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自控力
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
——培根
经常有父母这么对孩子说:“乖,你先去睡觉,我回来了就给你带糖吃。”或者说:“只要你今天乖点,我明天带你出去玩。”这对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个考验,他或许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克制自己,不玩不闹,或许会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常见的现象中,小孩子做出的选择看似简单,却很能说明孩子的性格特征,甚至昭示着他未来人生的成败。
控制你的冲动
冲动控制不仅是让人避免或减少犯错的必要手段,对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亦有关键性的影响: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便需要拥有控制冲动的能力。无论成才,还是行事,均需要过人的自制力。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字心头一把刀”。这些说的就是平时对冲动的控制,也就是忍耐对于成功的巨大帮助。
控制冲动,是情绪控制的基础,因为所有情绪的控制都是以此为基础,英语中“情绪”的原意即为行动,一个人的任何情绪,都会使其产生去做某一件事的冲动。冲动控制,要求我们在某种不正确的念头产生之际就将它扼杀于“摇篮”中。如果任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我们很有可能会犯下难以弥补的过错。著名的潘多拉魔盒典故便由冲动所造成:
传言宙斯恼恨普罗米修斯盗走天火,遂存心报复,他命令火神黑菲斯塔斯以水和土造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再令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她让男人疯狂的激素,又让赫拉、雅典娜、赫尔墨斯等传授她各项技能,这个拥有众神诸多优点的女人,被命名为潘多拉。“潘”在希腊语中意为所有,“多拉”是指礼物。“潘多拉”,即是拥有所有天赋的女人。
潘多拉这一带着千般天赋的祸水被造出来后,宙斯令赫尔墨斯将他带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后觉者”(即后知后觉的意思)埃庇米修斯跟前,并把潘多拉赠给后者。生性愚钝的埃庇米修斯接受了充满美貌和诱惑的潘多拉。
有一天,普罗米修斯给埃庇米修斯带回了一个盒子,离开前叮嘱弟弟千万不能打开这个盒子。后知后觉的埃庇米修斯自然不会去打开这个盒子,但潘多拉却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普罗米修斯的千叮万嘱更是让她心动不已。在她看来,一个普普通通的盒子,被藏得如此隐秘,又盖得很紧,这几乎是件难以想象的事。
潘多拉的冲动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她趁埃庇米修斯外出的机会,悄悄地打开了盒子。顿时,里面的灾难、瘟疫、祸害、野心等等都飞了出来。在慌乱中,潘多拉赶紧把盒子关上,结果里面仅剩的“希望”被关在里面,人间从此充满灾难和瘟疫。
这就是“潘多拉魔盒”的由来。
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虽然是调侃,可是这句话的寓意和潘多拉魔盒这个故事的寓意可谓殊途同归。缺乏自制力,总会让我们咽下难言的恶果。而尤为重要的是,缺乏自制力的人,很有可能会缺乏生活的目标,或者是有了目标也无法很好地往目标方向努力,三心二意,经不起挫折,最终酿就失败的人生。如果一个人能有着比较强的自制力,那么就能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向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避免走弯路。
既然保有自制力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呢?
1.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端正行事动机。
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犯罪者较于常人往往在自制力上的表现有所欠缺。相反的是,能成事的人,总能很好克制自己,在端正动机的前提下,表现出很好的自制性。这表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行事动机会对一个人的自制力产生影响。当动机畸形的人,又遭受接二连三的挫折时,情绪容易失控。但如果能有好的动机,往往能以相对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困境。
2.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自制力。
简单地说是“对症下药”,当自己在某方面存在弱点时,需要针对这一弱点加强训练,比如性格怯懦者,可以多进行一些相对激烈的运动,以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使自己个性变得坚强些。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制力,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解剖,找出自己常犯的毛病,再为自己制定适当的训练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矫正。如习惯了懒惰的人,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可行的改变习惯的计划,并严格按照其中的计划改变这一恶习。
3.善于否定第一念头。
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念头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即站在“利己”或是有短暂利益的基础上产生。这种念头,往往会造成所谓的“一念之差”,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脑海中显现出“赌一把”的想法时,要在第一时间否定,再冷静地想想这种念头是对还是错,此所谓“三思而后行”。
培养自制力,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我们才能更有大局观,对目标更明确,并凭借自制力驱使自己走向成功。
扫除负面情绪
长期的心灰意懒以及烦恼足以致人于贫病枯萎。
——布朗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考试之前,已经通过各种准备将要考的内容熟记于心,但当考试真正到来时,却因为心理因素无法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这种情况被称为“怯场”,这是负面情绪影响人行动的一种典型现象。焦虑、抑郁等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担心考试会失败,越是担心,就越是发挥不好,最终造成思维短路,发挥失常。
有的时候,负面情绪会对一个人的成败造成致命影响,当人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会容易引发自己抱怨、痛苦或牢骚等反应,其后果小则会影响某件事的顺利进行,大则会造成当事人的心理阴暗,影响这个人的日常生活,使他陷入悲观负面情绪的泥沼之中。在负面情绪中,我们且对焦虑、悲伤这两种常见的情绪做一简单分析。
焦虑症患者:你在担心什么?
我今天早上好像没吃早餐,会不会对我的胃不好?
孩子早上出门时不情不愿的,不知会不会有什么事,我该不该早点去接他?
昨晚上邻居家一直都在吵,今晚要还让我睡不好,我就必须警告他了。
天,前面的车怎么走这么慢,真是该死!
这个月迟到了几次,不知会给扣多少钱……
焦虑症患者,总是处于忧心忡忡的状态中。
桑德斯是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他经常为了自己犯错而自怨自艾,考试之前睡不着,害怕自己考不好,考试的时候一再演算,害怕自己不小心算错,考完试仍旧焦虑,害怕自己考试不及格。桑德斯永远都是这样,到后来,以至于他原本已经熟记在心的考试题,都会演算错误,甚至一张考卷上,到交卷的时候,他也做不了几道题,因为他实在是太焦虑了,总是害怕会算错,结果就重复演算。后来,就连生活中的桑德斯也开始焦虑起来,害怕早上迟到,夜里不知道会醒过来多少次,走到路上,又担心会不会堵车,就因为这样桑德斯的生活一团糟,他甚至不敢出门不敢去上学了。
从桑德斯的症状可以看出,桑德斯已经患上了焦虑症,为不必担忧的事情愁眉不展,焦虑不已。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焦虑症患者总会牵挂于小事,出门时常常会担心家里门没锁好,窗户没关好;在家时,总会莫名其妙地忧虑起来,比如会担心自己是否有必要出去走走,并习惯性地自言自语:我是不是应该……焦虑症患者,也常被视为神经过敏患者。不能否认,焦虑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焦虑的情绪可以使人对潜在危险保持高度警惕,这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陷于困境中时,人们常常会因为恐惧而焦虑,并专注于眼前危险。但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焦虑带给人们的,更多是负面影响。
哈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时间为某一事情甚至是一些小事而焦虑,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心中的焦虑,以至于成为不可理喻甚至冥顽不灵的人,甚或会出现神经失控,导致偏执、无端恐惧、恐慌等情绪并生,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具体而言,恐惧症是对可能出现的吓人的情形的担忧;偏执狂是对可能发生的灾难的担忧并固执地想要阻止其发生;恐慌症更多是对于死亡的忧虑……这些忧虑症的表现形式,其共同点都是忧虑过度。比如偏执狂常常是患有洁癖者,每天可能花费几个小时整理书橱、被褥等琐事,洗澡会花几十分钟,每天洗手十多次,绝不随便接受别人递过来的吃食。这些强迫性行为,即是过度焦虑。
哈佛研究人员指出焦虑一般通过认知和身体两种形式表现,前者是焦虑的想法,后者是生理症状。以失眠症为例,他们发现失眠主要是因为失眠者有源源不断的想法产生,而非身体上的兴奋。可以说,失眠者也是焦虑症患者,他们很多时候无论有多困倦,都一样会睡不着,要摆脱失眠的困扰,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帮助他们找到焦虑的根源,并将之驱走,遗憾的是,这对很多失眠症患者来说颇为困难。
研究人员指出,焦虑症患者一般只想着可能发生的危险,而非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习惯于说“糟了……”或“完了……”等相对绝望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思维是负面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惯于钻牛角尖,他们将很多不一定能发生的危险视为必然。焦虑症患者更有可能是迷信者,会有着很强的宿命感。
焦虑症对人的消极作用可想而知。那么,要如何避免过多地受到焦虑症的负面影响呢?心理学家博克维克在经过大量实验后为我们提出了缓解焦虑的方法。
首先,人们应该及时意识到焦虑的出现。博克维克对人们出现焦虑症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检测,判断焦虑症的产生原因,意图使人们对自己是否产生了焦虑症进行有效判断。另外,他还指出,人们应该懂得适当放松,尤其是当发现自己出现焦虑症时,便需要通过各种放松练习进行缓解。这种练习,应每天坚持。除此之外,焦虑症患者需要学会对自己的焦虑想法进行质疑,批判性地审视危险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不可避免。这也是第二步的重点所在。意识到焦虑症出现后,人们需要对自己进行反问:事情真的有那么糟?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这些想法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客观、理智。
当然,使用药物也是缓解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处便不多述了。
抑郁症,让你思维混乱的根源
悲伤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出现的一种情绪。和焦虑一样,悲伤同样有其“好处”,比如当人们失去亲人时,悲伤可以让人们从忙碌中脱身,并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调节。但是悲伤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一个名叫沃森的美国人,17岁就开始打工,后来好不容易攒下了一些钱,和一个朋友做起了生意,没想到合伙人却把资金偷走了,沃森也就随之破产。他开始做起推销员,结果一场飞来横祸把他打入谷底,因为公司的问题,他被指控有罪,交了5000美元的保释金才算免了牢狱之灾。那个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还有一个小儿子。沃森十分悲伤,他一度十分焦虑,因此对小沃森的管教也不尽如人意,小沃森十分调皮,父子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十三岁的时候,小沃森患上了抑郁症,还有阅读障碍症,长达六年的抑郁症生涯,让沃森父子苦不堪言。小沃森在六年里换了三所学校,勉强上了大学。当然,后来沃森父子成为IBM的创始人这是后话,但是老沃森因为悲伤传染给了儿子,才使得儿子患上了抑郁症,可见悲伤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就是这样整天生活在一个低沉的世界中,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够靠着药物来控制病症。人们总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或者自觉失败等,并由此使自己智力受损,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生理上还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失眠、无精打采、绝望,甚至自杀等。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来说,生活是一片苦海,他们看到的只有灰色,毫无人生乐趣,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他们的思维中,更多地出现“无所谓”的想法,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都觉得无所谓。
在这里,我们讨论下轻度抑郁症,即未到就医程度的忧伤。
很多时候,人们可以自己排解这种悲伤情绪,可惜的是,人们采取的方法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比如人们在悲伤时,总喜欢一个人独处,其结果更多的是“触景伤情”,使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原因是原本悲伤的人,在独处时增强了孤独感、无力感。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人们排解抑郁症,可以从社交开始,比如和自己的朋友去吃饭、跳舞等,均可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获得“新生”,从悲伤中解脱出来。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总在苦苦思索让自己悲伤的原因,只会让自己的悲伤变得更长久。
抑郁症患者常会呈现以下一些特点,比如女性更容易表现出消沉情绪,男性更习惯于以酒消愁,意图以此摆脱抑郁情绪,男性酗酒者是女性的两倍。研究还表明,抑郁症和焦虑症往往并存。抑郁者如果终日忧心忡忡,就会使抑郁症加重,他们会焦虑,导致心力交瘁、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出现,但他们总是很难进行自我调整。抑郁症患者,总喜欢称自己正努力“了解自己”,以让自己的悲伤想法“名正言顺”。其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勾起了悲伤的情绪。
想要摆脱抑郁的情绪,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转移注意力。学会质疑让自己忧心的想法,审视一下以这种眼光或态度看问题是否有必要,自己是否尚有别的积极选择。另外,也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日期排满,积极地参与一些相对愉快、积极的活动。
研究者认为,当抑郁的想法产生时,人们要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上。当一个人处于抑郁中时,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余悲伤的事情,悲伤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这时候,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悲伤的活动,不由自主地远离人群、远离欢笑声。因此,当抑郁袭来的时候,不妨“强迫”自己想想以往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捧腹的一瞬,或是一个简单的笑话、一部喜剧电影均可。
除了努力将抑郁的念头驱赶走之外,我们还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让自己暂时忘了悲伤,这是通过外部环境影响改变自己的情绪。比如,享受生活是缓解抑郁症的一个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当心情不好时,很多人会去洗个热水澡,去购物,去疯玩,大吃一顿等,这些方法,比之酗酒、吸毒、纵欲等方法更为可行,后者常常会让人后悔莫及,并使自己情绪更加低落,出现俗话所说“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况。不仅享受生活可以缓解抑郁症,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最简单的莫过于处理好家里某件拖延已久的小事,简单如整理书橱,这些小事均可让自己在繁忙中忘却悲伤,同时还可在看到自己的“成果”后感到一阵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