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黄,春秋时宋邑,秦置外黄县,属陈留郡。又有内黄,汉置内黄县,属魏郡。这里的“内”是指北边,“外”则指南边,如河内郡,即在黄河以北。古时黄河河道经常变迁,或许外黄、内黄都曾离黄河河道不远。外黄距陈留约一百四十多里【1】,若是轻装骑马且不惜马力,仅需一天;若是乘车,需两到三天;若是徒步,则需三到四天【2】。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三月二十七,孔邑等人出陈留县,一路向东,过睢水和汳(biàn)水,于第二天暮时至外黄。孔邑到外黄城下时,早有韩家大奴等候在此,随即在大奴带领之下前往事先租好的宅院。当日舟马劳顿,孔邑早早歇下,次日一早用过朝食后,孔邑戴空顶帻(zé),着浅色儒服,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束脩(xiū)和苍梧清,前往韩家拜见韩卓。
空顶帻是未冠者所服之头巾,也作“童子帻”。束脩本义为“十条腊肉”,这里指学费。苍梧清是产自交州苍梧郡的名酒,也称“苍梧缥(piǎo)清酒”,色泽清澈,酒度较高,时人桓谭的《新论》中说:“玄酒不如苍梧之醇”。玄酒是皇家礼仪酒,连玄酒都不如苍梧酒醇厚,可见苍梧酒的酒度之高。汉时名酒又有宜城醪(láo),产自荆州宜城,为浊酒之中的翘楚,因制作工艺不同,酒度应该比清酒低些。
韩家所住之里皆为大姓,里门高大,可通车马。孔邑乘车穿过里门,行至韩家门外,为表诚意,亲自叫门并递上名刺。不一会,姊夫韩晔出来相迎,寒暄之后,孔邑随韩晔穿过前院,来到中庭。
韩家宅院占地颇广,分前后三进,为前院、中庭、后院,以长廊隔开。前门门厅为硬山顶,双面坡的一种,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门厅两侧为马厩、门庑和厢房,皆为悬山顶,亦称挑山顶,与硬山的区别仅在于屋顶两侧突出于山墙。穿过前院,由二门进入中庭,迎面是一座三层高楼,飞檐斗拱。阁楼正面朝南,东侧有片竹林,竹林中立有精舍,正是韩卓讲经授徒之处;阁楼西侧有片荷塘,荷塘中央有个凉亭,凉亭与高楼间又有回廊相连。除高楼、精舍、凉亭之外,中庭四周还有卧房、厢房、厕所等。过中庭,经三门可达后院,后院有仓房、菜畦(qí)、鸡埘(shí)、猪圈、厨房、厕所等,为奴婢、杂役居住之处。
孔邑来的不巧,今日恰逢都授,韩卓亲自在精舍中讲经,于是韩晔先带着孔邑到卧房去找孔惠。
都授,是指集中诸生讲授经义。汉代私学,首先是规模很大,学生众多,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当面教授,因此大儒的弟子通常分为“著录”和“及门”两种,著录弟子只是在大儒门下著其名,并不亲来受业;而及门弟子则是直接从师受教。其次因及门弟子也多至数百或数千人,故采用次相传授的方式教学,即老师先教高业弟子,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因此根据受业方式的不同,及门弟子中又分“及门”、“升堂”和“入室”,升堂弟子有机会听到大儒亲自讲经,而入室弟子更是能够和大儒面对面讨论问题。如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乃使高业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入室者”,像郑玄在马融门下,就是三年未见师面。最后汉代习经以自学为主,辅以学生之间辩经及互相论难,老师只是每隔几天会在都授上答疑解惑,并不像现在学校的每天授课。
孔惠嫁给韩晔后生有二子,长子韩雍,今年六岁,次子韩颀,刚刚三岁(两周岁)。孔邑进来的时候,孔惠正抱着三岁的小韩颀教他讲话,而韩雍却不在屋里。孔惠几年未见阿弟,乍看到韩晔领着一个身长近七尺的少年进屋,还以为是夫君的朋友,仔细看了看才认出来。她站起身,把小韩颀放到地上,惊喜的道:“阿雉,你都长怎么高了,我差点没认出来呢。”
韩晔抱起冲自己扑来的小韩颀,在一旁道:“阿邑,哦不,应该叫你文都了。你阿姊自从知道你要来随家父习经,可是天天念叨你啊。”
“阿雉,父亲给你取表字了啊?”孔惠听夫君称呼孔邑的字问道。
“是的,阿姊。父亲说外出求学不可无字,就给我取了‘文都’二字。”孔邑答道。
“真好,你都束发了呢,上次我和你姊夫去陈留的时候你还梳总角髻,淌着鼻涕问你姊夫要好吃的。”孔惠一边端详着阿弟一遍笑道。
“哈哈,阿姊,那时我才多大啊。”孔邑笑着用手摸了摸头上的帻,却是还不太适应戴帻。接着突然想起来道,“对了,母亲让我给你和姊夫带了自家做的瓜菹(zū)(腌制的酸瓜)和豉(chǐ,豆豉),母亲说你小时候就喜欢吃这些。”
孔惠听到母亲掂着自己,眼圈一红地道:“父亲、母亲他们身体安好吧?”
“恩,阿姊,你放心吧,父亲每次打得我都招架不住,那个疼啊。。。”一边说着一边做出呲牙咧嘴的表情。
孔惠刚才因想家而情绪有些低落,此时被阿弟的搞怪逗的噗哧一声笑了出来。一旁的小韩颀也被孔邑的样子逗得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嘿嘿……姊夫,我这小外甥长的真让人喜欢,能让我抱抱么?”孔邑傻笑了两声,看着虎头虎脑的小韩颀对韩晔道。
“当然,你可是他亲舅父。颀儿,快叫‘舅父’。”韩晔说着做势要把他递给孔邑。小韩颀倒不怕生,还伸出双手去搂孔邑。
孔邑并不是第一次抱婴孩,孔嫣小时候他也抱过,所以稳稳地把小韩颀接了过来,先是做鬼脸把他逗地笑个不停,接着将他向上抛起又接住,不一会舅甥两个就熟络起来,小韩颀一嘴一个舅父把孔邑喊的乐开了花。第一次见外甥不能不给见面礼,孔邑于是不顾阿姊的劝阻把随身的玉佩给了小韩颀。
过了一会,正在读书认字的韩雍听说舅父来了,也跑来凑热闹。直到婢女前来禀报:都授已毕,孔邑才赶紧整了整衣、帻,随韩晔往堂上而来。
孔邑在堂上没等多久,韩卓就到了。韩卓年四十八,面白长須,慈眉善目,一身黑色儒服,头戴高冠。等韩卓在主榻上坐好,本来侍立一旁的孔邑拜倒在地,规规矩矩地道:“末学孔邑,拜见韩公。”
“阿邑,一家人不要这么客气,叫我韩伯父即可,快起来入座。”韩卓边抬手示意孔邑就座边道。
孔邑却没有马上入座,而是先令人献上苍梧清,仍是拜倒在地道:“家父说韩伯父善饮,特地让侄儿带来一坛苍梧清。”
“呵呵,知我者,公绪也。”韩卓命人收下苍梧清,见孔邑还跪在地上,接着道,“阿邑,你快起来嘛,难不成还要你姊夫扶你起来?”
孔邑这才起身到一旁坐下,而韩晔则陪坐在孔邑对席。韩卓几年未见孔邑,此时先仔细打量了他一番,才慢慢开口道:“阿邑,几日前,你父亲与我提起让你随我习经之事,我心甚慰。我和你父亲相交二十多年,对你父亲的人品、学问、辩才极为佩服,也觉得没有谁能比你父亲更适合教你,没想到你父亲如此信任我,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啊。”
“韩伯父,家父说你是经学大师,精于《易》,且声名远播,命重天下。侄儿到外黄后还听说很多外州士子不远千里来向你习经呢。”孔邑心知韩卓是想维护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于是将父亲说的话略做改动后道。
“‘经学大师’可不敢当,略有所得而已。你父亲啊,把我夸的太厉害了。当今之经学大师乃以‘经神’与‘学海’为首。阿邑,你可听过此二人?”
“侄儿听父亲提过,北海郑康成,师从多位名师,遍注群经,人称‘经神’。任城何邵公,‘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人称‘学海’。”
孔邑知道这些其实就是家世的好处了,换做一个武人、商人或者农人的家庭,即使孩子再聪明,也不会有人跟他讲谁是‘经神’,谁是‘学海’。
“不错,正是郑玄、何休二公。”韩卓对孔邑赞许的点了点头,接着道,“再说这个《易》,贤侄,你父亲说你通《春秋》,擅算经,又读《诗》、《书》和《礼》,唯独五经之首的《易》却毫无进境,这是为什么呢?”
“嗯……韩伯父,老实说,侄儿并不是怕《易》之艰深,实在是心中一直以来有个疑问,怎么都想不通,故此无法获得寸进。”
“哦?是何疑问,能否说来听听?”
“侄儿遵命。”少年的心理有时候就是很奇怪,孔邑在家里的时候不愿跟父亲讲自己对《易》的疑问,此时却主动向韩卓提了出来。孔邑整理了下思路道:“侄儿闻‘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读《春秋》、《书》而知古人之言行、今人之得失,习《周髀》、《九章》,而明天文、算术,唯独对于《易》,侄儿却想不通为何要读之而学占卜之术。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相信占卜的结果不如相信有能力的将领和强大的军队;小到个人的功名,相信卦象的指示不如相信自己的勤勉努力。既然如此,为何要读《易》?”
听孔邑讲完,本来一副云淡风轻模样的韩卓表情一凝,随即眼中露出赞赏的目光。而陪坐一旁的韩晔也呆了一呆,对孔邑敢于质疑五经之首的《易》颇为惊奇,却又觉得新颖。韩卓看了韩晔一眼,捋着胡子道:“问的好!老夫弟子众多,却是第一次有人问这个问题。贤侄,你这个问题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假设和一个问题。你先假设‘《易》乃是卜书’,然后问‘为何要学习占卜’。我们就先来看这个假设。阿晔,你来给阿邑讲一下《易》。”
“是,父亲。”韩晔答道,然后转首对孔邑道,“贤弟,可曾听过易之三义?”
“邑未闻之,请姊夫赐教。”孔邑道。
“‘经神’郑公曾言‘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就是说易有‘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三个意思。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一种简易;太阳的位置在一天里会不断变化则是变易;而每天太阳总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即为不易也。”韩晔讲到这里停了一下,看孔邑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接着道,“《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今人多习《周易》。《周易》中有象、数、理、占四个方面:象者,像也,伏羲创八卦,即为乾、坤、兑、艮(gèn)、离、坎、震、巽(xùn),此八卦各有其象,如乾为天、坤为地;数,有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又有天地人三才和初九、九二至九五、上九、初六、六二至六五、上六等爻(yáo)位,数与象密不可分,正所谓‘数以征象’,‘象以定数’也;理,是指义理,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而作《十翼》以释道(哲理)也,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占,即为占卜,先依《系辞传》所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起卦,得到卦象后再解卦以得吉凶。”韩晔讲到这里又停了一下,然后转首对韩卓道,“故晔以为说‘《易》乃是卜书’却是有些以偏概全了。”
“说的不错。”韩卓点了点头,转首对孔邑道,“《易》之所以为五经之首,一是其成书早于其他四经,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做《十翼》;二是其内容博大精深,‘能弥纶天地之道’,实不能只将其看作卜书。贤侄,切不可以管窥天、以蠡(lí,用葫芦做的瓢)测海啊。”
韩卓这里说的很重,是因孔伷来外黄时曾言:“邑儿性子顽劣,想法独立特行,有时又自负才气,望兄严加管教,勿放任之。”一般的学生根本不会想到去质疑为什么要读《易》,毕竟是儒家五经之首,可孔邑拜师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何要读《易》。“果然性子有些顽劣,想法独立特行……”韩卓心想。
“邑愚钝鲁莽,不知《易》如此博大精深,谢姊夫、韩伯父的谆谆教诲,邑受教了。”孔邑不知韩卓所想,但是听完韩晔、韩卓的话,也意识到自己对《易》认识之不足,忙离席拜倒在地,恭敬地道。
“阿邑,快起来。我们再来说这个占卜的问题。”
“是,韩伯父。”
等孔邑重新跪坐下来,韩卓道:“《易》虽然不只是卜书,但的确可用来占卜,那‘为何要学习占卜’或者‘为何占卜’呢?我们就来看阿邑提到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商朝的时候,武王将要讨伐纣王,命人卜而得大凶,大家都很害怕,唯有姜太公推掉蓍(shī)草,踏碎龟甲,说‘死者枯草怎么知道是大凶呢’,然后立劝武王出兵,后来武王大破纣王于牧野。”
孔邑听到这里道:“韩伯父,这是不是说占卜之结果不可信呢?”
韩卓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讲道:“春秋的时候,王子带引狄人叛乱,逐周襄王至郑地。周襄王亲自写了诏书,派人向郑、卫、陈、宋、鲁、齐、秦、晋等诸侯求救。晋文公接到诏书后不能决定,先询问重臣赵衰、狐偃,二人均以为当出兵尊王,晋文公还是犹豫,就命太卜郭偃占卜,郭偃先以龟甲占得大吉,又以《周易》占亦得大吉,于是晋文公打定主意,出兵讨伐王子带。后来晋军大胜,王子带也被晋将魏犨(chōu)杀死。周襄王为了报答晋文公,割温、原、阳樊、攒茅四邑予晋。”
孔邑这下糊涂了,疑惑地问道:“韩伯父,莫非因为武王伐纣之前未用《周易》占卜,故此结果有误?”
“非也,呵呵。说出来也很简单,就是占卜可能准,也可能不准。”韩卓笑了两声,然后捋着胡子继续道,“贤侄肯定奇怪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占卜。其实古人占卜有三个原则:一为只占国之大事;二为议而不能决则卜;三为占卜之结果未必要听【3】。故孔子曾言:‘不占而已矣。’荀子也曾说:‘善易者不占。’贤侄,你要记住,占卜只是顺从天意罢了,而习《易》则是为了不卜。”
孔邑听到这里心中似有所悟,但同时又觉得添了些疑惑,不过现在不是深究的时候,而韩卓启发式的讲解让孔邑好感倍生,于是他再次离席拜道:“多谢韩师解惑,邑受益匪浅,以后必当努力读《易》,但求有所寸进。”
韩卓见孔邑一点就透,心想:“孺子可教也。”之后三人又谈论起了五经之其他四经,孔邑果然是熟读《春秋》,对《诗》、《书》和《礼》也有一定了解,此外韩卓很早就晓得孔邑筹算无双,也就没有考校算经。虽然孔邑得以拜见韩卓,但毕竟刚开始学《易》,不可能由韩卓亲自教授,于是定下来让孔邑先跟着韩晔从基础学起。
过了一会,孔邑见韩卓略显疲态,便提出告辞。因为说好傍晚为孔邑举行接风晚宴,韩卓父子也就没有挽留。孔邑又向阿姊告别后,便乘车返回租住的宅院。
时近正午,孔邑在家里刚休息了一会,就换上了袴褶(骑服),戴好佩剑,牵着马准备出门。还没到院门口,迎面碰上一个身材健壮、黑面虬髯的汉子,正是孔邑的骑射老师来异。
“阿邑,你要去哪儿?等我一下,我带几个人跟你一起去。”来襄邑之前孔伷夫妇对来异特别交代,让他一定要护得儿子周全。在陈留的时候孔邑就在家闲不住,喜欢骑马出游,又喜欢打猎,现在没人管了,想想更令人担心,还好来异行伍出身,武艺高强。
“来师,我就是在城里四处逛逛,你们不用同来。”这是孔邑头一次独自在外,无人约束,心里兴奋不已,好容易完成了拜师的任务,他就想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另外,他还存了找个鞠室的想法,虽然还没找到志同道合的“鞠友”,不过相信找到鞠室自然就会遇到鞠友了。
“可是家主交代……”来异还想坚持一下,话还没说完,就被孔邑打断了。
“来师,求你放过我吧,我只是在城里逛逛,不会有什么危险,你看我连弓箭都没带。”孔邑边说边做出一副头疼的样子。
“呃……那好吧。”来异虽然名义上是孔邑的骑射老师,但实际上是孔家门客,孔邑又是未来的家主,他自不能相强,只好同意。
孔邑满心欢喜,出院门之前又抛下一句:“对了,像食不必等我,傍晚我们一起去韩家赴宴。”
看孔邑牵马离开,来异苦笑着摇了摇头,想了想,还是选了个身手灵活的健仆命他远远跟着,如果见孔邑出城了马上回来禀报。
孔邑所住之里位于外黄城东,属于闾里(居民区)。汉承秦制,城中一般不能随意规划,而是以职能分为:闾里(居民区)、市井(商业区)和官寺(行政区)。官寺即官署,这里的寺指官舍而不是寺庙。又有学官(文化区),即学校,如都城之太学和郡国之学官等。
孔邑出里门,先往北往西来到了位于西北角的外黄县县寺。外黄是个大县,县寺占地极大,外面围有高墙,里面宅院相连,门口立着两个桓表(华表),旁边有个建鼓。建鼓有说源自尧所立“敢谏之鼓”,也有说源自汉高祖时民女苏小娥击鼓告御状之事,总之是为百姓提供一个直诉的途径。
县寺门口有两个持戟武士,偶尔有人出入其中,看打扮有百姓、亭长,也有斗食县吏和佩戴青绀(gàn,微带红的黑色)绶的百石吏。孔邑边看边想自己何时能够成为一县之长、百里之宰,转念又想起自己见过的陈留郡太守府,一郡之守何其威风。一边想着一边往南来到外黄的县市。人还没进去,一阵阵吆喝叫卖的声音就传入耳中。外黄的县市比郡治陈留的小些,但是种类也很齐全,有当地的农产品,有铁器、漆器,有胭脂水粉,也有精致的首饰、玉器等。虽然现在时近正午,市集之中还是人很多,有人在摊前挑选自己喜欢的货物,有人在与摊主讨价还价,十分热闹。
孔邑喜读杂书,以前在家被父亲约束,现在终于自由了,于是他先逛起了书肆。翻了几卷书简之后有一册名曰《论衡》的书引起了他的兴趣,其中《问孔》提到“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推崇)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就是提倡不应该盲目崇拜古圣贤说的话,而要敢于问难,这个观点很对孔邑的胃口。又有《说日》中讲“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这里是解释雨的形成过程,驳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让孔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又选了几册别的书简,给过钱之后,孔邑正发愁怎么把书简搬回家,掌柜主动提出可以派人送到住所,却是替孔邑省了一趟麻烦。
从书肆里出来,孔邑又来到一家铁匠铺。自从学会骑射,孔邑几次想要一把环首刀,可是父亲总不同意,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汉骑兵的兵器分远程和近战两种,远程有弓弩,近战则是矛戟和环首刀。环首刀不同于双刃长剑,是单面开刃,厚脊直身,长可至五尺(110厘米)【4】,因刀柄尾端有一圆环而得名。由于它刀背厚实、利于劈砍、不易折断,再加上当时先进的炒钢、百炼钢和淬火等生产技术,使得环首刀在前汉讨伐匈奴的战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铁匠铺里人不多,孔邑很快选好轻重长短,下了订金。就在他离开铺子,回到街上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高声喊道:“阿稚!阿稚!”
【1】里:东汉一里为三百步,一步六尺,一尺等于23.75cm,算下来一里=427.5米。
【2】汉代行路速度:骑马日行约80-300里(虎豹骑曾“一昼夜行三百里”);乘车日行约50-70里(《九章算术》:“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徒步日行约40-50里(约为现在的17-21公里)。当然实际速度会因为是否一人多马、是否为驿传、路况之好坏、货物之轻重、行人体力之强弱有所波动。
【3】详见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
【4】環首刀全長大約從70到110cm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