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时间的不够用,却又不得不又陷入某种深沉的本能的尴尬,这种尴尬可以用英语语法表示为:shouldhavedone(本该做而没有做)。心理学上将25岁划为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进入稳定期,即成年期。而25岁的我,还透着太多未成年的幼稚和天真,尽管并不比同龄人多。
庸常岁序让时间变得很抽象很具体,而很多时候,人的内心更能体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看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期待孩子赶紧长大的心情,你看那些公公婆婆们期待抱孙子的心情,你看那些老之将至的父母们期待儿女成功的心情......与其说是期待,不如说是对时间的恐惧,很多时候人们潜意识里害怕生命的有限和脆弱让他们来不及做很多事情,于是本来很普通很自然的生命过程也会让人久久盼望和期待。
我们还太年轻,从自己身上是不大能真正深刻体会时间的。是小孩的成长,亲人的老去,长辈的离世,城市的变迁,世事的变换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原来时间是个蒙面的小偷!当深仇大恨变成茶余饭后谈笑间的故事,我们发现自己年轻时那么可笑,当情深似海渐渐平淡无奇,我们感慨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其实仇恨还在,情义也还在,有生之年里,沧海怎么也变不成桑田,只是那些恨和那些爱被时间中和成一种叫做“淡”的东西,像冲泡多次的茶一样,渐渐没有太多味道。
大概所有人都面临这样的挣扎,当年龄的数字尚且能给予我们很多机会时,那些对我们寄予厚望的人们往往经不起等待,他们和时间一样,背对着我们,越走越远,渐渐模糊,直到消失,最后我们只能站在原地怀念。某一天顿悟,于是转过身加快脚步,以为能跟上,其实手中握着的,不过是一串从小到大排列的基数。这时候我们成了前辈们,开始寄希望于下一代,生命如此轮回,轮回在时间的轮回里。
门口的香樟树已经遮挡了小径,咿呀学语的我们开始面临成年的烦恼,扒在娘怀里吃奶的娃子们开始面临升学的压力,同学的妈妈一个星期做两次化疗每天注射一次吗啡,昨天还到处串门儿的和我爸同龄的张大叔今早突然走了,妈妈的额头布满皱纹,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奶奶已经悄悄为自己备好最后一套衣服,爷爷的坟头已经满是杂草。
窗外电闪雷鸣,是在宣告春天的结束吗?
2015年4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