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态度在我们的人生中至关重要,按王阳明心学的意思,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心能让天堂成地狱,能让绿洲变荒原,当然,它也能化腐朽为神奇,能让黑暗现光明,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心。
1.在逆境中才能真成长
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传习录·与王纯甫》
【原文直译】
人只有在利害来临,遭遇变故,面对屈辱时,才能显示出人格。平时愤怒的到这个时候不愤怒,平时惶恐的到这个时候不惶恐,这才是圣人。
【心学解】
什么是积极的态度?就是在顺境中不骄不满,在逆境中不馁不躁。在社会交往中,积极的态度尤其重要,在诸多积极的态度中,恐怕没有一种态度是我们必须拥有的了,一旦你拥有它,就会在并不危险的社交中长袖善舞,易如反掌。这种态度,就是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我们的人生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随处随时都能和逆境相遇,如果真的遇到了逆境,那就在逆境中锻造自己的心,使它千锤百炼,最终成为强大的内心。
一个认为自己总身处逆境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禅师,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真不知道活着有什么用。”
释圆禅师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烧壶温水过来。”
很快,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禅师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禅师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年轻人又喝了一口,还是没有茶香。
释圆禅师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沸水送来后,释圆禅师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
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禅师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
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禅师如是般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禅师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释圆禅师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骨子里的清香。”
正如故事里说的那样,人生如茶叶,只有一次又一次冲沏,茶叶才能释出它骨子里的清香。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为眼前的逆境而烦恼,因为它是我们圆满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佛说,有大苦难,才有大圆满。想要有大圆满,必须抱着乐观的态度迎接逆境,进而超越逆境,享受顺境,这样的乐趣才叫真乐趣。
英国谚语说,平静的海面,养不出精炼的舟子。顽强的人往往是在不平坦的道路上,直面难关不畏惧,跨越雄关而挺进,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由此享受到真乐趣的。
如果一个人不经受逆境而直接进入顺境,不但谈不上享受,反而会适得其反。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验证这个道理。上帝在天上无事可干,于是跑到人间来,看看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他的身影恰好被一位农夫看到,农夫拉住上帝,激动地说:“伟大的上帝!我活了五十多年,除了种地就是向您祈祷。希望您不要降下大风,不要扔下冰雹,不要制造干旱,不要让可恶的虫子来吃我的庄稼,可是我祈祷的心都要碎了,总不能如愿。”
上帝说:“你今天见到我,说明咱俩有缘,你说说有什么请求。”
农夫跪下来,吻着上帝的脚说:“我只希望您能做一件事。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狂风暴雨、不要干旱、不要那些可恶的虫子。”
上帝想了想说:“好吧。”
第二年,农夫的土地上果然结出许多麦穗,因为没有狂风暴雨、烈日与虫灾,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至极。
可收获的时候,农夫傻眼了。他发现麦穗里竟是瘪瘪的,即使有籽粒,也是半死不活。农夫又哭求上帝,上帝来到人间,农夫问这是怎么回事,上帝回答:“很简单,你的麦子可谓一路顺风,在顺境中变得十分无能。要知道,对于一粒麦子,迎接困苦挑战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些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甚至蝗虫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上帝说的“麦子”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
我们必然要经历逆境,世界上真正的顺境是不存在的。用佛的话来讲就是,众生的心长期处在无明(心处在一种无知、混乱,受善恶行为所控制)的状态中,才会不断经历问题、感到痛苦。这些外在的问题永远都存在,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念,把烦恼扔在一边,只把逆境中所遇到的问题看作是一种境遇,这样,我们就不会对自己的心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就不会有痛苦的感受。甚至当心态改变时,所有的逆境及问题,就可以改变、可以克服了。
一位佛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地球表面充满了各种尖石、荆棘等硬物。如果想绕地球走一周,而不使脚受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找到那么多皮革来覆盖地球。但是我们只需要一点点皮革盖住自己的脚底,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在偏远的山区,农夫都以销售土豆为经济来源。土豆成熟后,会被农夫们从泥土中挖出,然后装进袋子扔到车上,运送到远方销售。其中一位农夫,人们看不到他比别人多做了多少工作,可是他的收入要远远高出别人。有人问他,大家的土豆都一样多,为什么你拿回来的钱就要比我们多呢?
“很简单。”他回答,“我把土豆直接装上汽车,而不用袋子装。专门走那颠簸不平的路,只要这样走上10公里,最小的土豆就滑到最底下去了,中等大小的恰好在中间,而最大的土豆自然都到上面来了。”
这虽然是一个智慧故事,但我们却可以看出人生的一条法则。大的土豆在行驶过程中经历了坎坷不平的路,后来到了上面,不泄气的人经历过困难时期后才能登上高峰。
西方哲学家有句名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其实,人人都知道一个生存真理,那就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磨炼而成的。一遇挫折,就放下心灵武器的人绝不会成功。
生活是现实而又残酷的,任何在此游移的人都不会一帆风顺,他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交往的障碍,学习上的困难,情感生活的困扰,竞争的失败等,说到底,就是人在现实中遭受了挫折。
王阳明说,正是这种挫折才是你修行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面对逆境时,克制自己的愤怒、悲伤、忧虑和彷徨,不要手足无措,这就是心灵强大的表现。
擅长以心灵角度书写历史人物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一个政治家的画像:约瑟夫?富歇》中充满感情地赞赏逆境中的“放逐”:
是否有人写过赞美放逐的诗歌,歌颂这创造命运的力量,这使人在坠落中得到提高,在孤独寂寞的沉重压迫下,重新以另一种方式聚积震撼心灵力量的势力?古往今来,艺术家总是在指责放逐是攀升的表面干扰,是徒劳无益的间歇,是灭绝人性的中断。然而,大自然的节奏需要这一类强有力的休止。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底层,才能认识完整的生活;只有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人们才会迸发出向前奋进的力量。创造性的天才恰恰需要这种暂时的、强迫性的孤独寂寞,以便从绝望的深层,从放逐的远方,衡量自己真实使命的高度和水平。人类最重要的信息,都来自放逐地。伟大的宗教创始人:摩西、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他们个个都必须先进入荒漠的寂静,进入离群索居的境地,然后才能获得一言九鼎的地位。弥尔顿的失明,贝多芬的耳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监禁生涯,塞万提斯的土牢岁月,路德的瓦尔特堡被囚,但丁的亡命天涯,尼采自愿禁锢于恩加丁的冰天雪地里,这一切都是真正的天才违背常人的清醒意志,潜藏在心底本能要求的体现。
王阳明说,锻造强大内心的一条捷径就是在逆境中。而锻造的方法很简单: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一切艰难险阻的事,由于事是人做的,而人是通过心来做事的,如果你的心不动,或者是换个思路,那就没有事,或者是没有坏事。所以说,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既然是我们自由自主的心的问题,那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2.要直面,不要逃避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传习录·黄以方录》
【原文直译】
王阳明曾这样说道:“佛教对于‘相’不执著,其实却对‘相’执著;我们儒家对于‘相’执著,其实却对‘相’不执著。”
弟子黄直就这个问题请教王阳明。
王阳明就解释:“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于是离开了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于是离开了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于是离开了夫妻。这些,均是执著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他才要逃避。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就给他仁爱;有个君臣,就给他忠义;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什么时候执著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心学解】
和尚平时敲敲木鱼,撞撞钟,念念《心经》,谁都不会说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也擅长。但如果让他们出来指点终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解决麻烦,那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和尚们根本不擅长这一套。和尚们每天过的生活是闭塞的,你见哪个和尚在红尘中四处乱窜,为人处世?他们有善男信女们的捐款,吃喝不愁。所以他们说出的种种看似神秘莫测的道理,其实都是假大空。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他们没有去事上炼,知行不合一,所以就没有发言权。
从王阳明的眼中望去,和尚们最懦弱,总是在逃避,正是为了逃避在父子、君臣、夫妇中本应该尽的责任,所以才跑到封闭的寺庙中当和尚。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有“和尚”心态。他们总是逃避着各种本应该去建立的关系,他们一听到要和别人打交道,就浑身发抖。一到社交场合,就脸色发青,如果不扶墙,肯定要跌倒。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其实逃避都是饮鸩止渴。短时间内,可能会获得内心的安宁,但这时间如电光石火,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和失败。
有两只小猫特别讨厌自己的影子,所以选择逃避。一只猫永远闭着眼睛,另一只则永远待在阴影里。
对吸毒者所做的调查中发现,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那只猫一样躲进阴影里。
我们经常说,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佛家的行为方式其实就是掩耳盗铃,可惜很多人都认为超脱,真正地摆脱了人间的痛苦。正如王阳明所说,摆脱痛苦的方式只能在痛苦中去磨炼,而不是逃避痛苦。
我们人类太聪明,所以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当然是正常的,但使人沮丧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王阳明说,真正抵达心灵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它。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这就是事上磨,而不是如和尚那样,端坐在清风徐来的禅房里,自认为四大皆空,其实他根本不敢面对痛苦,哪里来的空?
况且,空也绝不是好东西,很多人都说心中要空,一个人的心中空得太久,就会什么都装不下。
逃避,有时候意味着我们举手投降,也就是自我毁灭。
看过《动物世界》的观众都见到过牦牛,它们体型庞大,样子很唬人。可当它们远远地见到狼时,就如同一群老鼠见到了猫的耳朵,领头的牦牛发现危险,迅速做出反应,带领牛群狼奔豕突起来。狼也随着牛群奔跑,紧追不舍。
终于,有一头体弱的牦牛肺活量太小,掉队了。狼将它包围住,持续不断地向它攻击。牦牛与之拼杀,但由于身体素质太差,最终被狼击倒,成了狼的晚餐。
还有这样的场景:一只硕大的蝎子在沙漠中优哉散步。突然,它看到几只獴在向自己靠近。这只蝎子快速掉头,拼命逃跑。獴紧追不舍,不一会儿就赶上了。还没等蝎子反应过来,几只獴分工协作,咬头的咬头,咬身子的咬身子,蝎子再也不能散步了。
你也许会说,弱肉强食是动物界的法则,神也无法改变。但问题是,牦牛和蝎子对于捕捉它们的狼和獴而言,并不弱,如果它们有勇气和对方较量一下,溃逃的可能是对手。
在中国大西部,一群牦牛在荒野寻找青草,突然几只狼出现在不远处。一头牦牛发现了,抬头看了一眼,其余的牦牛也纷纷抬头向狼望去。所有的牦牛继续站在原地,丝毫没有逃离的意思。狼在牛群边虎视眈眈地转悠了好一阵,没有下手的机会,沮丧地离开。
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一只蝎子在沙漠中缓缓爬行,突然与几只獴狭路相逢。獴小心翼翼地靠近。蝎子趴在那儿,翘起它那传说中威力无比的毒尾,做好了战斗准备。獴见状,纷纷后退了几步。蝎子仍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地,既不逃跑,也不进攻。对峙几分钟后,獴只好走开,去别处寻找好对付的猎物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义,被称为鸵鸟心态。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子或者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的。不想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它们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你的心灵虽然暂时健康了,但从长远来看,都并不利于身心的健全。
人生在世,必须和他人交往,和他人交往必然会产生问题,产生问题就必须面对,去解决。避之唯恐不及,眼不见心不烦,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没有一点好处;而指望别人解决,更不是心智成熟的标志。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自己来解决。”遗憾的是,相当多的人,会找到心外无物的谬误根据:“出现了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来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趋利避害、逃避责任是人消极态度中最恶劣的一个,只有克服了这一弱点,才能让身心走上健康之路。
在社会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无论事情的痛苦度多大,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勇敢地去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用心学的说法就是,那些内心强大,把痛苦当成甜点的人肯定是勇敢地面对了痛苦,并且解决了它,从来没有一个拥有积极态度心智成熟的人在逃避痛苦。
3.你的天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