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队分成若干小队,沿着田间土埂四处飞,下面是斑驳的人影和嘈杂的人声,后面不远不紧还跟着一个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朱胜文目睹了之前发生的一切,不大明白为什么洋和尚会拐小孩,也不理解为什么洋和尚会把小孩掏心挖眼,只觉得大人的世界太复杂,不如小孩单纯的看热闹来得简单。
跟在火把队后面走了一会,朱胜文不小心踢到一块小石头,小石头飞起来,落到田埂下的菜田里。奇怪的是竟然从菜田里传出一声小女孩的惊呼声。朱胜文想:“奇了怪了,半夜三更怎么有小女孩在这儿躲着?难道他们要抓的洋和尚是这洋小姑娘?不对,不对。洋小姑娘哪里会对小孩子掏心挖眼,只怕连刀都拿不起呢?难道是女妖怪变成的?还……还是去看看吧。”也不知道男妖怪能不能变成小女孩,也不知道菜田里躲着的是人还是妖,带着一肚子的疑问,朱胜文犹豫片刻,吞了吞口水,跳下菜田。
菜田不太高,里面还有雪没化,跳下的时候没有什么声音。靠近了菜田的角落,借着皎洁的月光,看到一个穿皮大衣、皮靴,留着齐肩长发,比自己小几岁的小姑娘。她圆脸,白皮肤,本来就大大的眼睛正瞪得象铜铃一样盯着自己,两只小手紧紧拽着自己的衣服。一看到朱胜文过来,惊得张嘴准备喊叫,被朱胜文一个箭步上前,伸手捂住了她的嘴,发不出声音来。
“嘘!我不是来抓你的。你别乱叫,别把抓你的人引来了。”小姑娘停止了挣扎,点了点头。
咫尺之隔,月光下看得很清楚,她的头发并不是黑色,表明她并不是国人。被捂住嘴也不能挣脱,应该不可能是妖怪吧,否则那妖怪也太弱了点。
“我松开手了,你别叫。”说完朱胜文放开了手。
小姑娘突然抓住朱胜文的手,狠狠的在他手背上咬了一口。小声说:“你捂得我快喘过气来了,你坏死了。你们清国人都是坏蛋,不是捂着我,就是莫名其妙的乱抓人!”说完就抽泣起来,用小手抹了抹眼泪。朱胜文顿时手足无措,心慌意乱,只得陪笑道:“我是怕你乱叫才捂你的,我也是好心,呵呵,呵呵。我和他们不同的。呵呵,呵呵。”
“对了,这里太危险,我知道一个地方,他们一定不会进去搜的。”说完拉起小姑娘的小手,看四下无人,跳上田埂,把她拉上田埂,朝北边的来路飞奔而去。行走如飞,冷风刮在小姑娘的脸上、耳朵上,刺得脸和耳朵生疼,只有朱胜文牵着的小手热乎乎,暖暖的热流不停地传过来,突然间让她觉得脸也热乎乎起来。那雪夜不为人知的绯红。
约莫半柱香的工夫,两人跑到一幢建筑前面,朱胜文一手推开门一手拉着小姑娘走了进去,并且轻轻合上大门。两人走过前殿,来到中殿。朱胜文一边走一边介绍:“前殿左右各一间厢房,是曾家族人存谷子用的地方。中殿正中是曾家族人的议事厅,两边是族中私塾,叫‘省身学堂’。右边的是‘蒙馆’,教授刚入学的儿童;左边是‘经馆’,教授启过蒙,有文字根基的少儿。再往前走就是后殿了,是曾家族人祭祀拜祖的地方,我们不要去了。这里平时都不让人进来的,很安全的。”说完拉着小姑娘进了左边的“经馆”中。
私塾前排正中是一张大案,后排整整齐齐排列着几十张方桌。朱胜文借着月光摸到大案旁,摸到案上的洋火,划着了一根,点燃了案上的绵芯煤油灯,屋里一下亮堂起来。洋火(火柴)和煤油汽灯在大清光绪年间可是新鲜事物,才刚引进大清几年,价格较昂贵,进口的精细煤油汽灯更是价值不菲。普通老百姓家一般消费不起,大多还是沿用旧时的火刀敲击火石方法,火星先点着绒球,再点着用菜油浸润的绵芯老油灯。
朱胜文将煤油灯拿到大案旁边的角落里,将火稍稍调小,并起身四周看了看,确信外面的人看不到屋内有灯光,才转身到大案前的椅子上拿起先生用的坐垫,放到煤油灯的旁边,拉小姑娘盘腿坐下,自己则盘腿坐在她的对面,认真的看着她。
“你可真好看呢!除了我妈,我还没看见哪个长得好看呢,呵呵!”朱胜文张着嘴露出大牙,傻乎乎的笑着。
“真的吗?今天谢谢你了。我叫拉伊莎。我已经满七岁了。”小姑娘也盯着他看,感觉到脸烫烫的。一边说一边拽起朱胜文的手,用食指在他手心写“拉伊莎”三个汉字。朱胜文觉得拉伊莎柔软的小手指划过他的手心的感觉奇痒无比,又说不出的舒服,呲牙咧嘴的忍着。
“你才七岁呀?长得这么高,我还以为你十多岁了呢。我叫做朱胜文。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朱,《水浒》里大刀关胜的胜,抗元大英雄文天祥的文。我十五了,比你大八岁,你要叫我大哥哥。”他也如法炮制,写得拉伊莎咯咯乱笑,手掌乱翻,几乎挣脱。“你说我们的话说得很好哦,让我很意外。”
“爸爸来你们清国这里传教,当然会说你们清国话,我是从小跟他学着说的。”说到这里,脸沉了下来,眼泪在眼眶中流转,几乎快哭出来。“我们正在睡觉,被曾府的人叫醒了,说有人要抓你们说你们拐了今天在湾口碰见的小孩。爸爸说出去和他们解释一下,那人说他们恐怕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被抓到了只怕凶多吉少,于是只好穿好衣服跟着来人躲进了柴房。后来他们搜到柴房附近的时候,爸爸怕给曾伯伯惹麻烦,就带我跑出来了。那时候着急赶路,而我又沉,爸爸抱我跑了一阵后跑不快了,我就要求要下来在后面跟着跑,结果在你找到我的那里跌下菜田,然后我们就走散了。爸爸一定不会被抓到的,我相信。我想爸爸了,爸爸一定也在着急找我。”
“没事,没事,等天亮了我再出去探探消息。”朱胜文好奇地问:“你们……你们,到底……到底有没有见过狗子,就是他们在找的小男孩?”
“见过呢。嗯……为什么他要叫狗子?给小孩取小动物名字是你们清国人的习惯吗?”拉伊莎盯着朱胜文问。
“怎么说呢,这个叫小名,长大了不叫这名儿的。一般只给小男孩取小动物名字,意思就是起个越低贱的名字越能长命百岁。这个你们可能理解不了。”朱胜文追问到:“你把从你们和狗子见面到刚才冲突的过程尽可能详细的和我讲一下,兴许能帮到你们的忙也说不定。”
拉伊莎点了点头,开始回顾起来。
个中始末,要讲得清楚,还得从晋商与俄商开展的大宗茶叶贸易和太平天国起义开始说起。大约在康熙爷时代,俄人逐渐兴起饮茶之风,嗜饮普洱、绿茶、红茶,甚至达到“宁可一日无食,不叫一日无茶”的地步。但是俄境商店零散贩卖的茶叶不但洛阳纸贵,而且还常常缺货求购无门。
康熙二十八年(公历1689年),清俄两国签订《尼布楚议界条约》,两国开始试探性大宗茶叶贸易。其方式非政府间,而是商人间自主贸易。因为考虑量大和价廉的问题,所以大多是俄人远道前往遥远的BJ采购。到了雍正五年(公历1727年),清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正式开放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三个免税口岸用来方便俄商交易茶叶。由于恰克图坐拥地利之便,大部分茶叶都从恰克图交易,其他两口慢慢废弃。
从此贫穷而坚忍的SX商人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从推着独轮车走南闯北零散贩茶起家开始,到走西口逐渐经营大宗茶叶生意,慢慢从行商变成坐商,在恰克图买卖城开铺经销独挡一面,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惊人的素质修养、优良的茶叶品质,严密的组织结构,钻石般的个人信用,上帝般的全能服务,赢得了俄商及蒙人的尊敬和赞叹,并赚到了大量白银,累积了巨额财富,在SXQ县、太谷、平遥、晋中等各县购置大量田地商铺,营建豪华别墅群落。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几乎完全垄断了清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之后他们甚至还通过他们开设的票号垄断了大清的现银汇兑,把住了大清的经济命脉,他们就是中国商界一大传奇-“晋商”。
清俄茶叶贸易第一阶段-武夷山-恰克图阶段,其主要经营模式是晋商从FJ武夷山附近的产茶区同茶农订立代销、监制协议,预付订金或部分货款。茶农必须按晋商品质要求生产合格晒青(天然晒干)或杀青(大锅炒干),再用土制木质蒸气紧压机械压制成青砖茶。红茶则是绿茶一定程度发酵而成,比绿茶多了一道工序。制成砖茶后加上晋商自己的商标,再经汉水、长江到汉口集中,而后逆汉水行至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再改畜力驮行穿越HN一路北上转到张家口或归化(HHHT),直到恰克图销售,回程时携带蒙俄特产如毛皮等商品一路贩卖,银子到手了再支付茶农余下货款。刨去原茶成本、人工、运费、税费、买路钱(温和强盗)、医药费或伤残补助金或抚恤金(暴怒强盗)、官府行贿费用、分红等等之外,利润依然能达到惊人的100%到200%。
俄商则从恰克图运至莫斯科,利润有数倍之多,倘若运至波罗的海港口、首都圣彼得堡再转运到北欧、西欧销售,俄商利润更丰厚,最高时几乎可达1000%,俄国政府也能因此收取到巨额税收。因此俄国前往清地贩茶之人如过江之鲫,并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用各种科技及力量推动茶叶贸易。俄国政府后来还铺设了莫斯科经海参崴到SH的电报(1865年开通),修通了贯通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1901年开通),并开创了汉口-海参崴或敖德萨(水路)-莫斯科(铁路)的水陆联运方式,争取到更多的货源,节省了更多的运输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运输、销售的效率。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攻破南京,势力直达江浙闽,并且封锁长江,至此FJ武夷山茶路断绝。晋商为了完成茶叶交易,保证商业信誉,转而在开战较少的两湖地区的HB蒲圻县羊楼峒、HN临湘县羊楼司和聂家市及咸宁、崇阳、通山等地,教会当地人种植茶树及红茶发酵、制砖技术,并沿用FJ茶叶代销方式,以保证茶叶品质,逐渐从FJ武夷山茶叶转变成为销售两湖茶叶,形成的茶叶之路的新格局。至此清俄茶叶之路进入第二阶段-两湖-恰克图阶段。俄人对两湖地区的茶叶品质赞不绝口,尤其对直接在茶砖上凹出“川”字的长顺川(后改名为长裕川)等晋商的茶砖最为满意。直到现代,俄罗斯人的茶叶采购清单上依然写明“川”牌红、青砖茶,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名牌产品。
如果清俄贸易依然按此模式进行的话,晋商将继续垄断清俄茶叶贸易,其财富将富可敌国,无人匹敌。只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同治元年(1862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俄人取得在大清内地直接采购茶叶和开设茶叶加工厂的权利,而且所交税率比别国低了三分之一。从此,俄人也开始在两湖地区采购茶叶及开厂压制砖茶,晋商就从以前的生意合作伙伴的角色转变成竞争对手,利润被削减不少。从此恰克图的茶叶贸易开始衰落直至消亡,大宗交易转移到水网密布、九省通衢的汉口,俄商甚至直接将工厂搬迁至汉口生产,汉口的黄金时代来临。清俄茶叶贸易进入到第三阶段-清俄汉口竞争阶段。
然而,俄人利用电报等先进信息手段及时掌握国内最新茶叶销售行情和动态,并且运用水路联运方式,采购和销售额开始超越并与晋商越拉越远,逐渐主导了清俄茶叶贸易。不久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闹事,以“刀枪不入、扶清灭洋”蛊惑朝廷,各地均出现攻击外国人及华人教众事件,甚至攻击TJ外国使馆区,最终老佛爷下懿旨对11国开战,酿成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由于战败后要支付列强巨额战争赔款,清廷不得不将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大幅提高了各项税收。晋商一度支付的茶税竟达到货款的54%,而俄人所纳税额仅为晋商十分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俄国又单方面对在俄国的清商征收重税,晋商最终在价格上完全丧失了竞争力,慢慢被俄人挤出清俄大宗茶叶贸易行列,清俄茶叶贸易进入到第四阶段-俄商主导、独占阶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富商、地主、贵族相继被杀或逃亡或被没收家产。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曾经贵族、农牧民、市民桌上的生活必需品茶叶,竟被新成立的苏联政府列为限制进口的奢侈品,茶叶消费从此丧失了消费基础和市场。让人感到讽刺的是,曾经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新思潮,最终让亿万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苏联政府,竟然又是彻底葬送北方这条无数骆驼人马踏过的茶叶之路,让中国千万茶商茶农茶工破产失业茶园荒废,让中国政府损失这一大笔茶税茶捐收入的直接责任人。1920年,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至此,持续了200多年之久的清俄茶叶贸易终于落下帷幕,陆上茶叶之路就此断绝。
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英国为摆脱对华茶叶信赖,开始从中国南方引茶树种十几万余株到英控印度及锡兰气候适宜区域试种华茶,获得极大成功。其绿茶品质不亚于华茶,红茶品质甚至超越,加之英国政府巨额广告投入及宣传手段,终于成功将英国甚至北欧和西欧人对华茶的依赖改为印度茶及锡兰茶。随后英国成立大型茶叶公司对茶园进行专业综合管理和茶叶销售管理,修建铁路,提供贷款,降低税率,奖励生产,从而刺激茶商茶农的贸易和生产热情。
由于印度茶及锡兰茶价廉物美,广告又铺天盖地地宣传,加之运输去欧洲较中国近了许多,不久印茶及锡兰茶在北欧和西欧皇室与贵族间渐渐大行其道,喜好武夷、祁红等中国红茶的欧洲各国百姓也开始转而饮用印茶、锡兰茶。1869年,印度红茶占英国进口红茶总额的10%,20年后,华茶还占英国进口红茶总额的1/3,到1928年更大幅下降到仅约1。6%,几乎微不足道。连邻国RB的茶叶也开始暂露头角,抢占中国茶叶市场份额。中国茶叶经济因此遭受严重打击,大量茶工失业,茶农、茶商破产,大伤元气,数十年间一蹶不振。中国茶叶贸易进入第五阶段-茶叶外销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