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秦军团开到了秦国的家门口,和平完全失去了希望,这样危急的局势,使秦惠王的精神一度陷入巨大的彷徨中,恐惧攫取了他的灵魂,他的想象中,这次战争将影响到秦国的存亡,他始终害怕成为亡国之君,这是多么可耻的羞辱啊!
然而,经过长期的内心挣扎,理智又占了上风,信心又给了他动力,他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他要领导秦人战斗,找出破解危局的办法!人就是这样,有时会被自己的想象打倒,但只要这个人不是个懦夫,他就会选择继续战斗,并终将破除内心的阴霾!
公元前317年,秦惠王终于制定破解联军的方案,最重要的还是避免两面作战,这是秦国的国力决定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所以东方的战争不可避免,西北方的义渠必须好好安抚,不要让这群狗东西趁火打劫!
就这样,东方的战争开始了,秦王的异母弟弟樗里疾率领秦军精锐,向东出发与联军开战;西北方秦王派出使者安抚义渠,同时做好防范的准备,但西北边境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因为士兵都被派到东部参加大会战了,这是一次关乎秦国命运的大战!
秦国大军向东出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倒秦军团决战,东方联军完全不像想象中那样强大,秦军大败联军,俘虏了韩国的主将,打败了韩国太子和赵国公子部分军队,斩敌头颅8.2万余,秦国在东部战场取得了一次大捷!
为什么五国联军会遭此惨败?秦军的军力强盛是一个方面,再看看敌人的联合,原来这个看起来很强大的联盟,就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散架子,齐、燕两国只是跟三晋有战时互助的盟约,才派了士兵参战,它们跟秦国没什么大的利益冲突,也不是真心要打秦国,而且秦国强强联合的连横也在起作用,至于野蛮人匈奴就更别提了,他们就是凑凑“文明人”的热闹,他们骑着小马来观战,看完这场“世界大战”就立即打道回府!
苦大仇深的是魏国,它当然希望大家都来打秦国,但是已经跟秦国多次交战的魏国,早就领教了秦国的厉害,所以双方一交战,如果秦军出现了败退迹象,魏国肯定像狗一样,咬死秦国,但是联军出现败象,魏国会立即撤出战斗,这就是跟强敌作战得出的经验,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这次损失最大的两个愣头青韩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跟秦国没有正经交过战,上一次交战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还是嬴驷爷爷秦献公的时候,这几十年秦国真是今非昔比了,这绝不是一句假话,战场上都暴露出来了,强大是遮不住的!
秦国在东方胜利了,但在西方却遭遇了惨败!义渠人就像是饿狼一样,扑向了秦国的边境,防御的秦军一路败退死伤无数,最后秦王动员整个国家的男女老小参战,才勉强立住了阵脚,没有让义渠人攻破咸阳!秦国的国土被义渠人扫荡了一遍,抢走的畜物、粮食、财货、妇女都没法统计,这次惨败让东方的胜利都褪色了!
这次两面作战的洗礼,给这个国王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他认识到,秦国还没有强大制衡一切的程度,它必须更加强大,占有更多的资源,它需要稳固的西北大后方,也一定要打通东出的道路,必须这样做,否则秦国只有死路一条!
战斗结束了,可以开始动嘴皮子了!这次把魏王打怕了,8万多的斩首数字听起来都吓人,何况是一刀刀砍出来的呢?。张仪趁机老调重弹,说魏国是个四站之国,接壤的国家中楚、赵、韩、齐都是狼心狗肺的东西,总想着占魏国的便宜,而且东方世界的合纵都是做形式,其实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现在不和秦国建立统一战线,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占据重要的据点要塞,隔绝魏国与赵国的联系,那么赵国就没法救援魏国,那时候韩国就更加害怕秦国,反而会与秦国站在一起,而且齐、楚两国也会趁机侵占魏国土地,最后张仪劝魏王赶快跟秦国和好。
本来这就算完了,张仪又出了一个骚主意,让魏国去攻打楚国,割楚国的地来补偿魏国的损失,削弱楚国来讨好秦国,还说这是嫁祸安国,是一件大善事!
年轻的魏王感到一阵恶心,老张真TMD是秦王的一条狗,拿我当枪使跟楚国打仗没门!但是魏王的心已经被恐惧占据了,他立即退出了东方世界的合纵,站在了秦王屁股后面,成为了秦王的好哥们。
强扭的瓜不甜,魏王迫于秦国的强制暴力才顺服,所以一旦有机会就背叛秦国。张仪终于长了一回脸,也算完成了使命使魏国折服了,大摇大摆的回了秦国,秦王对他仍然很热情,让他继续担任秦相。但是此时的秦王已经彻底明白,让魏王服从秦国的决定性力量,是秦国军事上取得的胜利,而不是凭借张仪的一张三寸不烂之舌。
这个秦王不再迷信纵横家天花乱坠的说辞,他要更加巧妙的运用战争,解决秦国和世界的问题,这样一切都简单了!嬴驷更加注重统治国家的技巧,他小心翼翼的驾驭着群臣,让他们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工作,为他的东出事业做好铺垫!
打败联军2年后,一件占便宜的机会被提上了日程,西南蜀地的部落民发生冲突,双方派使者来让秦王给他们评理。原来秦王早就有灭蜀的想法,但一开始没有凶神恶煞,他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很早以前就跟蜀地的几个君主们称兄道弟,这些人觉的大秦王很尊重他们,就推心置腹的跟秦国建立了友谊,平时小国相争也都听秦王的调解。秦王觉的这个有理,那个也有理,最后他为这些人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灭蜀国。
这时的秦国还是怕两面作战,想要东出攻打韩国然后灭蜀国,怕错过机会无利可图;想全力灭掉蜀国,又怕韩国从背后偷袭秦国。这个问题很难抉择,错过了好时机再出击就难以受到效果了,于是他就让臣子们替他参谋参谋。
张仪出了一个攻击韩国收取周国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并说这是成就王业的最好时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呢?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越王勾践等等都曾经挟天子的权威来号令诸侯,然而到战国时代,周天子已经衰弱不堪,他的权威也已经沦丧无几,只是凭借着天下共主的虚名苟延残喘,各个诸侯纷纷称王,已经暴露出对周天子的藐视,这个天子已经不具备号令天下的资格了。
更可怕的是,此时挟持天子,很可能引起诸侯的仇视,再次以此为借口,联合攻击秦国,秦王刚从这个漩涡中走出来,他已经领教过这个漩涡的可怕,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国家的实力,都不容许他继续冒险!
张仪只知道秦国打败了东方联合,可以乘胜敲一笔竹杠,但是他不知道,秦国没有打残任何一个国家,这些国家仍然有实力跟秦国死磕,而实际上秦国的损失也不小,特别是被义渠人劫掠后,秦国要积极扩充实力,不是争那些个个无用的噱头,这才是事实!张仪提出的这个方案被否决了!
司马错提出了先灭蜀国的提议,首先灭蜀可以扩展秦国的疆土,占有蜀地的金银财宝补充国库亏空,蜀国仍然存在很多野蛮风俗,他们的君主暴虐无道,残害了无数人民,而且蜀国士卒经常用来屠杀内部人民,对外战争时战斗值低。秦国可以代表正义消灭蜀国,不仅不会受到道义谴责,而且能够使秦国获得很大的利益。
这个方案对当时的秦国而言是合适的,也是秦国力所能及的,因此秦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派遣司马错把蜀国从地图上抹去,成为了秦国的属地。
在嬴驷的精心策划下,秦国开拓了东出函谷关的坦途,并且吞灭了富足的蜀国,使之成为秦国的一个满满的粮仓。那几年,秦王和秦国人民都过的很快乐,秦王发动战争捞金不少,人民努力劳动生活富足。
好日子要过,也不能忘了复仇!秦王要东出,现在的敌人已经不只是魏国了,而是三晋韩、赵、魏三个国家,当然还有可恨的义渠!
灭蜀国的同年(公元前315年),秦军在东部制造了小动静,这次是跟赵国开战,这是试探性的攻击,取得了赵国两座城池。这次小胜很侥幸,当时的赵王是赵武灵王,只有25岁,就是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那位国王。此时的他正在积极插手燕国的内乱,这样一个当口,秦国才有机可乘捡了个便宜!
秦王打败了联军壮了声威,军事外交一起上,韩国已经有些挺不住了,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这并没起什么作用!秦国和韩、赵仍然有序的进行着一些摩擦小战,真正的大战发生在西北部,秦国向义渠国复仇的时候到了!
这一年是314年,秦军做了稳妥的准备,东方不会再冒出强大的联军组合,即使有,他们也提前做好了防御的准备,这一次倾全国之力打击义渠!秦国的重兵从东、西、南三面攻杀义渠,一时血溅残阳,秦人手中的利刃都染的鲜红!义渠人被打败了,秦人占据了义渠25座城池,实际控制了义渠国50%的国土,遭此重创义渠变老实了!
西北后方的危险解除后,秦王又发动了对魏、韩的战争,将韩王的心胆公孙衍统帅的军队彻底击败,韩国的盟友齐国一心要打劫燕国,把盟约忘的一干二净,失去心胆和外援的韩王屈服了!魏王对秦国也十分恐惧,他也不敢再牛哄哄的硬气了,秦国逐渐的干涉魏国的内政,东出之路已经畅通无阻,秦国成为制衡东方的一个大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