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逞口舌之利是需要头脑资本的唐宋时期,禅盛行于中华大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仅出家人,朝廷上下,士大夫阶层,几乎人人会禅意,时时斗禅机。就连山野村夫,知禅者也大有人在。赵州古佛以其证悟渊深、说禅圆融而享誉中国禅林。我们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大师在自己的道场建立了望州亭。而河北当地,得赵州亲炙〔1〕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不是么,在赵州平常心、家常禅的影响下,往往连那些村妇老妪亦是演示禅机的能手。一次,赵州外出,他看到莽莽田野里,一位老婆婆独自一人在插田,便关切地问道:"老婆婆,你孤身一人,忽然遇到老虎怎么办?"那时候,地广人稀,野外环境未被破坏,原野里时常有狼熊虎豹出没。插田婆闻声抬头,见是老赵州,禅兴油然而生,开口说道:"无有一法可当情。"赵州"嘿"了一声,老婆婆就跟着"嘿嘿"了两声。赵州说:"犹有这个在。"他的意思是说,插田婆尚未彻悟,因为她心中还惦记"无有一法"的境界。恰如扫帚扫尘,尘埃虽去,却留下了扫帚印迹。
已是日暮时分,夜色像一张无形的大幕,徐徐合闭。一位老婆婆却在这掌灯睡觉的时候来到了观音院。赵州说:"天都这么晚了,你来干什么?"老婆婆语不惊人死不休,开口道:"寄宿!"天哪,她一个女人,要到和尚寺里来寄宿!赵州哭笑不得,道:"你也不看看,这观音院是什么所在!"寄宿婆哈哈大笑而去。
一天,老赵州刚刚走出寺门,碰到一个提着菜篮的老太婆。他随口与她打个招呼:"到什么地方去呀?"老太婆见是赵州和尚,便像是火山爆发,陡然之间掀起高高的云峰:"我呀,专门去偷赵州的笋去!"赵州是大作家,不慌不忙给她开了一道深谷:"你在偷笋之时,忽然遇到了赵州,又怎么办?"这老太婆果然非同一般,她竟敢攀苍龙之角,捋猛虎之须,抢步上前,"啪"的一声,狠狠打了赵州一巴掌。
还有,到五台山必经之路上的一位婆子,更是不知摧折了多少居士禅师!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婆婆们都如此了得,那些喜好舞文弄墨、谈禅说玄的文人、秀才更是言必说禅,机锋不离口舌。一位远方来的青年秀才,他看到赵州老人,其行也,闲云野鹤,其止也,苍松临渊,一举一动都有画不出的千般神韵,一言一笑皆是描不就的万种禅意。他不禁发自内心感叹道:"赵州真是一尊古佛!"赵州说:"秀才是新如来。"远方秀才倾慕赵州禅风,在寺院里住了下来,每日里跟着赵州参禅学佛。
后来,不得不告别时,依依不舍的他动情地说:"我在寺里打扰多时,承蒙老和尚不弃,启我之愚钝,授我以智慧。我现在无以回报。待到他日做驴做马也要报答你的大恩大德。"赵州开玩笑说:"你叫老僧到哪里去找鞍子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佩服赵州的禅法,尤其是一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俗官,和那种读过几本书、习过几年字就心比天高的穷酸文人,他们或是为了消遣,或是为了猎奇而光顾寺院,往往会故作姿态而丑态百出。
有一位姓崔的郎中,不怀好意地问赵州:"你们这些学佛、修禅的大师们,还入地狱吗?"赵州异常坚定地回答:"入!老僧我死后就入地狱!"崔郎中十分得意,说:"你既然是大善知识,为什么要下地狱呢?"赵州说:"老僧我不下地狱,谁去度脱你呀?"另有一个秀才极为聪明,读佛经一目十行,谈禅理头头是道。他听说赵州有古佛之誉,禅法倾倒天下禅客,但他从赵州接人开示的公案、语录中,看不到奇妙深奥的机锋转语,见到的只是一些平头百姓所干的手边事、所说的家常话,因此,他对赵州禅很是不以为然。他总想找个机会与老赵州斗斗禅机,好好将那个老头子折辱一番。
秀才经过精心准备,预先设计了很多足可以困雄狮、伤猛虎的陷阱,前来观音院与赵州较量。
那天,秀才挺胸鼓肚仰头,不可一世地踱步来到寺里,恰逢老态龙钟的赵州拄着手杖蹒跚走来。那时,赵州已将近百廿高龄,行走不太方便,手中的拄杖子就是他老人家的第三条腿,不能离开片刻。秀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开口说道:"我佛慈悲,有求必应,从来不违背众生之愿。是这样吗?"老赵州撑着手杖,颤颤巍巍立住,有气无力地说:"是,是这样。"秀才见老赵州轻而易举地上了套,马上亮出杀手锏:"既然如此,我想要和尚你手中的这根手杖,行不行?"他想,你老赵州全凭着这根拄杖子才能站得稳,走得路。你若是不给我,不能满足我的愿望,就是表示佛不慈悲,不能做到有求必应;若是给了我,看你个老头子怎么行动,还不爬着回方丈!
被逼到两难境地的赵州,这时才认真打量了秀才几眼,缓缓说道:"看你一身读书人打扮,像个知书达理的君子。"秀才的下巴差点翘到天上,所以也就目空一切了:"儒书,佛经,道典,全在秀才我腹胸之中。"赵州点点头,说:"那好,那你就应该知道,君子不夺人所爱。老僧年高体弱,离不开这根手杖,所以不能给你。"秀才听老赵州如此一说,不由得一阵脸红。然而,他仗着自己有几分小聪明,狡辩道:"君子的确不夺人所爱。可是,我不是君子。""你既然不是君子,我也就不是佛。"赵州微笑着。秀才尴尬地愣在了当场。赵州将秀才请到大殿,领到佛龛东侧,"咚"的一声敲了一下鼓,然后问他:"懂吗?"
秀才一脸的茫然。平时倒背如流的那些机锋妙语,到这里一点都用不上,只是化作了颗颗冷汗。敢情,说食不饱,画饼不能充饥。口头禅说着热闹,却不能消除人生的烦恼。
赵州又敲了一下木鱼。秀才仍不能领会。赵州为他吟诵了自己的一首旧诗《鱼鼓颂》:
四大犹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景深
一个夏天,游泳池的救生员忽然听到一阵男子的喊叫声:"屏住气,一定要屏住!不要乱挣扎,像青蛙一样手脚并用划水……"这不是在呼救,而是在指导人学游泳。但是,经验丰富的救生员从那男人声嘶力竭的音调里听出了危机。人只有到了万分危急关头,才会发出这种直着嗓门的嗥叫声。他犀利的目光透过人群,发现在深水区池岸上,一个男子正在焦急地对着水中狂喊。而水中,有一个人忽沉忽浮,时隐时现,头出头没,拼命挣扎……
真是活见鬼,水中之人都快淹死了,而那岸上的人却还教他学游泳!救生员迅速跑到距离那人最近的地方,"扑通"一下跃入水里,将那遇险的人救了上来。救生员帮助溺水者吐出腹中的积水,看到他脱离危险之后,对旁边那个仍在激动不已、喋喋不休地教训遇险者的中年男子说:"你光是教训他有什么用?为何不跳下去将他救上来?"中年男子脸一红,半晌才嗫嚅道:"我,我,我……不……不会游泳。"天哪,你自己连游泳都不会,却在一本正经地指导溺水者逃生!
上个世纪初叶,飞机尚未投入商业运营,人们靠轮船进行洲际旅行。一位年轻的法国教授应邀到美国讲学,乘船横跨大西洋。为他的舱房服务的,是一位目不识丁的老水手。老水手十分敬佩年轻教授的博学,每天一边仔细为他整理房间,一边倾听他高谈阔论。
有一天,老水手干完自己的活,准备离开时,年轻教授问他:"老伯,你研究过地质学吗?""什么,先生?你说什么?地质学?"老水手一脸的茫然。"就是研究地球科学的。""没有,先生。我这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老伯,没有研究过地质,你已经浪费了生命的四分之一。"老水手脸上晴转多云,浮动着一层云翳--他想:既然这位博学的教授这样说,那么,自己必定浪费了生命的四分之一。
第二天,当老水手准备离开年轻教授的房间时,教授又问他:"老伯,你研究过海洋学吗?""没有,先生。我只知道大洋比大海更大。""海洋学就是海洋的科学,科学地认识海洋。""先生,我从来没有研究过海洋学。""老伯,你看,多可惜,你已经浪费了你生命的一半了。"老水手的脸上多云转阴,没有了往日的笑容。第三天,这位教授又问:"老伯,你研究过气象学吗?""气象学?那是什么东西?我从未听说过。"老水手对自己实在很失望。"怎么会呢,气象学就是风、雨、天气的科学呀。"老水手沮丧地说:"先生,我从未上过学,所以,什么都未研究过。"年轻教授也情不自禁地为他惋惜:"你看,这是多么的糟糕,你从未研究过你居住的地球,也从未研究过你所生活、工作的海洋,还未研究过你天天与之打交道的气象,老伯,你生命的四分之三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老水手的脸上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似乎是为了表示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动,轮船真的摇晃了几次。老水手非常伤感,默默走出教授的舱房……不一会,老水手匆匆忙忙跑进教授的房间,未等教授开口问他,他首先发问:"教授,你研究过游泳学吗?""游泳学?"这次,轮到教授一头的雾水了,"我怎么从未听说过游泳学?""哎呀,你看我,都是受你的影响。我的意思是说,你会游泳吗?""不会,我从未下水游过泳。""教授先生,你已经浪费了你全部的生命。"老水手惋惜地说。"怎么会呢?不会游泳,也算不上什么重大缺陷。"教授不以为然。"可是,这条船刚才触礁啦,现在正在下沉!幸好,这里距离海岸不算太远,会游泳的人能够游到海岸上。但是,像你这样不会游泳的人,必定会被淹死……"心语
游泳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人人都能学得会。但是,如果你从不下水,哪怕你将全世界的游泳书籍都倒背如流,哪怕你从理论层面研究到最顶点,你永远也体会不到游泳的滋味,你落入水中之后,只能呛水,只有淹死!
禅也是一样,如果你从未将禅的理论落实到自己的言行,如果你从不真修实练,你永远是禅的门外汉。
我们通常将那种光能说不能练的人称作"天桥把势"。
六祖之后,禅宗大盛,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佛教界,深深影响了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时的读书人,莫不以谈得禅机、说得转语为荣。像王维、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等,参禅开悟,得到了真实受用,显发出神奇的大智慧的大有人在;如裴休、富弼、张商英、高世则等高居宰相之位的人,明心见性,以般若之慧治国安邦,流芳百世者也不在少数。然而,也有一些人,拿着禅当知识研究,见地不实,更没有真修功夫,强学古人的机锋转语,目的是用来出风头,争强斗胜。这就如同画虎类犬,东施效颦,宗门称之为"口头禅"。
在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史上,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山夫村妇,往往比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学者、名士更容易契入禅机,悟透佛理。
为什么?这就像一只已经装满水的瓶子,如果舍不得倒掉原来所有的东西,不肯将空间腾出来,无论是再好的甘露、醍醐,也灌不进去。
"有声全贵里头空。"木鱼、钟鼓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音律,是因为它们虚心、空腹。我们也是一样,若想不断接受新知,首先要虚其心,空其腹。
,〔1〕亲炙,指亲身受到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