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变”后政变一方所有人都很忙。政变当晚大局已定的时候,刘幽求就直扑中书省,开始写任官诏书,一晚上写了一百多份。然后又以当时的少帝李重茂的名义给远在均州的谯王李重福发去圣旨,意思很明白老实待在那,别起歪心眼。对于一些主动投降的后党成员也加紧处理,该贬官的贬官,该流放的流放,窦怀贞、萧至忠、赵彦昭、崔湜、韦嗣立等人都在此之列。唐中宗李显的那些女儿也受到敲打,之前开府建衙的一众公主全部裁撤,食扈大受削减,李隆基和一众兄弟则在劝进李旦继位。做完了这一切,唐隆政变后第五天,相王李旦在群臣的拥立下在太极殿再次复位。太平公主和刘幽求各自代表宗室和大臣劝进李旦,太平公主说:“皇帝欲以此位让叔父,可乎?(皇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叔父,可以吗?)”刘幽求跪说:“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在这国家多灾多难之际,皇帝仁爱孝顺,效法尧舜禅位贤人的传统,实在是出于至公无私之心;相王代替皇帝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乃是叔父对侄儿慈爱备至的表现。)”于是拿出一份“根据”李重茂意思起草的让位诏书。这时候李重茂还泥呆呆的坐在御座上,没有动身。太平公主上前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天下臣民之心已归附相王,这个宝座已经不再属于孩子你了!)”说完太平公主就提着李重茂的领子把他拉下御座。于是李旦再次继位成为唐睿宗,改年号“景云”大赦天下,李重茂重新被封为温王。
李隆基的第一次政治登场秀也就此落幕。以任何时代的目光来看,李隆基的初次登场都称得上完美。亲王的庶出王子,为了拯救宗室社稷,召集了一大批义士,最后将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全部消灭,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而且在整个政变过程中虽然有波折,但是最后还是像有神佛庇佑一般逢凶化吉。这个故事放现在这完全就是个网络爽文的桥段。但是我们都知道李隆基的小名叫“阿瞒”而不是叫“龙傲天”“叶良辰”这样的狗屁名字。所以李隆基能取得成功,靠的不是什么不着调的“王八之气”“天命所归”,而是精密的谋划、高超的手腕、对人才的挖掘。在政变过程中有好几件事都可以看出李隆基卓越的能力和深沉的心机。
第一件事就是李隆基是怎样确保政变大功能成为自己最大的政治资本。在政变前就有人问李隆基是否要将政变计划告知相王。当时李隆基以怕事败牵连相王为理由拒绝了这个提议。乍听之下这是一位孝顺儿子对父亲的爱,但是只要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不是这么一回事。要知道谋逆可是要诛九族的大罪,如果真的政变失败相王李旦绝无幸免治理。而李隆基之所以不肯告诉父亲,就是因为一旦告知相王,那作为宗室领袖的相王就会成为这场政变的真正核心,就算政变成功李隆基自己的功劳也会大打折扣,拥立之功变成了从龙之功。这也是李隆基为什么不告知父亲,却要去寻求姑姑帮助的原因。而等到政变当晚李隆基一伙人已经杀掉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三人时刘幽求再次提出迎立相王,这个时候李隆基再一次拒绝。一方面是因为后党还有余孽在逃,另一方面则是李隆基需要父亲全程都不插手政变,好让他将一份全须全尾的完美功劳送到父亲面前,让人挑不出一点错来。结果也非常满意,相王李旦那一句:“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让李隆基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第二件事则是李隆基的贴身护卫王毛仲在政变前的神秘失踪。就在政变当天李隆基带领一众心腹化装潜入禁苑的时候,人群中却没有李隆基的心腹王毛仲。这个时候王毛仲已经失踪,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去向,李隆基也没有向众人解释王毛仲的去向。所有人都觉得王毛仲是因为害怕躲了起来。史书的记载也是“毛仲避之不入”而政变成功后“毛仲数日而归”。李隆基也没有责备王毛仲,还超规格封他将军之职位。现在的历史学家对这件事的解释是李隆基当时为了招揽人心,故而对王毛仲的临阵退缩既往不咎还封他官职,是使功不如使过的权术手段。我最初读到这一段历史也很认同这种说法。但是后来读的书越多,对李隆基的了解越深入。我对这件事也有了新的看法。整起“王毛仲失踪事件”都是李隆基一手策划的。首先王毛仲是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从李隆基二次开府建衙起就跟随在李隆基身边,因为他“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所以深得李隆基信任器重。之后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王毛仲也随侍在身边。等到李隆基重返长安,开始为政变做准备,结交各路豪杰时,王毛仲也是居功至伟。当时王毛仲已经是李隆基的贴身卫士,与李宜德等“挟弓矢为翼”。史载其“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尤其是结交“万骑”将士这一支关键力量,王毛仲更是尽心尽力,对他们是“待之甚谨”,亦“布诚结纳”。可以说王毛仲是最早得知李隆基有政变夺权意图的人,他也尽心竭力的为主人的“大业”添砖加瓦。所以说事到临头了王毛仲害怕退缩了这不合情理。第二点原因就是王毛仲虽然失踪了但是并没有投向韦后一伙,向后党报告李隆基一伙的政变行动。这也是个蹊跷事。如果王毛仲是认为政变不可能成功害怕事败受牵连才退缩的话。那他失踪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去向后党“投案自首”,否则的话他虽然没有参加政变,但就凭他李隆基心腹的身份和他之前为李隆基做的那些事,他还是难逃逆党罪名,那他的临阵退缩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不过是晚死一点而已。第三点原因就是李隆基对王毛仲的态度。王毛仲归来后,李隆基不怪他可以说是招揽人心,使功不如使过。但是封王毛仲官职就很难让人理解了。要知道跟随玄宗一起参加了政变的李德宜、麻嗣宗等人事后封赏也只是将军官职。而且李隆基在政变不久后被封为太子,王毛仲也跟着火速蹿升“未逾年,已至大将军、阶三品矣”。如果王毛仲真的在政变中有过而无功的话,那李隆基的行为就不是什么使功不如使过的权术而是糊涂透顶是非不分的瞎咋胡了,这会使得其它的从龙功臣心生不满了。综合以上三点我认为王毛仲的失踪是出于李隆基的指使,而李隆基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目的就是把政变其它参与者最后能从“贼船”上下来的踏板抽掉,把他们和自己彻底绑在一起。试想政变前夕,政变集团的核心成员突然失踪,其余政变参与者会想到的第一个情况就是那个人叛变了。有了这样的推论,其余的政变参与者必然会效死命,全力参与政变。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其余的政变参与者已经完全没有退路了,就算想要叛变都被别人抢了先,唯一的出路就是政变成功轮到自己的主子当家作主才行。王毛仲的失踪既是其余政变参与者签下的最后一张“投名状”也是一针强力的兴奋剂,一个强力的团体BUFF,让政变行动的胜算更大。第二个目的则有点不地道了。王毛仲失踪期间是在为李隆基准备一个逃跑计划,万一政变真的失败了,李隆基还能有条退路。要知道这次政变李隆基看起来是全力以赴,但其实他还是留了后手的。在政变第三步中他让葛福顺、李仙凫各自率领军队进攻,他自己则坐镇玄武门,一方面他是居中策应,另一方面前锋进攻受挫,他也能早做打算。最诛心的一个论点就是李隆基没有告诉他父亲相王李旦政变计划,这除了有前面我提到的原因外,还有个原因就是李隆基把自己的父亲当成箭靶子竖起来。试想各位读者你们是韦后,当发生政变被挫败后,你从俘虏口中得知发现领头的人是临淄王李隆基。你会认为是这个之前在政治上毫无表现的年轻郡王策划了政变,还是会认为是他那位声望卓绝作为李唐宗室之首的父亲相王李旦策划的政变?你是会全力追捕在逃的李隆基还是集结全部力量去抓捕相王李旦?所以说推论王毛仲失踪时是在为李隆基准备退路,是不是合情合理啊?
第三件事,发生在禁苑门前。当时李隆基已经带人走到了门前,钟绍京却没有开门接应。这时钟绍京后悔了,便将李隆基拒之门外,自己躲在屋里不出面。关键时刻他的妻子许氏对他说:“为了国家大事而不计个人安危的人必得神助,再说你平常就一直与他们共同谋划这件事,现在即使你不去亲自参加,又哪里能够脱得了干系呢!”神佛保佑估计是没什么用,但是后一句却相当有效。钟绍京听了太太的话后赶忙开门去拜见李隆基,李隆基也不怪他拉着他的手与他一起坐下。这个记述看来非常富有戏剧性,假如不是钟太太的一番真知灼见,大唐的历史说不得就要改变了!但是真实情况会是这样吗?李隆基带心腹乔装潜入禁苑是整个政变计划的第一步,如果失误那也什么都别谈了。李隆基对这一步的重视也必然超乎想像,他真的不会有任何备用计划吗?那真实的情况会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是李隆基和钟绍京演的一出双簧,目的也是给其余政变参与者再打一针强心针。这件事发生在“王毛仲失踪”事件之后,这时候其余政变参与者虽然已经下定决心将政变进行到底,但是起事之初就有一员干将玩失踪,心中难免忐忑,这时候钟绍京再一掉链子,他们的心情就会更紧张。但是等到了其余政变参与者的心都七上八下的时候,钟绍京再来开门,他们瞬间就有了一种否极泰来的感觉,心中也不会再忐忑,相信天命在自己这一方。
第四件事,则是李隆基在上官婉儿的处理问题上。照理来说上官婉儿的“遗诏”对政变一方来说非常有用,这让相王李旦的再继位显得合情合理更有法统支持。但是对李隆基来说,这个结果却会大大损害他的利益。这份“遗诏”一出李旦的继位就变得合法,李隆基的拥立之功也就变成了扫除奸邪的功劳。更重要的是相王李旦成了“合法继位”,那李隆基自己想要凭着功劳以庶出的身份成为太子的“不合法”打算也就更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说上官婉儿还是“乃衣服”(英文*****的音译。意思是天真的;幼稚的;单纯的),她自以为的“保命符”反而成了她的“催命符”。而李隆基要杀上官婉儿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交好的缘故。上官婉儿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和太平公主有交集,之后更是在太平公主的鼓动下参与了神龙政变。后来唐中宗暴毙,上官婉儿又找来太平公主一起起草“遗诏”。二人早就是政治上的盟友。而李隆基这时虽然和姑姑一起搞政变,但是他非常明白一旦“后党”倒台,那朝堂上必然就是自己和姑姑斗法的局面。现在先杀掉上官婉儿就等于绝了姑姑的一个强力外援。(上官婉儿下葬后,太平公主派人去吊丧出了五百匹绢的“份子钱”。太平公主还把上官婉儿的情人崔湜也接收过去。二女的关系之好可见一斑╮(╯▽╰)╭)。这两条加在了一起,上官婉儿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以上的分析都表明了,李隆基的政治智慧、手腕、心性都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李隆基的小名“阿瞒”也是名副其实。如今后党覆灭,明眼人都知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将会展开一场恶斗。就在人们等着看另一出政斗大戏时,一个人却突然跳了出来,大喊:“导演我要加戏!”。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