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妹子这些年有点对端午节找不到感觉。因爱吃甜食,平日里就隔三岔五地吃粽子,真到了这个节日反倒没有了兴致。今年略有不同的是,家人亲手包了些粽子。虽然个子不是很大,也不够漂亮,可是毕竟多包了一道叫做亲情的馅在里面,味道便有了不同。
看周围不断有朋友津津乐道包粽子的趣事,勤妹子竟仍没有动心,呵呵,楼下一家的门口挂了一枝好看的植物。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艾草?凑上去闻闻,果然有轻轻的香味。人家从哪里寻到的这草?野地里就有的。这是端午节除了粽子外,寻到的唯一的端午节元素。
休息永远是假日的主题,不管它节日里有着什么味道,有懒觉睡总是好的。于是,夜晚便有了放松的理由。东游西逛,夜游神一般,关机前竟也不知都看了些什么。
老李记得自己幼时的端午节,是要裹粽子、扣丝线、挂香囊的。那时候,孩子们盼着端午节的到来。一到端午节,大人们忙着裹粽子,孩子们手上扣着金丝钱,胸前挂着装有鸡蛋或鸭蛋的香囊,在外面玩耍,格外开心。在家,看着大人们裹粽子,也是一种享受。大人们裹粽子的姿势神情恬静优雅,两手理出三四片粽箬,依次排好,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宽的一端绕成椭圆形状,放入糯米,用粽箬的尾端包好,系上竹套,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出现了。
小孩子坐在下手,帮着打竹套结,用小手把竹套撕成一丝一丝的,取出两根,一颠一倒对齐,在中间打两个结。两结之间形成一个小圈,正好套住粽子尖出的头部,两头在粽子底部会合系上,既省时又省钱还提味。
竹笋长大脱衣的季节,孩子们利用闲暇时间到竹林里捡又长又大的竹套,一小捆一小捆地吊在墙上晾干备用。粽子一般都是纯糯米的,奢侈一点的放些花生米或蚕豆瓣。
吃粽子的时候,如果能够蘸点白糖或红糖,那真是打嘴巴也不愿丢手了。因为从小吃惯了白粽,以至于后来吃到肉粽,老李总感到不对口,情感上也接受不了,肉怎么能放在粽子里呢?端午节后的第七天,孩子们把手上的丝线和胸前的香囊扔到高高的树上,让鸟儿衔去做窝,意味着以后的日子高飞翱翔,健康成长。
老李印象中最深刻的粽子,是那年高考的前一天,一场雷阵雨把大地冲洗得干干净净。开往学校的车子就要出发了,只见母亲右手挽着一只沉甸甸的篮子,左手搀着五岁的小外孙,从远处走来。老李跑步迎上前去,看清篮子里全是粽子。母亲要求都带上,分给同学们。老李嫌麻烦,一个都不想拿。母亲说:“粽子,中的!特地做的,吃了准中!”为了不拂逆母亲的心意,老李只取了两个,结果果然金榜题名。
对于这一段记忆,勤妹子偶尔会调侃一下:没有当年老妈那两个粽子,就没有老李的今天。老李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