没有用,赵氏的宗子赵括更看重赵家的脸面,他要维护赵氏家法族规的严肃性。有的书中称赵婴为赵婴齐,可能就是他去了齐国的原因吧。赵婴到齐国后对他人说:我不在晋国掌兵权,赵氏就危险了。
丈夫死了,儿子也被杀了(她不知道赵武没死),好不容易有了个情人还被赶到外国去了。赵姬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他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要为赵家复仇,要造反。与赵家结了仇的栾家和郤家也乘机栽赃作证,这下赵家又摊上大事了。晋景公把赵同、赵括也灭了门,史称“原屏之祸”。赵衰的后人死的死,跑的跑,赵武成了赵衰这一支的独苗了。赵括是赵氏的公族大夫,他被灭族后,赵武也就从赵家孤儿变成晋国的赵氏孤儿了。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晋景公亏了良心,难免就要做恶梦了。他梦到赵氏的先祖大业来找他索命。是啊,赵家几代人为晋国立了大功,现在竟几乎被杀光了。赵家老祖宗要是地下有知,能不来找晋侯算账吗?晋景公也和许多古人一样,迷信的很,竟一下子被吓病了。晋景公不知该怎么办,只好让巫师去烤龟甲,看看能烤出什么良策。卜师告诉景公,这是大业的后人的冤屈造成的。景公又让韩厥来想办法。
这时的韩厥已升任晋国的一卿,就是正卿、中军元帅、相国、首辅大臣。他知道赵氏孤儿还活在世上,就说:自叔带从周朝来到晋国,赵家几代人都有功于晋国公室,现在国君把赵氏家族灭了,老百姓很同情赵家,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龟甲裂纹,这是要国君不灭绝赵家啊。
晋景公问韩厥,赵家还有后人吗?韩厥看透了国君的心思,他是想通过复兴赵氏来制约、平衡其他的权臣家族。就把程婴藏匿赵氏孤儿的事告诉了景公。景公和韩厥密谋复立赵氏,召来赵武藏在宫中。等各位将领来宫中问晋景公病情时,景公让韩厥带族人胁迫诸将同意让赵武承袭赵朔的爵位,并继承赵同、赵括、赵婴的封地。各将领没有办法,只好把罪责都推到屠岸贾的身上,说:“过去的下宫之难,是屠岸贾一手策划的。他假传君命,指挥我们大家。要不是这样,谁敢去冒犯赵家呀?即使国君没有病,我们也打算请求立赵氏后人承袭赵家的爵位、田邑。现在国君有命令,这是我们大伙的心愿啊!“
于是晋景公让赵武、程婴逐一称谢过各位将军。这些将领反过来和程婴、赵武一起杀向屠岸贾家。把屠家灭了族。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所有的罪责只好屠岸贾全担了。他这一死,晋景公和各位将军又都成了赵家的恩人了。
在邯郸市丛台公园中武灵丛台旧址北侧,有一个庙宇式的院落,叫七贤祠。里面供奉着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以及后来赵国的卓越的文臣武将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七位贤达。据邯郸的地方志记载,七贤祠最早是分成两座庙宇的,一个叫“三忠祠”,一个叫“四贤祠”,是老建筑破损后重建时合在一起的。“三忠祠”里供奉的就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据说,山西考古发现赵盾墓两侧陪葬有程婴和公孙杵臼墓。赵氏子孙在祭祀自己先人的时候也会一起祭祀这些有功于赵氏的忠义之士。
至于说到韩厥,他与赵家的渊源更深,他是韩武子之后,但从小却是被赵盾抚养大的,与赵盾情同父子,与赵朔情同兄弟。据《国语·晋语》记载,赵盾曾向晋灵公推荐韩厥担任司马之职,在秦晋河曲之战中,赵盾的信使的车驾冲撞了行进的军队。韩厥就把赵盾的信使杀了。众人议论纷纷:韩厥这次肯定不会有好结果,主人刚提拔了他,他竟把主人的信使给杀了。谁还敢用这样的人?
赵盾却叫来韩厥并以礼相待。他说:“我听说君子以道义相交而不结党以私利相交。我因你忠义诚信而推荐你,不是为了结私党。军法是不能违犯的,你对犯法的人不袒护隐瞒,是出于正义。我向国君推荐你,最怕的就是你不能胜任,推举的人不能胜任就是结党营私。如果为国君办事却在底下结私党,我还怎么能执好国政?我从这件事观察你,你是大有前途的。继续努力吧!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原则,将来执掌晋国的人,除了你恐怕不会有别人了。”
从上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赵盾的人品和胸怀,也可以看出赵盾与韩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关系密切。韩厥又称为韩献子。他的后代就是三家分晋的韩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