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百年古寺
观音山的早晨大雾迷漫,云雾包裹着山峰遮蔽了观音山的全貌,潮湿的空气里夹杂着水气,让每一片植物都落满了水珠,使得树叶显得格外明亮。
山角下的静安寺里传来了一阵洪亮地钟声,打破了宁静的山林,也给深山里的早晨增加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咣,咣,咣”。钟声回荡在山谷里,惊醒了山林里熟睡的山雀,牠们惊叫着飞上了天空,发出了叽叽喳喳地叫声盘旋在山谷里,久久地不愿落下。
寺院里的僧人们听见钟声后,纷纷离开僧房向寺院的中心走去,准备做一天中的第一次功课。
寺院东面一座小院的房檐下,站立着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它身披红色袈裟,手拿佛珠,一付仙风侠骨地模样。在他那满面红光的脸上带着条条绉纹,刻下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次记忆。两只不大的三角眼上闪动着一付威严地目光,让人感到了他的威严。他就是寺院中的主持,法号“无静”。他在这座寺院里已住了几十年的光景,也将他必生的精力,为寺院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自从他七岁进寺,从一个无知的僧童一直做到了主持这个位置,经历了无数个寒心如苦的岁月。无静对寺院的感情早已超过了自已的年龄,非常人所能理解。他那悲痛的幼年身世让他终身难忘,也给他当年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在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地时候,他的父母就被一伙强盗所杀害,是静安寺的僧人化缘途经他的家门,打走了强盗才将他救了出来。僧人们见他家中已无亲人,就将他带回了寺院,落发为僧,收养在了罗汉堂。无静从小天资聪明,对佛经的理解能力非常强,深受罗汉堂僧人地喜爱。
无静经常在讲经会上举一反三,让师兄弟们另眼相看。他所读过的佛经也总是过目不忘,牢牢得记在心里。随着岁月的流失,无静也从一名普通僧人成为了静安寺里人人皆知地僧人。他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天尘长老就将罗汉堂的佛事交于无静,让他得到了磨练。罗汉堂里经无静做过的法事深受香客们地满意,香客们有时也到寺里指名让无静去做法事,这让天尘长老对静安寺后继有人感到十分满意。从此,寺院的香火也一年盛过一年。在无静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寺院主持天尘长老仙逝,无静又经各殿堂僧人们的推举,成为了今天静安寺的主持,掌管着全寺的事务。静安寺随着年代的变迁,从一座小寺院成为了远近皆知的大寺院。
无静将身上的袈裟整理了一下,站在台阶上用目光把院中扫视了一周后,见院中并没有其它僧人,他的脸上显得有点不太高兴。他走下台阶向院中的西屋门前看了一眼,见门还是紧紧地闭着,他高声喊道:
“慧能,该做早课了”。
只听见屋里一阵忙乱后,门吱地一下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了一位僧童。他一身短衣襟打扮,看上去好像才睡醒。僧童的个子不高,可在他那胖呼呼的脸上闪动着一双大眼睛,让人感觉十分的可爱。从年龄上看,僧童也不过十一、二岁,脸上还带着一股孩子的幼稚。
慧能快步来到无静面前,他双手合实向老人深施一礼,然后用他那稚幼的声音说:
“师傅早,弟子今天起晚了,请师傅责罚”。
无静上前扶摸了一下僧童的头,看了看他那发红的眼睛,他的心一下子又软了下来,心痛地对慧能说:
“香客们就要来了,快随我去大殿早做准备”说完他带着慧能走出了院子。
无静带着慧能在各殿堂中转了一圈后,见各殿堂都已做好了迎接香客们的准备。就又向讲经堂而去,他要与各殿堂的主事们再碰一下头,看有没有其它的事情。这也是寺院里一条不成文地规定,各殿堂的主事们也会准时在这里恭候着无静大师。
讲经堂是寺院僧人们讲经说法的地方,没有大事从不对香客们开放。只有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才让香客们进来听长老们宏扬佛经,以求佛祖的普度众生。
无静一走进讲经堂,见如来殿的静法,观音殿的静声,罗汉堂的静仁,早已等候在了那里。大家见无静大师进来,马上站起身事向无静大师施礼,同声向无静问候,
“师傅早”。
无静单手回礼后向大家问道:
“各殿堂主,今天的佛事都准备好了吗?”
众人回答道:“都准备好了,请师傅放心”。
无静听完了众人的回答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走向主持的位置落坐后,大家这才纷纷坐下。
观音殿的静仁首先起身向无静凑报道:
“师傅,北山村的王财主孩子满月,想请师傅去做一场法事,请师傅定夺”。
观音殿的静仁说完后依然站在那里等候无静地回答,可是,无静并没有回答他,只是将头转向其它的人看了一眼。
如来殿的静法看见后,心里马上就明白了师傅的意思。他也站起身来向主持说:
“东山村赵员外家中的老太爷过八十大寿,送来了五十两纹银让为他家老太爷添寿,请师傅看一下时辰弟子好做准备”。
无静微闭双目,手中推动着佛珠沉默了一会才开口说话,
“北山村的事静法就辛苦一趟吧,多带几个人手将法事做好”。
静法答应了一声又坐了下来,无静见静仁依然还站在那里,就示意他也坐下。静仁见师傅让自己坐下,心里很不高兴地坐了下来。无静并没有理会静仁的这一举动,而是对坐在那里一直没有讲话的静声说道:
“静声,东山村赵员外家的事就交于你罗汉堂去办理吧”。
静声听见了主持无静的纷咐,他马上站起身向师傅回答道:
“是,师傅,弟子这就去安排”
静法此时又站了起来向无静凑报说:
“师傅,过几天佛主的生日就要到了,香客们一定不少,是不是能给前殿多增加点人手,我怕到时别出个什么意外”。
无静看到静法办事谨慎的样子,他微笑了一下然后说:
“这件事你不必担心,我早以考虑好了,到时你只管放心去做吧”。
讲经堂里长老们正在安排着寺里的事情,从门外进来了一位僧人,他向长老们施完礼后,向无静凑报道:
“主持,山门外来了一位官家香客,要面见主持,说有要事跟主持面谈”。
无静听了僧人的凑报后,他的心里十分纳闷,是什么官家要见我?,静安寺自从建寺以来从没有和官家打过交道。
无静带着迷惑向僧人问道:“是怎样的一位官家”?
僧人小心地回答道:“像是衙门里的一位师爷”。
无静沉思了一会,他对僧人说:“你先去吧,让客人在客厢房等候,我随后就到”
僧人离去后,无静向三位殿堂主说:“刚才所说的事情你们就去办吧,我去前面看一下,如果寺中再有事情就去厢房找我”。
大伙听完了无静大师的话后,它们连忙起身向主持告别,无静带着僧童慧能告别了众人后,就急丛丛的向寺院厢房赶去。
六月十九眼看就要到了,这个日子传说是南海观音成道地日子,进香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向静安寺涌来。从六月十六以后,寺院里每天都有香客到来。它们拥挤在厢房里和屋檐下,等候着为南海观音祝寿。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祈祷着平安。
静法打点完殿中的事务,在一位僧童的倍伴下来到了寺院山门外。他手搭凉棚向奇曲地山道上望去,见进香的人流密密麻麻地行进在山路上,就像一群蚂蚁一样黑漆的一条长线盘绕在山间,一直通向寺里。静法在山门外的空地上安慰了一下已经来到山门的香客后,便又带着僧童回大殿去了。
静安寺共有三座大殿,主殿为佛主如来,后面是观音殿,再往后就是罗汉殿。它占地有几十亩,修建在山下的一片空地上,面对着一条弯弯曲曲河流。在山门的后面,左右各有一座独立的小楼,左面为钟楼,右面为鼓楼。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散落在寺院的主殿上时,钟楼上的大钟便会响起,为新的一天地到来而祈求平安。
在寺院的山门前,有一条宽几十丈的河流,上面架设着一座青石搭建的拱桥,婉如天上飞过的彩虹通向寺院的山门。
传说,有一天,观音去东海说法,途经一座大山时,由于天气炎热,便带着随从降下云头。他在山下的河岸边休息了一会,又对着河水整理了一下衣装后,便又带着随从向东去了。
由于观音在休息的时候,一名随从向他请教了一段经文,被河中的鱼儿听去了。从此就得到了法力,慢慢地变成了鱼精,开始上岸祸害百姓。观音在南海得到了凑报,她掐指一算,知道是自己不小心留下了祸根。于是,她就派了一名侍童下界去收服鱼精。
侍童下界后,将为首的鱼精斩首后,回去上凑了观音交旨,观音怕河水中的鱼儿再去为害百姓,就将这名侍童留在了下界,看守着这群鱼儿。
不知过了多少年,观音再一次途经此地,她看见侍童将这条河治理的谨谨有条。她心中十分高兴,回去后向西天如来禀报了这件事情,如来听后非常满意,就将这名侍童封为金身罗汉,让他在这条河上享受人间烟火。
又经过了数百年后,有一位商人经过这条河,突然间天降大雨河水上涨,商人拼命才爬上了岸边,这才保全了牲命。
大雨过后河水退去,商人看到天空中放射出了一道彩虹横跨河的上方,就好似一座桥梁横跨河的两岸。从彩虹桥上走来了一个巨人,它手持佛珠口念佛号来到了商人面前,商人十分惧怕地闭着眼睛等候着死的来临。
可是,过了好一阵子没有感到巨人伤害自己,他这才将眼睛慢慢睁开。商人发现巨人不见了,眼前出现了自己失落在河水中的货物。商人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他非常感激那位神仙。
回城后,他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人们,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城里传开了。有些好奇的人便去请来了僧人,僧人们经过占卜知道了前因后果。商人为了报答神仙的救命之恩,就出资盖了一个小寺院,里面供奉着佛主如来、观音萻萨和金身罗汉,并请来了僧人打理寺院,才有了今天的静安寺。
六月十八的夜晚,静安寺里灯火通明,寺院中朗朗的颂经声传遍了整个山谷。香客们不停地在佛主面前烧香礼拜,求得佛主保佑全家平安。
静法坐在供桌的边上,为每一位进香的香客击馨念经保佑着这些善男信女们。身为今天主事的静法,他深知今天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差错。
静法今年三十岁,他在静安寺里住了二十一年。他原名叫王山娃,是城外风皇山下的一个猎户人家的孩子。九岁那年,他的家乡闹了一场瘟疫,父母双双离开了人世。他一个人带着病痛跑到了城里,想投靠一个远房的亲戚,可是,他的这个远房亲戚因生活所迫早以离开了这里,他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靠讨饭为生。在一次病重倒在路边快要死的时候,是无静将他抱回了寺院,为他治好了疾病,并将他留在了寺中。
无静见他心底善良,天质聪明,就亲自带在身边教他学习经文。随着年龄地曾长,无静看到静法天生一付菩萨心肠,对师兄弟们总是会有求必应,深受大家的爱戴。他也有意在自己升仙之后将自己的衣体传给他,所以,在静安寺里除了主持受大家的尊敬,静法同样也是受到尊敬的人。
静法在十八的晚上依然主持着大殿内得事务,整整一个晚上他都在颂读经文,眼看着天就要亮了,无静让人来换下了静法,让他去后面休息一下,准备十九这一天的法事。静法念了一晚上的经文,他也感到硧实累了,就向别的僧人交待了一番后,回内院休息去了。
在后面休息了一个时辰的静法,见天色己明,就又丛忙回到大殿继续为那些香客们祈福。
六月十九终于到了,寺院里是人山人海,寺内的僧人都在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中午时分,正是观音寿辰正寝的时刻,寺外的香客们一下子都拥进了寺内,因为,在这个时候能得到观音的保佑,就能得到一生地平安。所以,那些善男信女们在大殿前面是你来我往,祷告着各自的心愿。
这时,从殿外进来了一位僧人,他来到了静法身后的僧童慧园跟前,向他低声说了些什么后,就又转身离去。慧园十分紧张地又来到静法身边,向师傅耳边嘀咕了一阵,静法面带微笑地轻轻点了一下头,便又在敲着自己面前的木鱼。
片刻之后,喧哗的院中传来了一个汉子地高呼声,
“闪开,我家夫人要进殿敬香了——闪开,快闪开”,
紧接着殿外出现了人群稍动地声音,有一些人在低声的漫骂,也有一些老人妇孺发出了尖叫声。
静法侧目向殿外望去,只见殿门外有俩名大汉手提马鞭在那里驱赶着人群,使原本拥挤的院落里出现了一条通道。
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人,在俩名丫环的参扶下慢步行走在通道内。这位夫人长的非常標致,不胖不廋地身材,圆圆得脸上配着白净的肌肤,两只杏仁眼睛闪着亮光。细长的柳叶眉显得是那么地自然,让人一着就知道她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夫人。
妇人在众人的促拥下走进了大殿,她来到神坛前在丫环的帮助下跪在了娘娘面前。园慧上前向夫人身边的一名丫环手中递过了三支上等檀香,丫环将上好的檀香又交给了跪在那里的贵夫人。夫人接过了檀香将它高高地举过了头顶,嘴里默默有词地念了一阵后,她又给神像叩了三个头,这才由身边的丫环接过去插在了供桌地香炉里。
贵夫人又在那里给神像叩了三个头后,才由丫环参扶着站起身来。她从身上取出一包银子交于丫环,丫环将银两放进了供桌旁的功德箱内。这时,静法在供桌边上的馨上重重地用木锤敲了一下,馨声传遍了整座大殿。他起身向夫人施礼后对贵夫人说:“夫人,香已上完,请到侧房用茶”。
贵夫人在静法的陪同下来到了殿外的侧房中,房中早有僧童侍奉在屋里,它们为贵夫人捧上了香茶和点心,并小心地站在了两旁。
静法陪着贵夫人在那里说着闲话。
“夫人来本寺进香,一路辛苦,在这里稍作休息,一会斋饭就到”。
“法师客气了,听说寺里的萻萨很是灵验,这次来主要是想求得观音为我家老爷添丁,还请法师多多费心”
静法见贵夫人一付诚心的样了,他说:
“夫人所讲都是实情,本寺从建寺以来就是为施主排忧解难,以求发扬光大佛法。来寺中的香客们都能如愿已尝,请夫人放心吧。贵人自有贵人相,你家老爷一定能如愿以尝”。
静法就将寺院的来历一一向贵夫人作了讲解,在一旁听的贵夫人不住地点着头。此时,从外面进来了一位僧人,他小心地地在静法的耳边说了几句,静法挥手让这名僧人下去了。
静法站起身来向贵夫人施礼道:
“夫人,斋饭已准备好了,请施主在这里用斋饭吧,贫僧还有事就不陪夫人了”。
贵夫人一见,她连忙回礼道:“本来只是进香求子,没想到寺里安排的如此周到,真是太过意不去了”
“小小礼节不诚敬意,施主请慢慢用斋吧”静法说完转身走出了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