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大路上,到处都是尘土飞扬,一辆蓝布包裹的马车飞驰在大路上,车后是几匹快马紧紧跟随在后面。快马上跨着几名官衣打扮的人,这一行人走走停停,还不时向路边上的行人打问着什么。阳光照射在马车上面的蓝布上,使得蓝布显得更蓝,也使坐在车里的李铭扬感到很舒服,这一次出行是李铭扬经过几个不眠这夜才决定的一项计划,与他同车的是经过考虑后才定下的人选华福,今天他让华福与自己同乘一辆马车,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华福是本地人,对地面上的事情他都知道,加上华福在衙门里供职多年,地面上的事他是不会骗自己,坐在一起也可以让华福感到自己的一丝关怀。
李铭扬自从来到这个地方上任,他就以经作好了一切准备,除了自己带来的那个书可以信任,别人都不可信任。他将县衙里的人仔细排列过,就数这位师爷还有一些头脑,如果他将来要在这大山中干出点事情来,还非要这个师爷帮助不可。一路上,李铭扬特别注意观察与自己同车的这位师爷,包括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杨铭扬特别留心。华福坐在车上与老爷并肩而坐,更是小心地伺候着李铭扬的言行话语,不敢出半点差错。
坐在车里的华福掀起车窗上的布帘向外望了望,然后向坐在车里的李铭扬说:“老爷,前面就是望阳坡了”李铭扬听了华福的话,他也掀起身边的窗帘向外看了看,回头笑着对师爷说:“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望阳坡呢?”华福听了老爷的问话,他急忙讨好地向老爷讲述了望阳坡的来历。
原来,在望阳坡村庄的东面有一座在山,挡住了村里整个上午的日照,只有在正午过后才能有阳光照射进村里,村里的人便幻想着山神能有一天将东面的大山搬走,所以,将这个村子起名望阳坡。李铭扬听完了华福的解释,他笑了笑也没有再说什么。
车辆很快来到了望阳坡村头上,李铭扬让车夫将马车停了下来,他在华福的参扶下走下了马车。华福让人进村喊来了一位长者,长者听说是衙门里来人了,便赶忙让人准备茶水送到村头上。李铭扬坐在村头的一棵大树下,向村里的长者寻问了一下每年的收成后,他又带着人向前赶走。
李铭扬在车上又向华福寻问起望阳坡的情况,他说:
“望阳坡这个地方的赋税是怎么征收”
华福一听老爷问这个地方的赋税问题,他微笑着对主子说:
“这个村落的年景也不算好,要是碰上个灾年,衙门里还得给它们一此救济,可每次也不算多,就不用在谈赋税了”
“那这些人不时靠什么生活呢?”
李铭扬的脸上有一种让人看不清的微笑,华福坐在那里依然向李铭扬讲述着望山坡的情况,
“主要是上山打猎作为生活补冲,再一个就是去二十多里地的静安寺施舍些粮食,这些年来本县管辖的地面还算平安,也没有什么大灾,也就没有向这个地方征过赋税”。
李铭扬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他向窗外看着,再也没有问下去。忽然,他望见远处有一位中年人跟一个十八九岁的年青人,他们在一块山坡地上用力挖着什么,李铭扬感到非常奇怪,就想搞个明白。于是,他让车夫将车子停了下来。
华福急忙让人将上面的人往下喊,“老乡,快下来,县老爷要招见你快下来回话”。
李铭扬带着随从来到了山坡下面等候着山坡上的人。山坡上的人被叫了下来,华福将他们带到了李铭扬的面前,李铭扬见到二人后,他显的非常热情地向中年男子问道:“你们在山坡上在挖什么,是草药吗?”。
中年人回答道:“回老爷,小人们在挖山薯”说完将山薯送到李铭扬的面前。
华福一见急忙上前将东西接了过来送到李铭扬的面前,李铭扬拿着手里的山薯看了看后又问道:
“这个东西能吃吗?”中年人回答道:
“回老爷,这个东西能吃不能吃我们都得吃,这不是没有办法吗,我们这个地方是山区,没有多少土地,只能用这个东西填饱肚子”。
李铭扬听了中年人的话他将眉头绉了绉又问道:
“你们家共有多少土地,能打多少粮食?”。
中年人回答道:“有一亩多的山坡地,要养活老少五口人,如果雨水好,能打二百来斤,如果雨水不足,也就只能将种子收回来”。
李铭扬听了中年人的一席话后,他向四周山上看了看说:“如果年景不好,你们怎样生活?”中年人听完李铭扬的话,他长叹了一声后,摆出一付无可奈可的样子回答道:
“如果年景不好,那也只能去寺里借粮”
华福听了中年人的话,他也在一边帮腔说:
“借寺里的粮食不用还吗?”
“寺院里借的粮食可以用工去顶,不用直接还粮食”
李铭扬再也没有问下去,他挥手让中年人去了,一行人这才从新回到大路上,李铭扬上车坐在那里向华福问道:
“这里距静安寺还有多远?”
“回老爷,也就是十几里的路途”
华福不知道老爷要干什么,他急忙向李铭扬回答着。李铭扬向窗外望了望,他见日头接近中午,便对车夫说:
“快马加鞭直接去静安寺”
车夫在外面回应了一声后,将鞭子在空中打了一个响鞭,马车便急速向前奔去。
中午,静安寺和往常一样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它们必修的功课,无静在自己的屋中坐禅。忽听院内的树上有几只乌鸦发出了吵叫声,让无静无法静下心来,他从屋中出来向树上望去,见乌鸦们依然没有离去的意思。
慧能听见师傅的门声了,他也急忙从屋里出来,向师傅问道:“师傅,有何事吩咐弟子”无静长叹了一声说:“看来这是天意,你随我去各殿巡视一下吧,看有无其他事情。正在这时,从院门外走进来一位僧人,他快步来到无静的面前说:
“大师,山门来了几位官差,它们要见师傅,”
无静立在屋门前听了僧人的凑报,他楞了一下,随口问道:
“是路过寺院吗?”
僧人回答道:“弟子没有细问”。
无静对僧人说:“好了,你先去吧,我一会就到”
僧人听完无静的吩咐后,转身离去。
无静随后对慧能说:“你去将几位长老请来,说有事相商”慧能向无静答应了一声后,就快步去通知各位长老去了。
无静从新回到屋里,他从自己的衣柜中取出了一件平时不用的伽裟披在了身上,他将身上的衣服整理了一下后,坐在那里等候着众人。
一会的工夫,从院中传来了脚步声,无静起身迎了出来,众人一见无静马上施礼道:“师傅,丛忙呼换弟子们前来不知有何事?”
无静见众人都已到了,他向众人说:“山门外来了贵客,各位请随我前去迎接”。
无静带着几位长老起身向山门赶去。
李铭扬和华福等一行人等候在静安寺的山门外,传信的僧人回来对众人说:“大师们一会就到,请各位贵人们稍候片刻”。李铭扬听完了僧人的话,他不奈烦地将手一挥,僧人便小心地退到了一边。
华福见自己的老爷有点不奈烦了,他讨好地上前对李铭扬说:“老爷,出家人的礼节就是多,办起事来总是慢慢腾腾”。
李铭扬阴笑了一下说:“是呀,要不是怎么有那么一句话叫‘佛家的礼多,儒家的书多’呢,看来是一点都不假呀”。李铭扬对华福说完这话后,他转身向手下的差人们又说:“今后你们也要多学点礼节,免得百姓老讲你们无礼”。
差人们站在那里小心地回答道:
“是,老爷”。
华福急忙陪着笑脸向李铭扬深施一礼,说:“老爷讲的极对,小人们今后一定多学点礼节,多听老爷的教悔”李铭扬看到华福那一付滑稽地样子,他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是极其阴险。
李铭扬带着众人在山门外说笑着,从寺中走出了无静带领众位长老们也赶到了这里,他向李铭扬施礼后说:“老僧来迟让各位贵人们久等了”华福见静安寺的僧人们都来了,走上前向无静说:“衙门的老爷下来体察民情,顺路来贵寺歇歇脚请你们安排一下”。
无静听了华福的话他连忙又向华福施礼说:“贵人们远道而来是本寺与各位的缘份,请随贫僧到客房休息”无静讲完了这句话便引着李铭扬一行人向寺内走去。
一路上,李铭扬将沿路上的房屋殿宇细细地察看了一番。
无静跟众长老们将李铭扬一行人领进客房后,大家分宾主入坐后,由僧僮们为众人端上了香茶。寒喧过后,无静对李铭扬说:“贵人腹中想必早已空虚,如不嫌气贫僧让斋房准备斋饭”
华福站在那里将李铭扬的脸色看了一下,见他轻微地点了一下头,他才大声向无静说:
“那就打扰了寺上了”
无静听完华福的话语他又向众人施礼说:“那里,那里,”说完,他便吩咐僧僮们去准备斋饭。
一会功夫,僧僮便将斋饭端了上来,摆在了客房的的桌子上,无静见斋饭已摆好就对李铭扬说:“贵人请用斋饭吧,老僧还有事情就先行告退了”说完便带着长老们退出了屋子。
李铭扬等无静他们出了客房后,他起身来到桌边看了一眼,见桌上摆着四个碟子和一盘蒸饼,碟子里分别是四个素菜,他笑着向众人说,:
“这出家人到底是清心寡欲,连菜都跟它们人一样”
华福急忙来到李铭扬身边,他也向桌子上看了一下,陪着笑向李铭扬说:“老爷,就将就着用点吧,等回到了城里,小人请老爷上望月楼,好好享受一下人间烟火,你看怎么样”。李铭扬将手摆了一下说:“那可不行,这不是让我坏自己的规矩,不过,今天我们先尝一下仙家斋饭,看看是人间烟火好,还是仙家斋饭香”。
众人在李铭扬的招呼下开始用饭,一会儿功夫,李铭扬和差人们就用完了斋饭,有僧僮为他们又倒来了热茶,李铭扬跟华福坐在那里谈天说地休息了片刻。
这时,从门外有人走了进来,众人望去,见来人是寺中主持无静,李铭扬出于礼貌,他起身向无静行礼后说:
“谢谢大师为老朽准备了美味可口的饭菜,不知大师可曾用过”。
无静还礼后也客气地说:“出家人有过午不食的习惯,贫僧来是想请贵人们去参观一下寺院,不知可愿意随老僧去走走”。
李铭扬听了无静的话,他欣喜若狂地回答道:“好、好、老朽正有此意,那我们就随大师去看看这百年古刹的风光”
“那就请各位随贫僧来吧”无静说完便带着众人向屋外走去。
李铭扬在无静的陪伴下将寺院的各殿堂走了一圈,他将寺院的来历向李铭扬一一作了介绍。李铭扬一边走,一边听着无静的介绍,他跟着无静将寺院看了一遍,最后他说:“原来这里还有这么一段美丽地传说,不知一年中上寺院许愿求佛的香客们多么?”。
无静回答道:“近年来寺院由于不断地宏扬佛法,方园百里的香客们都来寺中上香拜佛,寺院里的香火十分鼎盛”。无静领着众人看完了寺院后,又回到了客房,李铭扬跟无静谈论了一会佛经后,他便起身向无静告辞,无静将李铭扬送到山门外后,看着一行人打马扬鞭而去后,这才转身回到了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