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冬季悄悄过去,春天慢慢来临,清晨的阳光透过刚刚发芽的柳条,嫩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晃。河上的冰也悄然无声地融化,冰面下的水,咕咕地在冰面下流动,曾春秋顺着河流的方向一直往南走,话说,这次她真的迟到了,就是因为等待若寄那个臭小子回家,她没有按时休息,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
知道自己上学迟到,所以决定走近路,按理说,这条近路,应该很快就到学堂,可是她走了半天,也没有走出这片林子。最终春秋望着天空大喊:“我终于成功的迷路了。”说完之后,像是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坐到了树根上。过了不久,忽然听到低语声,看来是有人在附近。春秋噌地一下,从地面站了起来,顺着人声,走了过去。
三个身穿黑衣的少年,正在林子里面嘀咕着说:“你说,我们要怎么对付那个缯国太子?”另一个人说:“要不然,我们一把火,烧了他们住的院子。”世子皱着眉头,推了一把提议放火的人,愤怒地说:“杀人放火,打家劫舍,是我们这种人能干的么?”世子的两名手下,立即惭愧地说:“属下无能。”世子无语地摇了摇头。
春秋悄悄地跟在三个人的身后,世子的耳朵突然动了一动,感觉有人跟着,警觉地呼出一声:“谁?”春秋本来就心虚,结果咔嚓一声踩断了一根树枝。这下三个人同时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去,春秋一看被发现,慌不择路,转身就跑。后面的三人,抬脚便追,世子边跑边嚷:“真是冤家路窄,我看你往哪里跑。”
春秋跑出了林子,跑过了凉亭,跑过了廊道,最后终于跑不动了,最后看到了一抹白色的身影,春秋什么都没多想,只是跑到这个白色的身影的身后,躲了起来,后面的跟屁虫赶来了,不见春秋的身影,却看到靖王在院子里面逗着他的画眉。世子急忙对靖王请安:“明秀见过靖王。”
靖王头也没抬,不做理会。世子的人不高兴了,正要斥责无理,却被世子一个眼神,拦了下来。世子虚伪地笑了笑,施礼说:“王爷您忙,晚辈就此别过,告辞。”三人退下,慢慢地离开了。王爷看到他们离开,低头对藏在身后的春秋说:“他们走了,你出来吧。”
春秋慢慢地从王爷的身后走出,抬头看向王爷。只见此人巍巍如孤立松,轩轩如超霞举,春秋一时间呆楞了几秒。一会儿,春秋才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完了,彻底迟到了。”来不及告别,飞跑着去了学堂。等到了学堂,她才意识到,如果她再不出现,恐怕学堂很快就要下课了。
为了不被引起大家的注意,春秋轻手轻脚地走了进去,选了一个最靠边的位置坐了下来。等松口气后,开始打量室内的陈设,老夫子的讲台在所有弟子的前方,弟子们的桌椅摆在两边,春秋看到不久前过敏的卫金詹,正在自己的座位上打着瞌睡。
另外一边,那位大将军的儿子少尉,正在擦他的匕首,之后,春秋恰恰撞上了大周太子的视线,大周太子正在盯着她看,似乎很不满意她透露的情绪。大周太子其实在春秋刚刚进门的时候就注意到她,本来大周太子不习惯关注任何人,性情冷漠至极,可是春秋刚进门时表现出来的窃喜,很让大周太子不舒服。
不舒服的原因很简单啊,在这个到处是尔虞我诈,腥风血雨的王宫里面,每个人的生命不是命悬一线,朝不保夕,对于他大周太子来说,从他记事开始,就有无数人想尽办法刺杀他,谋害他,如果不是他小心谨慎,恐怕今日的他就是一具白骨,所以他真个人从来没有放松过,也没有开心过,何尝窃喜过。
今日看到一个从缯国前来做质子的人,都可以因为进入了学堂而窃喜,让这位大周的太子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她不在明知生活艰难困苦的时候还会有开心的时候,为什么会因为这么一点点小事而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大周太子搞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大周太子唯一想做的就是扼杀这种情绪,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他的周围欢笑,因为笑意对于他这个满心黑暗,双手充满鲜血的人来说,是对他的讥讽。
大周太子越想越生气,看着春秋的眼神越来越恶毒,春秋就像是他的杀父仇人一般,春秋接受到大周太子的眼神,不禁冷冷地打了一个寒战。只见大周太子猛然起身站起,正在喃喃自语的老夫子停下了读书的声音,回头看向大周太子,然后对大家说:“老夫甚感疲惫,你们自己学习一下吧。”起身对大周太子点头,离去。
春秋看到老夫子慢慢地移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学堂,她感觉更加紧张,真的想上前抱住老夫子的大腿,跪求他不要离开,看到大周太子的眼神,就知道来者不善,如果老夫子走了,那么春秋她一定会被修理的。可是老夫子似乎并不理会春秋的哀伤,颤颤巍巍地丢下他们一屋子的人。越走越远。
因为老夫子的离开,睡觉的卫金詹也醒来的,他朦胧的双眼,看了看站起来,似乎很生气的大周太子,立即警觉地瞪大了眼睛,少尉也小心地收起了匕首,嘴角微笑,猜测是谁又要倒霉了。只见大周太子快步走到了呆楞中的春秋的面前,站定后冷冷地看着春秋。
刚才还窃喜的春秋,现在只剩下惊讶,怎么了,是因为上次的那块凤梨酥?还是说曹公公的嗜血虫?左右思索着当如何应对,只听大周太子冰冷的声音响在耳边:“迟到了,该怎么处罚?”春秋这才知道,大周太子是要处罚她迟到的事情,与此同时,回想起自己在繒国,每次被尚菓拖累都会迟到的往事。
所以迟到的后果,就是头顶举着书本,面壁思过,一直举到下课为止。于是春秋很自觉地说:“我知道错了,我宁愿受罚。”之后乖乖地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走到了墙根,将书本举过头顶,低着头开始面壁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