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记载了使徒约翰在拔摩海岛上看到的一相。当时罗马皇帝多米田迫害教会信徒,使徒约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岛上,自称耶稣在那里向他显现,把现在的事和将来必成的事指示他。
约翰即把所看见、所听见的真道和见证一一记录下来,整本书用异象揭示未来将发生的事和上帝的旨意,这本书成为传道士传教的重要依据,其中许多神话和比喻成为基督教世界艺术的经久不衰的源泉,这本启示录使离散的信徒重拾了信仰。
战国时代的中国也出现了一本启示录,这就是《吕氏春秋》。这本启示录不像宗教启示录那样费解,因为它的横空出世是为了解决现世的问题。当时华夏文化圈的社会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已经困扰人们几百年了,而这本书为永久大和平提出了一个实施方案。
当时整个世界都处在战争之中,人民因无聊的战争流离失所,多少人失去了丈夫儿子,多少孩子失去了父亲兄弟,他们走上了战场却没有回来。太多的女人流干了眼泪,困苦的生活把人们折磨的喘不过气,他们弯着腰终日劳作,却仍然要忍饥挨饿,有时战争蔓延到他们的家园,他们的田地被毁坏了,粮食被土匪一样的士兵抢走了,他们该怎么办?
这群人能有什么可指望的,他们的手上没有武器,他们的肚子里没有粮食,他们的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仿佛他们一生下来就是受罪的命,他们一辈子都要被奴役,直到悲惨的死去!人生啊,为什么这么困苦艰难?
他们放眼望去,只有前路茫茫。这不是人间,人不应该生活在这样污浊的地方,土地里浸透了殷红的鲜血,沟壑中堆满了腐臭的尸体,田地不再生长粮食,饥饿的人们沿着道路逃荒要饭,无数饥民死在了逃亡的路上,他们能从谁的手里要来粮食呢?
国王?贵族?地主?商人?还是和他们一样的饥民手中,都不是,他们只有死路一条。从一开始战争就与他们无关,但是受尽苦难的却总是他们,这一切是为什么?他们应该向谁控诉这个罪恶的世界?
谁应该为这一切负责,那些杀人的国王们,他们仍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人民却始终忍受着饥饿;那些四体不勤的贵族们,在自己封地的庄园里生活舒适,但是人民却因过度劳动累断了脊梁;那些精打细算的地主们丰衣足食,但是人民却被迫饿着肚子乞讨;那些锱铢必较的商人们盆满钵满,而人民的血汗却被榨干。
世界就快要被战争摧毁了,那就快点摧毁他吧,只要这个时候到了,那些受尽苦难折磨的人会与它同归于尽。诸侯们像走马灯一样,在权力的舞台上蹦来蹦去耀武扬威,但是他们创造的世界,却充满了无止境的罪恶。
战国末期,因为遭受长期的战争摧残,加上经济环境的恶化,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反战情绪,但是诸侯之间交争不断,根本不顾及人民的死活。这种社会环境下,人民普遍认识到诸侯战争的倒退性,这种战争最终只会吞噬人民的生命财产,使人民陷入无休止的苦难中,也根本解决不了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
整个社会的内核已经溃烂了,到了必须施行手术切除的时候了,等到这次手术完成后,人们会为手术的成功欢呼雀跃,因为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人们渴望旧的时代的结束,渴望在新的时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人民的心声。
无论怎样,战争只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们默默承受了这一切的痛苦,不管是伟人的功勋还是蠢货的失败,总是在牺牲无辜人民的生命。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奋起反抗诸侯的统治,要么消极的逃避现实生活。
人民都渴望和平,但和平生活要怎样得到了?社会出现了两种思潮,一种是诸侯停止战争保持现状,维持世界和平,一种是出现殷、周那样的义兵代表正义,用战争手段打败诸侯消灭战争,创造一个和平的美丽新世界。
第一种思潮是墨家学派提出的,这种学说受到了弱小国家的扶持,他们认为自己个国家有生存的权利,渴望维护小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国王和贵族们仍然享受着高规格待遇;第二种思潮是法家学派提出的,受到强国特别是秦国的支持,这样的国家力量强大,希望打败各国诸侯,成为天下的共主。
《吕氏春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非常透彻,在《振乱》篇里提到“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已经黑暗到了极致,无休止的战争使人的内心彷徨至极。
《荡兵》篇里说战争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就开始的,是人性所使然,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消灭,并提出了“有义兵而无有偃兵”的观点,这样就把战争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就是要确立战争的正义性。
墨家学者反对诸侯间的攻伐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停止战争维持世界的和平现状,但这种幻想的和平对人民是不是有利呢?各国的混蛋国王们、王八蛋贵族领主们,仍然像吸血鬼一样吸干人民的鲜血,他们是人间的害人虫。
那些不主张诸侯攻伐兼并的人,这些人嘴上说的好听,但却从来都不为人民服务,看起来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考虑,反对各国间的战争,但是一旦战争停止,人民仍然一贫如洗,饥饿和灾难会继续折磨着人民,他们的生活仍然没有希望。更可恨的是,那些害人虫仍然在人民头上拉屎撒尿,夺取人民的粮食,用刀斧砍杀虐待人民。
这难道能增进人民的福利吗?实际上,这是在延长人民的痛苦,必须利用战争消灭这些害人虫,必须要以暴力制服暴虐的势力,最终获得和平。社会也会生出无法治愈的癌症,不能任其腐朽溃烂,应该积极对社会实施外科手术,拯救无辜的人民。
《吕氏春秋》提到战争就像水火一样,用的好就能造福人类,用的不好才会招来灾难;就像用药物治疗疾病一样,得到良药就能救活人,使用不当就能使人死亡。当下的“东西方”战争不可能停止,诸侯之间相互侵暴没有尽头,要发动正义的战争消灭不义的战争,义兵要发动战争消灭诸侯,正义的战争就是治疗旧世界疾病的良药。
正义的战争能够解除广大人民的痛苦,也能够为人民谋求长期的利益。因此,反对诸侯兼并,力图保持世界现状的学说,对人民而言危害是巨大的,而支持代表正义的一方,以暴力制服暴力,扫灭各国解救民众才是正确的。
这种学说辩证的看待了战争,一方面批判了诸侯各国间无休止的乱斗,一方面又赞扬了正义的统一战争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诸侯乱斗,还是发动正义战争,最终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人民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在《贵公》篇里提到天下为公的治国理念,又提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这些论断都肯定了人民的力量,这是极其进步的理论创新。
很多人认为,战争的胜负只取决于武力的强大与否,不可否认强大武力能够取得短暂的胜利。但是,在历史上任何脱离了人民支持的武力,只有一个结局就是败亡。人民会不会选择支持战争呢?请务必记住,当人们为战争欢呼时,那是因为战争带来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哪怕仅仅是微茫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