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双李【感伤又义重于山,洒脱再嗜酒如命】
李白—李太白
古文化博大精深,打小开始接触古诗词的我,对青莲居士李太白再是熟悉不过。
第一首会背的古诗理所当然的是李太白的《静夜思》。从小念到大,以致现在还是出口成章。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篇文章最初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一般的场景。木板房,木板地,木板床。床垫屋内一尘不染。皓月当空,地上铺的都是月光般的霜。李太白站在窗前凝视脚下的异乡。这仿佛是一个身处异乡的游子无奈发出的感慨,读起来朗朗上口,问题是我却感觉不到一丝半毫的忧伤之情。
更甚,这首诗还被很多人调侃,渐渐传为一则改变过的,好笑的笑话。不仅仅是《静夜思》,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改变版,也在小学生中流传甚广。
读李太白的诗,我总觉得这人是一个天作之才。他的诗有故事,有灵性。我曾多次幻想过李太白的长相。莫不是清眉秀眼,长发飘飘,儒雅有礼?再后来,我得知李太白原来是一个浪子,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更让我浮想联翩。长发飘飘,俊朗的酒生浪子?让我钦慕已久的文笔,我打死也不会去把他想成一个脚踏在桌上,在酒馆里大吵大闹的流浪糙汉。
李太白的风采,名动一时,但在京三年,就弃官而去,继续飘荡四方。安史之乱后,他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却没曾想,夺帝兵败,他受牵连,流放夜郎。晚年漂泊至东阳,但不久病卒。
李太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我也很赞赏,但对他的诗,却不及对太白的诗一半敏感。喜欢上李白的几个原因,其中有一个是因为他写的《将进酒》和《月下独酌》。
我年龄不到,也不是嗜酒之人,却唯独对这两篇诗流连忘返。
还记得当时背下将进酒,我仅仅读了两三遍便可倒背如流。而月下独酌也是如此。但谁知道我平时的记性之差,可不足以我这么迅速地完成这两首诗的背诵。乍一看很长的一首诗,读来却顺口顺耳顺心。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就像童谣一般,读的时候娓娓动听又铿锵有力。
李太白活的像风,留下的又是文学之宝。他一路飘零,一声流浪,我却不禁担心他会不会孤单。随着渐渐的成熟,我开始体会到身处异乡的落寞,也尝试着去理解,去感受李太白当年留下的脚印。一步深,一步更深,他又何曾走过浅而已见的那一步?
这也就是我喜欢余光中的那首《寻李白》的原因。先前对这首诗的存在浑然不觉,直到看见有人摘抄的一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就立刻去搜了这句诗的出处,并把这首诗收藏下来。这句诗抢入撞进我的心弦,写的再好不过了。除了酒,文,诗,要是再让我选择一个字来形容李太白,最贴切,莫过于“剑”。现在很多人都把“剑”和“贱”连通看。我并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问题。李太白,他没有完美的生活,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文采无与伦比,他真的很“贱”。这么洒脱的人,似乎远离了疾苦难耐,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贱”。但他又很“剑”,豪气,俊朗,清爽,那种使剑之人的灵动啸朗之感,不知为何,居然在一个文人墨客身上演绎的荡气回肠。
李白,子太白,号青莲居士。
享年六十一岁。
李商隐—李义山
初次接触到李义山,是在小学课本之中。当时无感。
诗写得着实不错,问题是,有哪个诗人的诗又是不好的呢?
第一次的认识,只是浅尝,也就渐渐淡忘。
之后也多次在必背古诗中于李义山见面。其中又好几首诗我颇为欣赏,记得也很快。《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霜月》等。更甚者,《嫦娥》,我竟读出一丝丝的苦涩和无奈。李义山的文字,给了我一个意料之外的下马威。
后面再深入了解李义山,是在一本解析古诗的书里。我们偶然相识在他的一篇诗里——当然,这首诗后面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之一。这首诗叫做:《锦瑟》。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一处,不管是借用的两个例子(庄周和皇帝杜鹃),还是用词的唯美,包括它那浪漫动听到窒息的诗名,也让我久久无法自拔。
锦瑟本是乐器,传说五十根弦,实则二十五根弦。但这首诗写在李义山离世前,李义山的妻子离世后。所以,应该有弦嘣断的意思。
庄生也就是庄周,一个极爱做梦的人。这句是对年华的注释,后面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亦是如此。
第三句,是李义山死前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我读过他人为李义山撰写的《李商隐传》,也更切身体会到了当时李义山生活的苦。
最后的一句结尾是对青春的追忆和不舍。似要挽留,但却留不下来。
书上写到,李义山写完这首诗,便与世长辞了。
李义山一生愁苦,年幼便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因天赋有一个人品才艺尚佳的师傅,白天学习,半夜抄字挣钱。因此也练得一手好字。
李义山和令狐楚一家的感情极深。令狐楚为李义山的师傅,而令狐楚的两个儿子和李义山也是很好的兄弟。在李义山还未过十七的时候,他曾和朋友一同去长安城赚钱。那时正逢春节,他和朋友摆摊写春联,生意红火得不行。那段时间里,他从人群中看见了一个白发的老人,他摸着胡子说“后生可畏”,后经打听,这散发着仙气的老人,便是大诗人——白居易。李义山和白居易关系甚好,出口称呼便是“白老”。
由此可见,李义山的人脉很广。
虽带着一身的才华,满腔的笔墨,李义山考取一个进士,就考了三四次。最为可悲,他浪费了大把青春,其中,送走了初恋,送走了母亲,也渐渐懂得了世事的沧桑。
李义山的爱情,不知怎地,都带有一丝丝的悲伤色彩。不论是被强娶的柳枝,圣女嗣里的宋华阳,都给人一种金童玉女,天生一对却被没有眼力见的老天拆开的感觉。
李义山很有魅力,长相俊秀,皮肤白皙,五官精,。眉目间又有被年华冲刷过的成熟感。虽招女子喜爱,但他本人却很专情。我便沦陷在这样一个人写出的诗文行距之中。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享年四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