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躬:责备。厚:多。薄:少)
孔子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群居:聚集。小惠:小聪明)
孔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
过则勿惮改。
孔子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孔子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孔子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直:心直口快。绞:说话尖刻刺人。
孔子
过犹不及。
孔子
不迁怒,不威过。
(迁:转移。贰:重复)
孔子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
(义以为上:以义为最高品德)
孔子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孔子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孔子
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不掩:不被掩盖)
孔子
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愧:归罪)
孔子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处情:符合实情。过行:错误的行为。弗率:不遵循。处厚:处世德行深厚)
孔子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孔子
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
孔子
情欲信,辞欲巧。
孔子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论语》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礼记》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一朝之患:突然的祸患)
《礼记》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礼记》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礼记》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营:迷惑)
《礼记》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礼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易经》
君子以惩忿窒欲。
(惩忿:克制愤怒。窒:抑制)
《易经》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易经》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谦:谦逊。自牧:自养,自守)
《易经》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易经》
乐天知命,故不忧。
《易。经》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易经》
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易经》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知:同“智”。鲜不及:很少成功)
《易经》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
祸莫大于轻敌。
老子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杀:死)
老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根:基础。躁:动。君:根本)
老子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慎厥终,惟其始。
《尚书》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节性,惟日其迈。
(节性:节制性情,修身养性。惟:乃。迈:进,进步)
《尚书》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济:成就,成功。容:宽容大度)
《尚书》
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无倚法以削:不枉法。削:削弱百姓)
《尚书》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尚书》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厥:乃,才)
《尚书》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滋:滋生,增加)
《尚书》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无稽:没有核查。弗询:没有咨询。庸:用)
《尚书》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庄子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曾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
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墨子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简:轻而易举。巧:投机取巧)
墨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
《左传》
失信不立。
《左传》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左传》
修己而不责人。
《左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乎人乎哉!
《左传》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征:凭据。僭:过分)
《左传》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回:改变。疚:愧疚,内疚。名:名声。
章:同“彰”,昭著)
《左传》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
(终:结果。复:再,继续)
《左传》
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
(介:因,凭借,依靠)
《左传》
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
《左传》
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
事虽大,必济。
《左传》
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
(不可乡迩:不可接近。乡同“向”)
《左传》
不义不昵,厚将崩。
《左传》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勤:注意)
《国语》
君子计成而后行。
《国语》
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国语》
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
(庇:维护,遮蔽)
《国语》
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实戴之。
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
《国语》
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无礼则脱,寡谋自陷。人险而脱,能无败乎?
(脱:疏忽,轻慢)
《国语》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
管子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伐矜:高傲自夸。好专:专断)
管子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孙子
成大事者,不矜细行。
蔡元放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形枉:形状弯曲)
列御寇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
列御寇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列御寇
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惊。
(务:从事,致力。惊:惊慌失措,恐惧)
《鹖冠子》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
荀子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
蓬生麻中,不扶且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茅草。涅:黑泥)
荀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贞:坚定,有节操。倾:偏,倾覆)
荀子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乡:乡邻。就:接近。中正:恰当正确)
荀子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奋矜:骄傲自大。伐德:自夸其德)
荀子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交亲:相互亲近。比:勾结。辞:讼,诉讼)
荀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非:批评)
荀子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心不欲躁,虑不欲浅。心躁则精神滑,虑浅则百事倾。
邓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
晏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数:卦数。逮:到。神:神灵,法力)
屈原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漠:寂静。恬愉:恬然自守,安乐。澹:安静。自得:自得其乐)
屈原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尉缭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
尉缭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
吕不韦
赏罚信乎民,何事而不成。
吕不韦
礼烦则不应,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吕不韦
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
(简:傲,慢待。壅妁叩塞:堵塞)
吕不韦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呂不韦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过:过分)
吕不韦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吕不韦
败莫大于不自知。
吕不韦
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吕不韦
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听则奸塞不皇。
(乡:向。乐乡:乐于接近。督听:正听,不偏听。皇:同“惶”,恐惧,惶惑)
吕不韦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吕不韦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通:往来。止:闲暇。习:熟悉。守:操守。僻:癖好。节:控制力。特:出众,卓异。人:同“仁”)
吕不韦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
吕不韦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吕不韦
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吕不韦
内省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吕不韦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张良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黄石公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黄石公
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
(不伐:不自夸耀)
桓宽
内自省而不惭兮,操愈坚而不衰。
东方朔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董仲舒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董仲舒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董仲舒
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董仲舒
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
贾谊
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然后祸笛可离,然后保福也。
贾谊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馀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匡衡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司马迁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司马迁
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
(繇:同“由”)
司马迁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司马迁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反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司马迁
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
(若:如此。情胜:好胜)
司马迁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
司马相如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
韩婴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刘安
自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义不苟得。
刘安
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
刘安
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
刘安
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曰恭以敬,五曰宽以静。
刘向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重:庄重。好:爱好。观:示范,显示。轻:不庄重,轻率)
杨雄
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
人必其自卜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杨雄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恶,而忘人之好。
杨雄
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则施恩而为福,怒则发怒而为祸。
王充
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
(知:同“智”)
王充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蓬生麻,不扶自直;白纱人缁,不练自黑。
(缁:黑色)
王充
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
王符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王符
君子闻善则劝乐而进,闻恶则循省而改尤,故安静而多。
(循省:检查,省察。尤:过失)
王符
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王符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以统其精气,刚柔以品其群形,仁义以经其事业,是为道也。
荀悦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荀悦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
荀悦
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
(钩:均,均衡,均匀。比:相当,相匹)
刘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
救寒莫如重裘,止镑莫如自修。
陈寿
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陈寿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范哗
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范晔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儿:苗头)
范晔
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景:同“影”)
范晔
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咎。
魏收
知世事之要,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魏收
迷而知反,得道未远。
(反:同“返”。得道未远:走得还不远)
魏收
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李世民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
处贵则戒之以奢,持满则守之以约。
魏征
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魏征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
魏征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净而人自正。
房玄龄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李白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侈于远。
孙思遞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韩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欧阳修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司马光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
宋濂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博人之。
苏轼
穷理尽性,然后得事之真,见物之情。以之事天则天成,以之事地则地平,以之治人则人安。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