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呢,合肥以前不叫合肥,有一个比较诗情画意的名字,庐州!还记得歌手许嵩有一首歌叫做《庐州月》,歌词如下: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
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
如今灯下闲读红袖添香
半生浮名只是虚妄
三月一路烟霞莺****长
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
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
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
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三月一路烟霞莺****长
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
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
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
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庐州的月光在我心上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我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非常优美的歌词,非常优美的旋律,满满的中国风,细腻的感情流露。这首歌里唱到了庐州,那么庐州,该怎么去认识庐州呢?我们可以查一下简单的历史:
周武王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等级爵别进行分封,庐国为“子”爵,故称“庐子国”,建都于庐邑(位于今合肥LC区北,一说在西)。西周至春秋期间,庐国渐趋解体,陆续分蘖出橐皋和“群舒”(被蚕食)。后来橐皋和“群舒”为吴、楚二国征服为附庸,直至灭亡。
庐州,合肥别称,是自西周置古庐子国。隋朝设置行政单位,至公元1912年废,治所为今AH省HF市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蕴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
北宋初庐州治合肥,属淮南D县五,合肥县、SC县慎县(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避孝宗讳,改梁县)、LJ县巢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分巢县、庐江二县隶属无为军。庐州辖县三,即合肥县、SC县慎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西路治寿州(今S县城关镇),庐州改属淮南西路。
南宋改淮南西路治庐州,为南宋抗金重镇和输送抗金物资的集散地。绍兴初,为避金兵,淮西路寄治巢县(治今CH市区)。绍兴七年(1137年),淮西将郦琼以庐州叛降刘豫伪齐。十一年,为杨沂中收复。乾道二至五年(1166~1169年),在和州置司。五年,淮西路复治庐州。
民国元年1月,废庐州府,存附郭合肥县,直属AH省。
其实庐州的历史可以从周武王时期延续到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一月,至于为什么只重点列举出北宋和南宋的历史,那就和下面介绍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包拯包青天!有关系了。
合肥素以“包拯家乡”著称于世,其实包拯属于“庐州府”。北宋时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的家乡,就在这里。美丽清秀的包河公园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包公祠、包公墓等历史遗迹,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怀念这位古代杰出清官、期盼出现更多此类清官的美好愿望。
包拯(999-1062)不仅是合肥(也就是庐州)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虽然是封建时代的高官,但是他为官不仅清廉而且公正无私。他为民伸冤,惩治权贵,已成为一个戏剧人物,成为公正法官的经典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拯,确实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物。千年岁月非但没有淡化他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相反,人民已把他视作光明和正义的化身、看成是为官的标准。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AH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SXHB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HB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