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年轻时生活在魏国,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好青年,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事业锁定在政治方面,这也是当时士族的一个最重要的出路。魏国在诸侯中是首先变法兴起的强国,综合国力在战国名列前茅,这个国家也是一个学术发达的强国,商鞅从这里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仔细研究过各家的学说。
他从一开始就不盲从书上的观点,他的眼睛是用来看书,也是用来看这个世界的,而且他的普通家境,使他有机会发现魏国最基层的情况,这也是他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学习的知识改造一个国家。他最终发现其他各家的不足,而确立了自己对法律的信仰,这是一个跨越,他不再炫耀无用的学问,他要做干实事的好干部,他要学习法律。
他对其他学问的排斥,说明他是仔细研究过这些学问的,甚至曾经迷醉其中,然而就是因为曾经被迷惑的很深,所以后来才能彻底的跟它们决裂,从而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商鞅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要一直走下去。商鞅在魏国做中庶子的时候,公孙痤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不屑起用商鞅做国相,就否决了这项推荐。公孙痤又建议魏王杀了商鞅以绝后患,魏王答应了,事后公孙痤后悔,觉的商鞅是个好小伙,办事勤勉认真一丝不苟,不应该害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商鞅,让他赶紧的逃跑!
按照常理,大难临头赶快跑路,但是商鞅只是对公孙痤微微一笑,说魏王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这一问把公孙痤问住了,显然商鞅比公孙痤更了解魏王,这也证明了公孙痤对商鞅的评价,他的确是个奇才。
商鞅是个聪明人,很善于揣摩人心,但却不屑于苟且获利。他孤身进入秦国,并且很快就成为了秦君的心腹人物,这样的火箭升迁是对他才能的极大肯定,获得君主一时的信任,也许不是什么难事,但获得一个君主一辈子的信任,这个人不是个超级佞臣,就是一个绝顶忠臣,不同的是,佞臣需要满足君王的私欲,让自己成为君王感觉生活中的必须品;忠臣则要树立君王的公心,让君王成为理***的标杆,商鞅可以算做嬴渠梁的忠臣。
他们的友谊从3次试探性的会谈就开始了,商鞅的才华吸引了秦孝公,秦孝公的决心感染了商鞅,他们坚定的站在一起,公开和大奴隶主的代表甘龙、杜挚等人,展开了一次次的高层辩论,驳倒了这些人的反对意见,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要打到一切害人虫!
商鞅公布第一次变法内容前,为了让民众看到秦君变法的决心,就在国都市南门树立了三根木桩,贴出告示悬赏,谁能把木桩搬到北门,就给他10金,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去搬木桩。
嫌钱少?不是,这个价钱已经很高了,正是因为价格太高了,反而让人疑心,这不是炫富搞事情啊?大家都犹豫了,本来这活不难做,搬走就来钱,但就是没人上前。这就是普通人的思维,反常的事情恐怕有诈,老实一点比较保险。
商鞅听说没人来干这差事,手底下的人问,是不是放个合理价,这样肯定有苦力干这个活。商鞅微微一笑,他要在秦国树立变法的权威性,就是要让人知道公布的法律不是一纸空文,他要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不是偷偷摸摸的干事业。
涨价!涨价!谁搬走木桩,50金!这是个天价,群众中终于有人站了出来,一个壮汉冲上前去,一路小跑把木桩搬走了,并且如约获得了奖金,这次的广告策划成功了,人们都说商鞅是个好人,也是个言出必行的君子,这个好人的变法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他和秦君携起手来,对着秦国狂横的贵族大鳄们,就是一阵打压,使这个半野蛮的国家开始了法制化,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秦人按照法律生活了20多年,已经被成功改造了,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事业,商鞅几乎是以狂热的宗教徒的热情,从始至终献身于自己的法治信仰。他对自我信仰的坚定,值得每一个谈“主义”的人学习!
商鞅也干过损事,当然这在军事上叫“兵不厌诈”,但不管你怎么诈,在人们心里,他就是出了损招,而且商鞅还因此立了军功,获得了商、於地区15座城市的封地。
商鞅领兵攻打魏国,魏国的主将是魏王的兄弟,也是商鞅的好朋友。商鞅不是擅长攻城略地的武将,但是他智商高啊,他要出损招!
他给魏军主将写了一封信,说领兵打仗不是他的真心,这都是国君的意思,咱们以前就是好朋友,多少年没见面了,我不忍心跟你打架斗殴,溅一身血,咱两个见个面喝两杯,签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就带兵回去吧!
这件事是言者有意,读者无心,魏国主将也是喝酒喝坏了大脑,让猪油糊了心,他乐呵呵的找商鞅来喝酒聊天了。这时候商鞅计策已成,立即设好埋伏抓住了魏国主将,然后发兵打击没有主将指挥的魏军,这样秦军又打了一次胜仗。
商鞅有了这15座城池后,薪水和待遇都提高了,事实上他也成为了一个君主,但他仍然忠实于秦君。他本人根本没时间到封地做领主,更别提在自己的庄园里,懒洋洋的晒太阳,让几个仆人端茶倒水捶背捏脚,他一直在中央处理大量繁重的工作。
这块封地是挂在商鞅的名下了,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拥有过这里,他也不属于这里,除了这块地里的粮食要上缴一部分给商鞅,他从来不曾在这里建立过自己的统治,顶多也就是自己的年薪增多了,而这块地仍然在中央的管理之下。
他没有在封地建立军队,没有搜罗人才搞建设,也没有下到基层,体恤一下自己的人民生活状况,他似乎永远都不知疲倦,不知道适可而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不懂得打自己的小算盘,自己的15座城池从来不挂在心上,因此得罪了一批爱打小算盘的权贵和小人们,这些人本来也想跟在商鞅的屁股后边掌握权力,但商鞅看不上这些没用的蠢材,就把他们撇开了,而且很不屑和这些人来往。
孔子都说过,小人难养!这句话是真理!商君得罪了这些小人,还能有好日子。但是,秦君信任商鞅,他们也没办法,这群人要使坏耍手段,就必须等商君不再受信任,除非老秦君死掉!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心里盘算,一旦有机会就扑上去咬死这个老商鞅。
没过多久,商君的老搭档嬴渠梁就去世了,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结束了,那些隐藏的要咬人的人都蹦出来了,他们发誓要弄死商鞅。这时候秦人已经被法律改造成功,他们大小事都按法律规定办,秦国的法制化无孔不入。
这群权贵小人以前干了杀人放火都不是事,只要花钱弄权就能轻易的摆平,现在世道变了,他们也不能胡来,不能跑出来想杀谁就杀谁,要杀商鞅,商鞅也没犯罪啊?怎么办?不行,商鞅没有犯罪也得死!给他编造罪名!诬陷他!谋反!对!商鞅造反!
新秦王跟商鞅也有过节,一伙人诬陷商鞅谋反,秦王表示赞同!秦王觉的,这伙小人的一肚子坏水都流出来了,他自己的愤怒也要爆发了,立即乐呵呵的命人逮捕商鞅。商鞅的功劳太大,他也怕镇不住啊,这点小心思真是折磨人啊!
商鞅一听自己“被谋反”了,这还得了,不能坐着等死,必须抓紧时间逃亡。天黑后,他到客店住宿,因为不能暴露身份,没法提供身份证明,客店老板不准他踏入店内一步,老板说这是商君法律规定的,谁也不能违抗。
商鞅倒吸了一口冷气,没想到自己制定的法律,在秦国执行的这么彻底,年轻时的愿望也算实现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从心中升腾而起,简直要带他飞升。这个时候也不是煽情的时候,他还是先搞定逃亡的事情,此时商鞅逃亡多日,躲避追查十分狼狈!
秦国呆不下去了,就越过国境线到外国去,他准备到魏国去。魏国人知道秦国正在缉捕商鞅,又因为商鞅使阴招打败了魏国,这成为魏人心中的痛,他们不仅不让商鞅入境,而且想把商鞅交给秦国的国际警察。
商鞅一听要命了,他赶紧的退回到秦国境内,这一次他逃到了自己的封地,把封地驻守的秦兵组织起来,这一次商君是被“逼上梁山造反了”。这些士兵不是商君的私家军队,平时也没从商君那里得过好处,中央军一来就被立即缴械投降了。就这样商君“被谋反”罪名成立,被新秦王和一班咬人的东西给车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