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这句流传已久的古话已经被现代人在相当的时间内说成了迷信思想。不过,既然是流传已久古人的经验之谈,那么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的先见性。也就是说人可以把握自己,却很难把握周围环境的变化。机会、机遇会改变人的命运;时间和空间会制约人的发展。再者一说,人的文化修养、社会阅历和传统观念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也就不同。
眼下是三秋已过。人们都忙完了自己地里的农活,马上就进入了冬闲的时候了。辛勤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放下心来轻松一下了。面对着一年的好收成;看着手里的钞票,也都开始盘算着置办一些东西——大人们要为孩子买些东西以安慰孩子们一年来的辛苦;孩子们也要为老人尽一些孝道;更有那些天真活泼的年轻人,终于不用一身泥巴一身汗地在烈日下辛苦劳作,他们也都换上了干净整洁的新衣服来城里轻松一下、潇洒一回。
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两边的道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两旁的门市里面也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在这热闹的集市中穿行,寒清只得推车前行。不过,这也可以顺便浏览一下小镇的风景。
这时,在一个服装摊位旁边的几个人引起了寒清的注意。
书晓?
寒清的内心显得有些激动。不知不觉地向着书晓他们的方向挤去。
书晓旁边跟着几个中年妇女正在和卖衣服的人挑选衣服。她们商谈着衣服的款式、花样和价格。书晓站在一旁默不作声。
“哎,书晓,你看这款怎么样?”一个三十多岁扎着长辫子的妇女转过脸来,对书晓说,“我说书晓,这会儿可是我们说话算数的时候,过了这村可就没有这店啦!”
“嫂子,你们看着办呗。”书晓喃喃地说,声音不大,像是害羞,又好像是有什么心事。
“书晓——”寒清推车走到书晓进前,低低的声音喊道。
书晓转过身来,看见是寒清,表情木然。
“有事吗?”显然,书晓还在为上次寒清写的那封信而生气呢,但是,她没有发火,也没有大声地嚷,只是冷冷地低声说道。
“啊,书晓,买衣服哪?”面对书晓的表情,寒清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有内疚和后悔的份,因为这本来就怨不得书晓啊!
“喂,小伙子,我说你就是那个寒清吧?”这时那个被书晓称作嫂子的妇女凑过来,“你可把我们书晓害苦啦,现在好啦,别再纠缠我们家书晓了,我们书晓可是名花有主的人了,这不,现在置办结婚的衣服来了。”
“嫂子,都是过去的事了,大街上还提这些干啥。”也许碍于自己的面子,也许不愿让寒清更加难看,书晓制止了嫂子。
这时,周围的人也有的不时地向这边看过来。
寒清的脑袋“嗡”地一下大了许多,但是由于他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内向稳重的性格,他没有太多的失态。
“祝福你,书晓,祝福你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面对寒清的祝福,书晓有些失望,但她也没有对寒清大发脾气或是扭脸走开让对方难堪。尽管态度有些冷淡,仍然淡淡地说:“谢谢,没有办法,父母做主,我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离开书晓她们,寒清才觉得自己有些茫然失措。他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
晚上,寒清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想起白天的事情未免有些失落的感觉。满脸的忧思,满腹的惆怅,难于言表。更何况又无处可说呢!
面对孤灯,寒清陷入了沉思——他开始觉得有些天地不公生不逢时的感觉。为什么这样的事会让自己摊上?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不是父母的心肝宝贝?遇到小小的不顺心就到父母的面前去撒娇使性,来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呵护。可是自己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作为一个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应付出的代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