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30分,当第二批专列2500多吨救灾物资还没有卸载完时,接车站报告,第三批专列救灾物资将在1小时后到达天水车站。刚刚卸完、运走12节车皮救灾物资,第三批专列的34个车皮就推进到了卸货站点。
两个卸货站平行展开作业,组织包括市直机关干部、驻市部队留守人员、志愿者在内的800多人的装卸队伍,和从平凉、定西、宁夏等地紧急调运的580多台运输车辆,经过57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于19日凌晨4点,将3万多顶帐篷和被褥、食品等救灾物资全部运往陇南灾区。
此时,天水已经成为一个爱心“集散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物资聚集在这里,又通过这里运送到灾区。每一位工作人员丝毫不敢懈怠,物资清点人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认真进行登记统计,解放军战士和民工肩扛手抬,挥汗战斗。饿了,蹲在现场吃完送来的盒饭接着再干;渴了,喝瓶矿泉水继续战斗。由于过度劳累,许多战士和现场工作人员在吃饭的时候,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但一听到号令就抖擞精神,马上投入战斗。
5月25日,哈萨克斯坦紧急救援司司长带着本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救灾物资运到了天水。物资到站后,他们一边认真查看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一边通过翻译介绍物资的用途和用法。当发现有一顶帐篷因多次转车造成一根篷杆遗失时,司长立即指示随同人员,要求在运送下批救灾物资时一定要补上一根篷杆,并说:“不能让中国灾区人民使用一件不配套的救灾物资。”
在这个爱心传递接力中,大学生志愿者与战士并肩战斗,残疾老人和孩子送水送饭,汽车驾驶员免费运送救灾物资,企业负责人踊跃捐资捐物,个体户送米送面,令人感动的事层出不穷,人们都在用不同方式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天水救灾物资转运站成了连接全国各地与甘肃省灾区的纽带!
从5月13日深夜到6月20日,经过30多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安定文先后将吉林、北京、浙江等13个省市和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越南等8个国家运抵天水的37800多吨、涉及26大类的5800多万件救灾物资通过汽车运送和空运全部运往陇南等地震灾区,有力地支援了陇南的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救灾物资中转基地和“大后方”的作用。
为了看不见的通途
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甘肃移动文县公司经理贺东生刚躺到床上,就听见隆隆的轰鸣声,随即床剧烈地摇晃起来,床头柜上的台灯“啪”的一声摔在地上,办公室里的文件柜、办公桌椅被摇得咯吱作响。
地震了!贺东生赶紧冲出办公楼,站在院子里大喊,让大家赶快撤出来。
这时候,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贺东生一边组织清点人数,一边拿起手机联系基层营业网点。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电话已无法打通。他立刻意识到:移动通信设施由于地震很可能遭到严重破坏。
就在这一刻,有多少人心急如焚,迫切需要通过手机来了解灾情、询问亲人的安危。而这每一分每一秒的信息,都需要移动通讯来传递。一想到这儿,贺东生明白了此时自己该做什么。他赶紧召集所有员工,紧急安排灾情排查和网络抢险工作。
文县山大沟深,地质情况复杂,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本来就多,一有地震,发生灾害的几率会更大,对通讯设施的破坏也会更严重。而且,文县离震中汶川很近,碧口镇距青川县只有18公里。随着排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贺东生的心里越来越紧张,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灾情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得多:光缆多处受损,辖区所有基站、营业网点已经全部中断,全县成了一个无法与外界联系的“信息孤岛”。
尖山、尚德和横丹3个中心基站处于文县整个移动通讯环路的最关键点。抢通这3个关键站,就能迅速打通国道、省道、重点乡镇的近50个基站,为全县抗震救灾赢得宝贵时间。然而,这3个站都在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就是平时,要上一趟这样的山也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
尖山基站建在离县城80多公里的一座大山上。12日晚上11点多,在抢通县城基站后,贺东生带着抢修人员背着沉重的抢险工具和材料,连夜出发赶往尖山。震后的公路上,时不时有石头落下。他们一边前行,一边随时下车清理土石,走走停停,平时只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竟走了4个小时,直到凌晨4点半才到达尖山脚下。由于连续降雨,泥石流和余震频发,通往尖山基站的路被滑下来的山石埋得不见了踪影。要上山,真是比登天还难。但此时此刻,就是刀山也要上!
几名技术骨干和贺东生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往山上爬,稍不留神,就滑了下来。膝盖磕破了,手磨破了,但灾情容不得他们有一刻停留。好不容易爬到了基站,赶紧接通光缆,进行油机发电,抓紧抢修设备。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抢修,尖山基站终于抢通了。
抢修尚德和横丹基站难度更大。通往这两个基站的山更高,路更险。从5月13日中午1点到15日凌晨两点,抢修人员奔波在又湿又滑、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不知道跌了多少跤,摔了多少跟头。手划破了,衣服撕破了,大家都没有感觉。36个小时,大家没有合过眼,没有吃上饭。等基站抢通后,天已经黑了。大山被黑夜笼罩着,根本看不到下山的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摸黑下山,飞石不断从身边滚过。直到早晨6点多,他们才连滚带爬地下了山。
在文县,参加抗震救灾保通讯的抢险人员有500多人,受损基站和线路断点的抢修任务异常繁重艰巨,抢修人员每天的工作都在十五六个小时以上,许多人都是直接从办公室和其他施工现场赶来的,根本来不及带任何生活用品。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抢修人员仍然坚持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的退缩。
贺东生从5月6日做完碎石手术,只休息了两天。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天,伤口已经疼痛难忍,让他冷汗直流。家里人最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多次要他休息一下再干。5月14日,正是抢修横丹基站的关键时刻,妻子打来电话说,3岁的女儿得了麻疹。贺东生以为是妻子想骗他回家休息,就不耐烦地挂了电话。这里抢修工作千头万绪,紧张得让人恨不能变出三头六臂,哪能说走就走?直到第三天,一位从山下上来的同事告诉贺东生,他的女儿确实得了麻疹,高烧不退,妻子又着急又害怕,无奈之下才给他打了电话。
为了灾区的光明
大地震造成陇南电力设施严重受损,69座变电站、420条线路、1.6万台变压器停运,200多万灾区群众断电。蜡烛成了当地老百姓争相购买的生活必需品,微弱的烛光给他们更大的希望,渴望光明的焦虑始终写在他们的脸上。
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3点30分,省电力公司接到紧急通知,要求立即组成突击队,以最快速度进入文县,迅速开展电网抢修。
下午5点,由43名党员和青年组成的第一支电力抢险队集结完毕。如同面对突然爆发的战争,队员们来不及整理行装,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匆匆奔赴受灾最重的文县。
13日晚,电力抢修队员赶到了文县。而此时,甘肃省电力公司紧急调动的14个基层单位的30支抢修队伍,以及大批的抢修物资,正在从兰州、天水、平凉、定西等地陆续向灾区挺进。
看着倒塌的房屋,扭曲的铁塔和灾区百姓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顾不上歇一口气,在县电力局的配合下,他们连夜展开了文县变电站的抢修会战。
到14日下午5点,文县变电站的抢修顺利完成,文县主城区恢复供电!
但对抢修队员来说,战斗才刚刚打响,因为全县21个乡镇还在黑暗之中。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队员经过短暂休整,15日早晨6点,他们开始向这次抢修中最硬的一块骨头——10千伏安沙线进军。
35公里长的线路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抢险施工点大多数都在陡峭泥泞的山上,从驻扎地到施工点都得徒步跋涉,两面是高耸的石山,山体多处滑坡,峡谷中随处可见震落的石块,一旦发生余震,根本就没有地方躲。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机械化设备都派不上用场,施工材料全凭肩扛手提往上运。
抢修队员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把塔材、工具捆在身上,一边开路,一边前进,平均每人负重都在50公斤以上,每挪动一步都非常困难。走不了一会儿,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水一次又一次浸透了衣服。
最大的难题是怎样把电杆运上陡峭的山梁。没有运杆工具,他们就用绞磨机一寸寸往上绞,用石头垫,用木棒撬,想尽了一切办法,将电杆、工具和导线拉上了山。就这样,在峭壁陡坡上打地铆、紧拉线、换横担,装瓷瓶。手脚磨破了,他们就用纸随便敷一敷,滑倒了,爬起来再接着干。
这条线路的另外一部分杆塔位于白龙江畔的山上,由于震后山体滑坡,需要改道架线。指挥部研究决定,跨越白龙江开辟通道,新架设11根电杆。面对着水深8米、湍急汹涌的白龙江,把水泥电杆运送过去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通过仔细查看地形,队员们在江面上拉了一根绳索,把钢丝绳牵引到河对岸固定、拉紧,然后将电杆绑好,沿着钢索凌空滑过了江面。
这条线路上的一台变压器,因山体滑坡严重倾斜,处在悬崖边上,拉线一动,承载着变压器的基座就跟着晃动。两名队员小心翼翼地登上基座,面对着悬崖峭壁,屏住呼吸,一个个螺丝、一根根接线,他们认真仔细地检查修理着,经过三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这台变压器修复了。
突击队员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刚开始的几天,后勤供给还不能到位,困了,大家就蜷在车上休息,饿了,就用方便面和矿泉水充饥。没有人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人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饭,但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35公里长的线路抢修完毕后,许多人的手和脚都磨起了血泡,肩上勒出了血印。可为了更多的灾区能够尽快通电,大家不顾疲劳,立即赶往下一个抢修现场。
甘肃省电力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肖创英,从5月13日赶赴灾区后,连续10天现场指挥,每天奔走在各个抢险工地,和大家一起住帐篷、啃干粮,始终战斗在抢险一线。他对大家说:“我们点亮的,不仅仅是灾区的灯光,也是老百姓的希望。”
突击队员关宇原定于6月初举行婚礼,全家人正在紧张地为他筹备着。接到抢修命令,他毅然作出了推迟婚期的决定。他对未婚妻说:“我们的婚礼可以推迟,但抗震救灾的工作一刻也不能耽搁!”
邓建农,一个憨厚朴实的汉子。去年,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某高校任教,一家人还没有高兴多久,儿子就在一次体检中查出患有癌症。不久前,这个阳光、快乐的青年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他的妻子无法承受这打击病倒了。处在丧子之痛中的他,丢下了卧病在床的妻子,赶赴抢险一线。在抢修现场,看着倒塌的民房和无助的百姓,他一直沉默不语,有什么重活、苦活,都抢着去干。别人休息了,他还再那儿忙碌着。别人劝他注意身体,注意休息,他却说:“看到那些失去亲人的乡亲们,我就会想起我的儿子。只要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我的心里就会好受一些。”
经过连续苦战,5月18日晚8点,文县全境恢复供电,一扇扇窗户亮了起来,一条条街道也亮了起来,同时,也给一颗颗受伤的心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到5月21日,陇南市1242个行政村全部恢复了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