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刑很是有效。
短短的,不到10天的时间,这些落后分子们,全都成了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这个过程中,不到40平方米的两间食堂,尤其是那铺大火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免受三伏天的热泿的煎熬,在这看不见的软刑之下,这些人就范了。
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过火,但发言的人,所有的一切仍一如即往地进行着,看不到任任何异常迹象。
“哦,运动开始前的承诺一定会兑现的,还有什么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理由呢?可不能再错过机会了,想当初,如果把目光放的远一点,区文书一职一直干下去,家里也不至于被划成富农成份,自已也不能仅仅当个小学老师啊!”鲍广德暗暗思忖着。
机会不容错过!
思前想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鲍广德终于鼓起勇气,大胆地发言了。
鲍广德的发言,同大多数人一样:是少非多。
“新中国建立短短的几年,各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方面大家都有目共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为了让祖国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失误,利用整风的机会,我提出以下意见,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改正。首先,这几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过急过快的情况,一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产量的下降。是否加入合作社,最好是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而定。”
“第二点是,做事不要搞墙倒众人推。对一些人做错的事,不要因为一个事错了,就全盘否定,这不符合一分为二的原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能抓住一点不记其余。有了错误,应试批评教育,否则,不利于我们党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工作方针。”
会场静静的,只能听到发言者的说话声和会议记录人员的莎莎儿的写字声。
“我要说的这第三点是,一些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减退,做事不求甚解。不用举例,看看我们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就知道了。”
“第四点。我们的某些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利,官报私仇。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建设急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的是教育。政府曾先后几次下达文件,明确规定,对以前在旧式学校工作的教师,只要没有大的历史问题,在经过政府的思想改造之后,都要安排工作,让他们进入学校,为国家建设服务。尽管政策三令五申,但一些人置若罔闻。”
“许多人还记得以前国民高等学校的教务长刘玉宏吧?当年,按照政策,查封了政府明令禁止的私塾。当时家住流水太阳坨子的张某人,也就是外号张晃腰子的这个人,他家的私塾便在查封列。张在拉锯儿时,参加了革命,后主管二区的文教工作,张对当年之事,一直记挂在心,由此想方设法,阻止刘玉宏出来为政府工作,这明显的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打击报复。这样的事例,恐怕不仅仅是二区一地有之。尽管张晃腰子已死,但造成的影响很坏。刘玉宏曾为二区的教育乃至全县的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因开罪于张某人,而未重新启用,心中愤懑,抑郁成疾,已于去年年初病逝。在此,我呼吁,类似刘玉宏一类的人,政府当尽力求访,让其为国效力,切不可再造成人才的泿费。像刘玉宏这些人,是我们拿过来就能用,用了就能立马收到效益的人啊!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当珍惜眼下能用的有用之才啊!”
此话刚完,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
有人大声喊道:“说得好,说得好!”
主持会场的人示意大伙儿静了下来,回头对鲍广德说道:“这么多天,你终于说话了,早就知道你这个人的水平。”说完又问道:“还有要说的吗?”
“有,还有最后一点,。”
“好的,接着说。”
鲍广德激动地大声说道“我要说的第五点,其实说的是我自己。”
会场惊讶声一片。
“现在太讲成份论了,我们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在政治上不被信任,结果,挫伤了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家看看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多数都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历史原因,家庭出身好的,在当年,有几个能念得起书的?这么不信任出身不好的老师,使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话音刚落,台下,一个人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鲍老师说的太对了,我也要为地主富农说句话,既要让我们好好接受改造,,又不信任我们,太不公平了。”
会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主持人制止了几次,会场才平静下来。
鲍广德的此番言论,无论是对其个人还是家庭,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很快,不幸便俏俏儿地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