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七月一十八日,也就是李泰兵变失败后的第十天,李世民回到了长安城,迎接他的却没了那个他曾经甚是喜爱的四儿子。
李二陛下阔步走入太极宫,边走边向身边的内侍吩咐:“去东宫把太子叫来,恩太子妃也叫上吧。”
内侍领命去东宫了,李二陛下则是一进入甘露殿就卧躺在偏殿的斜榻上。自己的儿子就这么没了,就算对他再不喜,这当爹的心里也定是非常难受。
(盏茶的工夫,李承乾和林心宜就风风火火的赶来,李承乾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的惊异。)
“儿臣拜见父皇。”李承乾和林心宜齐声说道,纷纷向李二陛下礼了一礼。
“恩,我儿起身吧。长安的事我在信里都知道了,你也不必太过自责。这种事也是没有办法的。”李二陛下极力的为承乾开脱,显然他不想再在这个事上作过多纠缠。
“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明白。我儿怎么和公孙武达结的怨。按理说这个老头子是不会轻易和别人结怨的。”李二陛下平静的说道,从他的语气中你听不出一丝的喜怒。
“额,这个。不瞒父皇,儿臣是和公孙将军在吐谷浑一战中结的怨。当时公孙将军不听儿臣的指挥,一气之下拂袖而去。估计是这件事让公孙将军对儿臣心生怨恨,才有了长安的政变。”承乾轻擦了下额头的冷汗,躬身答道。
李二陛下似乎没有注意到承乾的面部表情,对承乾避重就轻的言辞不置可否。“哦是这样啊。也难怪公孙武达和你结怨。要知道这拥立新君不利可是他们武将最忌讳的。铤而走险也就不难理解了。”
承乾闻言立刻跪倒,颤声说道:“儿臣不敢。公孙将军的事却是一场意外。父皇春秋鼎盛,切不可说这样的话,这让我们这些做儿子的怎么面对朝臣啊。”
李二陛下示意承乾起身:“乾儿不必多想,朕又没说你结党营私,以权谋私。你不用担心。”
我心中暗叹,李世民果然是出入政坛的老手,一句话既安抚了承乾,又对他作出了警告。恩威并施方为为君之道。
“好了不说这些了,乾儿听说高句丽那边又不安分了?”李二陛下转移了话题,淡淡的说道。
承乾起身躬身答道:“回父皇的话,高句丽那边确实是又起战事,只是儿臣对这些军国大事不敢擅自做主,本想等军报送至洛阳,父皇批阅后再做打算,没成想父皇提前三日抵达长安。”
李二陛下满意的点了点头,“乾儿这件事做的不错。只是有些事你可以先下命令再奏明于朕,只要不是太离谱,朕就容你折腾几次。”
承乾嘴角挂上了一次微笑,谁都知道李二陛下这话意味着什么,这个大唐明君开始放权锻炼承乾的决断能力了,这对一个太子来说着实是一件大喜事。
李二陛下仰脖喝下一杯香茶:“高句丽屡次犯边挑衅,置我大唐天威于不顾。这样吧,朕要御驾亲征,将高句丽夷为平地。”
这次不仅是承乾了,我也跟着跪了下来,“父皇万圣之躯,怎可以身犯险。这些事还是由儿臣去做吧,儿臣定是不会让父皇失望的。”承乾高声说道。
李二陛下满意的捋捋胡须,笑声道:“还是我儿有孝心啊,那朕就封你为平东大元帅,统领东征大军。”
“谢父皇,儿臣定当夷平高句丽,为大唐出这口恶气。”承乾躬身答道。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又将目光瞥想了我:“心宜啊,我没记错的话你和乾儿成婚也一年有余了吧,怎么还没有动静啊。朕和皇后可是等的心急啊。你母后想孙子都快想疯了,如若心宜觉得身体不适,我也可以让皇后吩咐掖庭宫那边派出几个宫女先去为承乾侍寝。”
我娇羞的冲李二陛下一礼:“儿臣定当为李家延续血脉,父皇不必担心。”
李二陛下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朝我们挥了挥手:“这一路劳顿朕也累了。乾儿和心宜且先回去吧。明日早朝,朕还要和大臣们详细商谈东征高句丽事宜。”
承乾见状忙拉着我跪安:“父皇保重身体,儿臣告退了。”
随着承乾出了太极宫,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刚才李二陛下的那一番话是试探还是警告?
(林心宜无奈的看着李二陛下;“父皇,让我生孩子也可以,但是您老人家得每个月补助我五百张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