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人类就证明了通常空间中,光速是速度的极限,不管是能量还是物质,只要是在正常空间中,就不可能超过这个速度。人类的太空飞船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则,人类的超光速航法,不论是虫洞理论还是超空间理论,无一不是在空间操作上动脑子。
现代超空间跳跃技术,其实就是空间相位置换,利用的是以太之海任意一个点与普通空间任意一个点的无条件对应的关系,被称为空间-以太矩阵的理论。
在老式虫洞跳跃的年代,飞船需要足够的速度来划开空间,因此需要一段很长的空间用来直线加速,然后打开虫洞。而新的超空间跳跃技术则正好相反,需要减速到几乎静止的程度,以尽可能精确的建立空间坐标,然后进入以太之海,再将记录的通常空间的跃出点,从坐标原点调整到需要的位置上,再退出以太之海。
不管是哪一种超光速航法,战斗中都是不可能进入的,而飞船在通常空间中的航行速度,相对来说算不上快,特别是在没有了划破虫洞的要求后,一般宇航器设计速度要求又下降了一大截。加上武器系统和火控系统的进步,太空战舰的常规交战距离从虫洞时代的300~500km,猛增到了如今的10000km。
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原始的火药炮也能取得远超地面的性能数据,但是单凭火药爆炸的推动力毕竟是有限的,就算炮口初速能达到2000m/s甚至10000m/s又如何?不考虑速度下降,飞过一万公里也要1000秒,那就是16.67分钟,想要在太阳系中航行,至少也得要足够对抗行星引力,哪怕是地球这种比较小的行星,这个速度也达到了11.2km/s,也就是第二宇宙速度。
单凭火药是不行了,有识之士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电磁加速的方式,毕竟这样子的话,只要能量跟得上,加速度会随着技术革新不断增加,理论上这个是没有上限的。希格拉现在的中口径主流火炮,炮口初速都是标准的1%光速,也就是差不多3000km/s。
隔着几千上万公里的距离,点对点精确射击的难度是高的让人无法想象的,太空战舰的体积都不算小,但真的将间距拉开到那种程度,相互之间看起来也确实跟点没什么区别了。
要提高射击精度,火控系统升级、火炮系统更新固然是一条路,但这两条路也差不多到了极限了,现代银河国家更多的还是在炮弹上想办法。而努力的结果,就是现在广泛使用的聪明弹,或者说是炮射导弹。
导弹该有的东西这种炮弹几乎都有,只是拆除了成本高昂,且无法小型化的布朗运动突防系统及其配套燃料箱,由于有着高达1%光速的初速的关系,它也并不怎么需要这个系统。
能被称为炮射导弹,自然是跟导弹一般有着一定的跟踪能力的,只要圆概率误差不太过分,这种炮弹命中率十分感人。如此优秀的武器系统希格拉自然是广泛使用,驱逐舰上也不例外。40门重炮的怒吼虽然不在一条船上就听不到,但带着火光的炮弹飞向远方还是看得到的。
7800km,两秒多一点的时间就到了。
同样,这边一开火,维格尔方面就解析出弹道数据,开始规避,但还是让几枚炮弹命中了。其中破坏最大的一发打在敌二号舰的舰首垂直发射系统后面一点的位置,要是再靠前一点就能命中垂直发射系统模块,再后一点说不定就能命中弹药库。
即使排除掉火箭发动机、燃料仓、引导头等部件,重量也达到了2吨的穿甲战斗部狠狠的砸在船身上,将那附近的整块装甲都砸的凹进去了,然后才引爆约300kg的高能炸药。充电装甲以自身变形报废为代价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硬是没有破。但由于变形太大,后面保护着的隔舱变形压缩,最终挤压住了弹药输送通道,导致舰首导弹发射装置再装填系统变形无法使用,舰首垂直发射系统在发射完了存在弹发射管里的弹药,就一直陷入了沉默。
以超高的加速度抛射弹药带来的后坐力,让五艘驱逐舰的位置横移接近10米,这还是反向姿态控制引擎最大功率开机的情况下,主炮炮管后座距离超过身管长度的1/3,才通过复杂的液压系统和电磁缓冲装置将后坐力吸收下来。
这种复杂的主炮伺服机构造价高昂,对精度和射速也有一定影响,海军装备发展委员会也曾考虑过减小弹射功率,简化伺服机构,为炮塔减重、减少造舰成本、提高精度和射速,但这些考虑最终都输给了配合新型炮弹后的高命中率和不可逃逸性。
伺服机构将炮管复位,推杆将等待区的托运台上的炮弹推到自动装填机上,自动装弹机将炮弹塞进炮管的同时,连接弹药提升通道的一号防火门打开,托运台下沉到弹药库门前。
弹药库防火门打开,一枚被金属圆通保护着的穿甲弹被推杆推到门外的托运台上,这些金属圆筒还承担着炮弹发射出去前的保护作用,就像是脱壳穿甲弹一样,会在炮弹出膛后自动分离。弹药舱防火门关闭,托运台通过弹药提升通道将炮弹送进炮塔内部,一号防火门关闭,带着炮弹的托运台回到等待区,一次装填完成。
两台这样的扬弹机并排放置,构成了整个炮塔复杂的自动装填系统。炮塔内最多存留四发炮弹,两发装填进火炮里,两发在扬弹机等待区里,全力运转起来的时候,只要三分钟就能装填完成完成,极大的增强了炮塔战斗力。
就在驱逐舰的重炮齐射之后,希格拉安全舰队最强大的武器,四门大功率离子炮开火了。雪白的激光驾驭着奔腾的离子流准确的命中了敌二号舰,在超高温等离子的烧蚀作用下,维格尔驱逐舰装甲材料的晶态结构遭到破坏,装甲表层开始崩溃,很快就蔓延到了装甲层深处,直到烧穿装甲。
希格拉的等离子武器系统是基于对一次考古行动中意外发现的先祖相位阵列炮的不成功的仿制的产物,最终产品的体积、威力,跟原版的先祖相位阵列炮没得比,但也算是现代武器科技中数得着的超大威力反舰武器。顺带说一句,就是那一次考古活动,希格拉发现了一枚超空间核心,开启了希格拉的黄金时代。
希格拉这边开火了,维格尔也不会客气,放哪都没有光挨打不还手的道理,更何况是全银河最不讲理的维格尔。
作为兵力占优的一方,又要想办法留下远处的希格拉航母,维格尔方面更倾向于靠近到尽可能近的距离,然后再开火,争取短时间内击溃对手。希格拉的主动接近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失去第一轮开炮的优先权也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因为,至少在比火力密度上,维格尔舰队很有信心。
两道淡红的激光从两艘独角兽级重巡洋舰上射了过来,从很远的距离上划过希格拉舰队。这是大功率激光器进入超临界态时的能量泄露现象,正好被用作瞄准指示器,因此维格尔也没有在消除能量泄露方面动过脑经。
淡红色的激光线缓缓移动,逐渐接近了旗舰月神号,尽管月神号已经在持续闪避,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淡红色的射线精准的定位到了月神号的装甲上,激光器立刻全功率输出,射线直径扩大了5倍,淡红变成了鲜红,中心区域爆发出刺目的白光,那是超大功率激光的特征。
没有重穿甲弹命中时的巨响,也没有贯穿船体的剧烈震动,大功率激光说白了也是靠的热效应来杀伤。排除掉激光线干扰,能够艰难的看见,被命中区域的装甲迅速升温红热,并伴随着大量的蒸汽,那是装甲材料被汽化后形成的。
“第32区温度上升,损管队立即撤离!临近的三个区域温度控制异常,开始喷洒散热剂。”
“右舷装甲板温度上升,强度降低,开始汽化了,请求强制排出循环水!”
“许可,监督,不论你用什么手段,必须保住装甲,还不到旗舰可以受损的时候!”
“明白!”
在雷克斯要承担起舰队指挥责任的现在,副舰长韦恩担起了舰长的职责,快速调动舰内各部门应对攻击。维格尔除了导弹之外,最擅长的领域就是激光了,所以对于散热也早有准备,装甲内设有散热器,有循环水进行降温,能够很有效的降低激光武器的威胁。但被直接命中的部位依然会出现循环水来不及循环降温的现象,这时候就要强制排出高温蒸汽了,不然高温高压的蒸汽很可能冲破管道,在舱室内冲出。
接近500°的高温蒸汽冲击下,如果有人在里面,那绝对是没得救了。
两道激光消失了,命中部位的装甲还能很明显的看出红热,就在月神号正忙着处理激光带来的损失的时候,维格尔真正的攻击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