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家成功商谈的经验,杨宙和孟宇分成两路,个自去了滨海的第一和第二中学。
这样一来,他们能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七所中学全部搞定。
孟宇虽然没有杨宙这般近妖的思维,但比着葫芦画瓢还是没问题的,顺利的拿下了两个中学,去到最后一个目标中学时,杨宙已经把自己负责的那三所高中谈判完成了,共放出了四百个信封。
他跟孟宇在最后一家,也是离他们海大最近的海大附中会合了。
虽然已是晚上八点,但孟宇不想就这样离开,他和杨宙一起等在学校的超市,想见证第一个买主的诞生。
晚上九点,附中的晚自习结束,杨宙和孟宇跟高中生一起挤进了超市,有买零食的,有打电话的,还有偷偷买烟的,很是热闹。
不一会儿,一个女生就注意到了超市角落里新开辟出了那个货架,上面写着:校园快递。
“老板,这是什么东西?”
“啊,寄信的,买这种信封,一天就能寄到。”
“这么快?”
“恩。”老板递给她一张纸,上面有类似简单说明的字句解释了校园快递是干什么的,覆盖哪几家学校。
女生看过后不太感兴趣,但跟她一起来的那个女生却有些意外:“我跟一中高一三班的杨乐是初中同学,开学后好长时间没见了,用这种信封就能寄到?”
“可以,这种信封不用写邮编,也不用写省,市,县那一大串地址,只需要写明学校,班级和人名就可以了。”
“我买一个。“
“好的。”
附中的老板有些惊讶。
刚才杨宙和孟宇推销这种信封时,他还以为这玩意肯定没市场,没想到才一个小时就开张了。
杨宙和孟宇见证了第一个客户的诞生,也很兴奋,记下了那个学生的名字就回学校了。
这个晚上,孟宇和杨宙在宿舍的走廊里进行了第二次长谈。
上一次,他们两人是聊足球,其实是杨宙在聊足彩。
正是通过那次足彩,杨宙再赚到了三万块钱,才买了电脑,进了计算机协会,认识了安澜,让老五当上班长,搞定了吴中华,有了蓝调咖啡的约会,想到了校园快递的这个点子。
现在才三个月,他们又蹲在了一起,聊的却是一起创业赚钱。
这让杨宙想到了自己的重生,冥冥之中,好像一切皆有因果相连。
“我们这周执周,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就不要先找出租车了,亲力亲为,一是看看校园快递前期能用大的销量,二是利用这一个星期改善流程,如果销售可观,再想找出租车的事。”杨宙说道。
“好,你在学生会忙,等一切上了轨道,我来做信件的分发和收集就可以了。”
“不止这些,要是销量可观,我们就找打印社或印刷厂订制一批信封,跟邮局的那种白皮信封区别开来,还能打上咱们的防伪标记,成本也更便宜。”
“我们还可以趁这段时间找打印社制作一批宣传海报,在这七个校园的超市里张贴SH报上说明咱们这种快递的优势和使用方法,更有利于宣传。“
杨宙说出了后续的几个步骤,孟宇都一一记下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两人就出发了。
他们先去七所中学挨个收信,然后再把七个中学的信分拣后分别送往对应的中学,一圈忙下来已是下午。
杨宙因为四季花园还有校园网的事,中午时候就跟孟宇打了招呼先回去了,剩下的工作是孟宇一个人完成的。
十四封信!
晚上,杨宙刚回到宿舍,孟宇就迫不及待的向他报告了这个数据。
校园快递开张的第一天,他们一共卖出了十四个信封,孟宇把这十四封信一一投递完成,有种说不出的感悟。
杨宙察觉到了孟宇有话要说,主动开口:“有什么想法?”
“第一个想法,赚钱真他娘的不容易,以前只是花家里的钱,觉得理所应当,今天这一天下来,我才知道爸妈有多辛苦。”
杨宙哈哈一乐:“现在知道了也不晚,第二个呢?”
“第二个想法就是,咱们的销量太少,这样下去会赔钱的。”
“万事开头难,第一天就十四封信已超出我的心理预期了,只要我们做的好,销量会上升的,你不是滨海本地人嘛,虽然上大学了,在高二,高三应该还有认识的人吧,通过他们宣传一下,下一步的送信甚至都可以让他们帮忙。”
“那就在坚持一段时间?”
“恩。”
杨宙说过这话的第三天,信封的销量就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当天七所中学一共卖出去一百个信封。
短短三天就番了五倍多,孟宇乐坏了,拉着杨宙一直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杨宙想了想,大概是第一批写信的人收到了回信,这才发现原来咱们的校园快递真的是一天到达,开始在同学间宣传,也有第二次买信封准备回信的,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孟宇觉得有道理。
“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下去,我们可以考虑雇佣出租车的事了。”
“可以。”
雇佣了出租车送信,成本会骤然上升,但才开张一星期就有这样的成绩,他们干下去肯定盈利。
接下来几天,孟宇彻底忙了起来。
找印刷厂订制专属信封,并在信封上统一打上校园快递的名字。
发动他在各所高中认识的同学宣传校园快递,并开始引导学生去超市的货架上取信。
使用出租车送信后,他们肯定不会再把每封信送到班级,只能放到超市,而且即使孟宇再亲力亲为,等信封的销量再次翻番,他也不可能送到班级里去,去超市取信是必然的趋势。
所以要提前引导。
反正学生去校园超市是常事,跟其它高中有信件来往的学生自然会格外留意有没有自己的来信,既然有不留意的,同班同学见到了也会帮他们带回去。
等到执周结束时,孟宇跟找到那几辆出租车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每天早上,这些出租车会先去自己负责的学校把信件取回,送到海大的3号教学楼,孟宇在3号教学楼把信封分拣完毕后,再交给各个出租车司机,由他们送到自己负责的学校。
他找的这些出租车司机也爱干这个活,因为取这些信的报酬是拉客人的一倍,而且他们取信并不耽误正常营运,算是计划处收入。
校园同城快递就这样步入了正轨,虽然还很小,但已经让孟宇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