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就是北京啊!?”
坐在进京的火车上,看着窗外林立的高楼,明军不由自主的发出了惊叹。
这是明军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北京,这个神圣的名字,存在他脑海里的只是书本上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是电视中看到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第一次进入这个城市,他内心的兴奋不由而发。
明军的家其实离北京很近,在冀州青县山区的一个普通的山村,距离北京不过几百公里,但是直到十八岁,明军一直都没有到过北京,甚至明军都没有出过青县,他的生活就是“家——学校”两地一线的生活,简单、枯燥,但也有充实。正是这简单的生活,使得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初中毕业没有参加中考,而是通过“提前选拔考试”直接进入了县重点中学,这不但给他这个农村家庭节省了学费,还给他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梦想——大学梦。
在那个大学还没有扩招的年代,考上大学是所有农村学子的梦,也是山区里的孩子走出山区进入城市生活的唯一途径。明军是这个山村走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上军校的大学生。第一个大学生叫郑强,郑姓是这个山村的大姓,郑强是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那时候明军还没有出生,据说这个人现在已经在福建当上了“大老板”,父母都被接过去享福了,从明军记事开始,这个人的各种版本故事一直充斥耳边,也是小时候父母教育他的“案例”。
明军还有一个姐姐——明娟,明娟是一个性格开朗,个性刚强的女孩,明娟比明军大两岁,从小就处处照顾明军,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让着明军,而且是无怨无悔的让。明军上学早,与明娟只差一个年级,所以明军比同班的孩子要小一岁,每次在学校被同学欺负,都是姐姐出面帮他摆平。姐姐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学校的“明星”级人物,一直担任班长,总是得到学校老师的各种表扬,几乎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认识她,就连上了年纪的校长都能叫出她的名字。明军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下,老师甚至记不住明军的名字,只是叫他“那个,明娟的弟弟”,明军对此也没有什么反感,反倒是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他也为有这样的姐姐而高兴、自豪。
三年前,明娟参加中考,高中青县“榜眼”,青县重点高中第一时间来到明娟的学校抢人,学校的老师们也极力鼓励她上高中考大学。满心憧憬的明娟把中考的好消息和美丽梦想告诉父母时,父母却为难了,父母极力反对明娟上高中,父母的观点是:你弟弟和你相差一个年级,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你们一起上高中,考大学,两个人同时上大学,家里负担不起(用明军父母的话讲就是:两个人前后脚上大学,家里“拉不开栓”啊!),如果你选择了考中专,等你弟弟上大学时,你中专就毕业了,也能帮助家里供你弟弟上大学。
明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尽管心里百般不愿,但是看到年迈多病的父母,看到自己一直关爱的弟弟,她没有犹豫,含泪直接答应了父母。倒是明军当时和父母吵了一架,他也同样心疼自己的姐姐,他从姐姐湿润的眼眶中,能看到姐姐的不甘,他想替姐姐争取。
“妈,让我姐上高中吧,我去考军校,不用花学费的,您供姐姐上大学!她学习——”
“呸!就你那德行,哪里能考上军校?你要考不上军校怎么办?你爸身体不好,也不能出去挣钱,就我们俩儿种地那点收入,家里拿什么供你们俩儿上大学!”明军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明军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倔强,生性好强的传统女人,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那我不上大学了,让姐姐上,姐姐学习比我好!”
“你敢!腿儿给你打断!”明军的妈妈强势回应。
“明军,你别说了,别惹妈生气!姐喜欢上中专,再说上了中专也能自己进修的!”明娟拦住了明军。
“姐!”明军坐在凳子哭了。
“娟儿,妈也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你也得为我和你爸考虑考虑,为你弟弟考虑——”
“妈,您别说了,我懂!”明娟打断了妈妈。
明娟的妈妈也落下了无奈、伤心的泪水,全家人只有明娟一直没有让在眼眶打转的泪水流出来。
此后明娟考上了本省重点中专,翌年,明军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明军妈妈还一直为自己当初“明智”的决定而津津乐道!直到明军以青县“探花”的成绩考上军校,为家里剩下学费时,妈妈才不再提她当初的决定。家里也为明军上大学而高兴。妈妈更是逢人便说:“我们家明军懂事,怕我们老两口儿辛苦,考了不花学费的大学!”引来全村人的羡慕!这也为她们家在这个村子里争得了不小的荣光,甚至是地位。家里有这样一个上军校的儿子,毕了业就能当军官,就凭这一点,就能得到村子里所有人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