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山村,坐落在华夏的南方,偶有几个驴客驻足,也纷纷为这,一山一水一炊烟的格局,所惊叹。翻遍了手中华夏地图,也无法叫出名末的村落,偶尔走来三四孩童,打听之下名曰“鸠兹“,这注定是一个不为世人所关注的地方,在如今华夏大地,到处充斥着旅游圣地,自以为风景如画,节假日到处人山人海相比,这里仿佛就像世外桃源,洗尽人间的繁华和世俗。”一去二三里,烟炊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变成了这里的写照。
初秋,风清,月朗,星繁的夜晚,格外惬意迷人,村落里一个还算大的庭院里,掌着一盏村里最亮的大灯,一群孩童正在认真听着老师的讲读,一边大声的背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实在如今老子的《道德经》又有几人能懂,做人的道理有时很浅,有时也很深奥。在这个说是上课的场所,其实也只能算是简陋,没有大城市校园的黑板,没有崭新的课本和书桌,但是从孩童中清澈的眼神流露出对知识对文化的向往,这便是生活,当你生活不如意时,切莫放下永远攀爬的心,孩童亦如此更何况少年呢。
当晚霞渐渐散去最后一抹的无奈,灯光显得越来越刺眼,夜晚开始悄悄降临,那个站在孩童中央,永远面带微笑,个子不高但眼神温暖的少年合上了书卷,孩童们也很聪慧的知道,半天的读书结束了,纷纷收起自带的板凳,用稚嫩的嗓音高呼道:小凡哥哥,再见。少年越发温柔的眼神在每一个孩子脸上扫过,干净的脸颊也仿佛透露着月光,有了光彩。从15岁开始已经三年了,每天下午教村落的孩童,像是使命也像责任慢慢融入到自己血液之中。
少年收起了书卷,目光眺望了远方,是呀过的真快,一晃快十八个春秋了,想到了一个村子一起长大,现在或是出外打工或是出外上学的玩伴,而自己却还在故里,心里有时也不甘,也感触,十八年苦行僧的生活,早就练就自己的荣辱不惊,只有在这时微微一叹,给心里划下了一丝涟漪,停住了感叹,慢慢向自家老宅走去。
”外公“还没走到老宅,老远就看到自家院落外大槐树下落寂的身影,一根拐杖一壶酒,这是老人日复一日的作风,平常不苟一丝的嘴角,现在也微翘了弧度。慢慢看着一步一步走来的少年,轻声说道:回来了,快吃饭吧。
桌上摆放着简简单单的饭菜,就着菜喝着酒,爷孙两边喝边唱,老人吼了几句秦腔。少年也在旁边是陶醉是欣赏,每到这时少年总感觉自己血液发热,男儿当高歌煮酒。一顿饭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吃完,吃完了饭少年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了自己的功课,这是从记忆深处带来的习惯,深入骨髓。苦亦不苦,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一个天天只知道看书的人能不苦吗,可是少年心中留有八岁时外公对他说的一句话:胸中藏卷千万,方可为万人雄”
从不起眼的书架拿起了一本竹卷,开始研读如果有人此时瞟一眼的话一定会惊呆,因为少年手上拿的是《奇门遁甲》,旦且不论这竹卷是真是假,可是少年在纸上画的注解和读记,也能要人疯狂,这可是华夏那些很多老学究和文人骚客到现在都晦涩难懂的存在,什么样的心境和学识才能看懂在很多人眼中的天书。
夜,一片寂静,微风轻轻地吹着窗台,除了偶尔一两声的犬叫,冷落的庭院是无声的,当少年把最后一页读完,并且把理解归为笔记,写在了纸上。伸了个懒腰,向着书桌旁的木床走去,一天就这样悄悄的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