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毫米的力量
15毫米,一个微小的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长度,可是,当它是衡量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每年不断俯冲挤压、致使青藏高原抬升隆起的部分向东移动的速度时,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15毫米的地壳移动,注定了日积月累之后无法避免的集中爆发。挤压的力量,使中国境内最危险的断裂带之一的龙门山断裂带,在地层深处发出人类无法听到的呻吟。我们无法看到的岩石、地块,在地层深处崩塌、碰撞,而坚硬的四川盆地顽强地阻止着挤压的力量。这很像一道坚硬的堤坝,苦苦阻拦来势汹汹的洪水,最终像一把拉满的弓,在铮铮的喧响中,骤然断裂——
这一刻,定格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能量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5倍于台湾“9·21”大地震、2倍于唐山大地震的超强地震瞬间在川、甘、陕三省交界处发生!
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宇宙中旋转的地球轻轻颤抖了一下。
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的警报骤然拉响:“中国西部发生强烈地震!”
太平洋的海水抖了起来,感觉强烈的日本睁大怀疑的眼睛:地震,是本土还是邻国?很快,日本气象厅观测到从地球内部扩散开来的地震波之后,确定地震发生在中国西部,他们还观测到了振动周期长达2分钟的地震波。中国汶川大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表面跑了两圈。
越南首都河内的居民感觉强烈,当地时间12日下午,河内一些高层建筑出现持续震动,挂在墙上的一些物品掉落,一些人逃离建筑物。
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矿产资源司介绍,泰国首都曼谷市中心的沙吞、是隆、素坤逸和拉玛三等商业繁华区路段高楼内的住户当天都有震感,有些大楼的物管部门将住户暂时疏散。
巴基斯坦官方说,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12日感觉到了地震波……
中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的红灯接连闪烁,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震观测点迅速上传各种观测数据:“西部发生强烈地震!北京有明显的感觉!”
14时45分28秒,新华网第一条快讯在网上传播:“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而网络,似乎在地震发生后的瞬间,就把全国各地在地震波上颠簸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在各城市之间传播:
“地震,北京有明显感觉!”
“惨了,西安地震了!我家在24层,大楼左右晃动的幅度有2米!电视机、沙发都移位了!”
“内蒙古一卷扬机倒塌,目前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员伤亡。”
“重庆一块广告牌掉了下去,不知砸到人没有。”
“兰州震感强烈,大街上到处都是跑下楼来的市民!”
很快,新华社成都分社的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在网上传播:分社社长和办公人员正在地震波中整理被震倒的办公用品……
14时52分02秒,国家地震台网通过新华社向世界公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但仅仅过了几分钟,新华网又做了更正:“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波及有感范围包括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北京、上海、贵州、西藏等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5月18日,中国地震局将汶川地震震级再次修正,确定为8级,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达到了11度。而在地震烈度表里面总共分了12度,汶川地震的最大烈度几乎已经接近极限,烈度12度的地震还没有人见过,在地震烈度表里只用了“山河改观”这句话来描述。
这是一次“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难,震撼了世界。
写在心上的惊恐
中国西部城市兰州。
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和以往的每一个中午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一天又是不同以往的一天,今年5月12日,恰好是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故称此日为佛诞日。佛家有言,四月初八,天不降甘露,必降大灾。一个无法回避的巧合,在这一天不期而至。
历史上的这一天,有着太多的传奇:
1902年5月12日,霍梅尼出生;
1915年5月12日,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被德军鱼雷击沉;
1939年5月12日,“诺门坎事件”发生;
1940年5月12日,日军执行“101号作战协定”,开始空袭重庆;
1943年5月12日,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
1951年5月12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2008年5月12日,一个注定要被镌刻在历史上的日子。
下午2时许,兰州一只船小学两千多名师生鱼贯进入教室,开始他们的下午课。校长马媛巡视一圈之后走进了办公室。但一口热茶还未入口,她就感觉头晕得厉害,她想自己可能是没睡好。就在她疑惑的时候,桌面上的电脑液晶显示屏前后摇晃了起来,她的两只脚有一种触电的感觉,椅子也晃了起来。马媛脑子里清楚地蹦出两个字:地震!
尖利的哨音打破了校园的平静。马媛冲出办公室,看到对面的楼房在晃动。
平时学校预备的各种应急预案,在这时充分发挥了作用,看到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地从教学楼跑出来,马媛摸摸自己的胸口,长长舒了一口气。震动还在持续,但两千多名师生安全地疏散到了操场,孩子们的尖叫,在艳阳高照的蓝天下轻轻滑过……
校园外,兰州市民已经涌上街头。有些主要的街道,交通已被堵塞,惊慌和恐惧一览无遗地写在人们的脸上,更多的人,正在拼命拨打电话,眨眼的工夫,各大通讯公司的通话量达到了饱和以致堵塞。
地震,打破了兰州以往的宁静。
无法计算准确的时间,似乎在一瞬间,强烈的地震波,撼动了甘肃省10个市州70多个县。
五彩“祥云”预示的灾难
天水,伏羲广场。地震前30分钟。
刺眼的阳光使游人不敢仰视悬在头上的那个炙热的火球。但天空中正在出现一幅奇妙的景观:三朵五彩云团,静静浮在湛蓝的天幕上。彩云不时变换着形状,越来越多的游人根据自己的想象惊呼:“像个菩萨!”
“不,像菩萨的莲花宝座!”
“就是,今天是四月初八,我们运气好得很……”
而此时,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汪保全正在伏羲庙内的办公室里上网。尽管他在后来听夫人说了五彩“祥云”的事情,但仍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他知道那不是吉祥的五彩祥云,而是预示灾难的地震云。
五彩“祥云”散去后,地震的咆哮声隐隐传了过来,汪保全并没有当回事。后来觉得声音异常,又发现电脑晃起来了,落地电风扇也扭动着身体,夸张的摇摆让他情不自禁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地的颤抖传遍他的全身。他所有的意识汇成了一个概念:地震了。
汪保全冲到门外,伏羲广场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周围群众的叫喊声不绝于耳,北山上冒起冲天的烟尘。疏散完参观的游客,他和其他的工作人员急忙为庙宇上锁。等地震结束后,他们又打开门锁,奉命清查受损文物。
汪保全和两名在家的副馆长立即展开工作。
损毁是预料之中的,他们只希望损毁低到他们能承受的程度。无疑,馆里的古建筑受损最明显,戏楼、东西过街牌坊的鸱吻与正脊出现裂缝,屋檐部向外倾斜,东牌坊正脊断裂。大门正脊东鸱吻开裂、脱离后倾斜,仪门两山墙内外侧与柱子间出现裂缝,最大宽度3厘米。先天殿殿内山墙东南角受木构件挤压破裂,壁画边框受损,后檐下层檐与金柱裂开,暖阁后墙向前倾斜,顶部花砖松动掉落,平天花枋条松动。太极殿东开间墙体与柱子出现裂缝,墙体外倾,后墙和西山墙多处开裂,东北角地基下沉致使东山墙出现裂缝。见易亭部分柱脚移动,屋面瓦件松动,垂脊断裂。来鹤轩前后檐墀头部位出现三处裂缝,忠义祠前厅西山墙陡板砖出现裂缝和错位,乐善院后厅瓦件松动。
在馆藏文物中,除一件春秋青铜盘掉地后一立耳从原修复处断裂,一件宋耀州窑青瓷釉碗从展台摔落碎为三块,一件宋耀州窑刻花瓶腹部破裂外,国家一级文物北朝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也未能幸免。
伏羲庙的镇馆之宝当属石棺床。
1982年6月,天水修建南山自来水水库,在石马坪水库工地发现了一处石棺床墓。其中出土的石棺床是一件罕见的国宝级文物:石床坐南向北,床长2.22米,宽1.12米,由条条板石和11块画像石屏风组成。床分床座、床板、屏风三个部分,床座正面分上下两层,均由画像石组成,上层刻系列鼓乐队和伎乐队,下层刻伎乐神兽,床沿刻缠枝忍冬等,并施以金彩,十分华贵。石床两端,各有一狮形镇兽墩座,两兽挺胸抬头怒目直视。石床两端还放置镇墓俑三个,左二右一,作法古朴,线条粗犷。整个画面是一幅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生,从中也看出了丝绸之路重镇古秦州在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秦地的自然风光。石棺上所描绘的社会景象,是迄今为止的历史文献上前所未见的,也是历史文献无法代替的珍贵史料。
地震后,围在石棺床板三面的屏风,代替已朽坏的连接木卯起固定作用的胶贴三角铁框架严重变形,床板和屏风因地震时受到挤压业已错位,有些原修复联结处又出现了裂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石窟也没能幸免,个别石窟佛像裂缝、移位。
玉泉观、秦安大地湾遗址、甘谷大像山石窟等也遭到地震破坏。
杨晓东今年36岁,是甘肃省美协会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杨晓东在麦积山描摹壁画已有多年的历史,仅在散花楼一呆就是三年,在127窟(号称麦积山的“壁画宫”,内有壁画100多平方米,每一幅都在10平方米以上)呆了八年,自称“面壁十年”。地震发生时,杨晓东正在山上的房间里画画,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响声,好像火车经过一样,而且在加速,越来越快,大地在颤抖。过了一会儿他感到房子在左右晃动,桌上的水杯、笔筒、墨汁都被震到地上了。杨晓东知道是地震了,他感觉到的震动持续了三四分钟。回家后,家里的许多物件乱铺在地上,“就像进了小偷一样”。
麦积山石窟受损主要集中于石窟中的泥质雕塑,有的佛像左臂肘部出现裂缝,另有佛像手腕部出现移位。麦积山数百个石龛中,荟萃着上迄后秦下至清代的十多个朝代的各种塑像。石窟凌空凿于20米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内部的各式人物塑像达7200余尊。由于山体为天然石材,不宜雕刻,所以石窟内的雕塑多为泥塑。杨晓东说,麦积山经历过多次大地震,公元734年的大地震就把散花楼震塌过,可谓“久经考验”,这次山上的洞窟和栈道并没有太大的损毁,从侧面印证了麦积山是能抗击较大规模地震的。
礼县乃秦人崛起之地,始皇故里,在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大型秦公墓,之后在赵坪村又发现了多座秦贵族墓群,揭开了“西垂陵”之谜。礼县拥有陇南市独一无二的博物馆,馆藏的3000件文物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无论是从礼县,还是全市、全省、全国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地震,让礼县博物馆遭受了莫大的损失:13件文物被毁,其中有3件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价值不可估量,明代的蓝底花彩瓶被震得支离破碎,宋代的青绿色瓷盘被完全破坏,两百万年前的犀牛化石从中间裂开,一些陶器成了一片一片的碎渣……在这13件被毁坏的文物中,有两件已经完全无法修复了!剩余的11件虽然可以修复,但修复的难度超乎想象。我们再也看不到完整的文物了……
强烈的地震,使甘肃省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甘南、定西、武威、白银等8个市州共45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受损的情况大致相同:建筑物多数出现构件脱落、榫卯拔裂、梁柱移位、墙体裂缝甚至倒塌等现象。受损文物达到607件(含民营博物馆藏品),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51件,一般文物及尚未明确级别的546件,288件文物在地震中被毁而无法修复。
大地轻轻一晃,已经造成天水市9人死亡,1612人受伤,其中10人重伤,25万间房屋倒塌或成为危房,受灾人口达190余万,天水市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2.24亿元。
黄土塬的颤抖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也未能逃过此劫,连绵的黄土层,同样未能化解来自地层深处的震波。面积2260平方千米的黄土塬,在震波中起伏。生活在塬上的35万多人,在大地的晃动中睁大恐惧的眼睛。
灾难,像一把榔头,重重砸在黄土层上。庆阳市合水县段家集乡宜州村村民魏某的两孔窑洞坍塌,3岁的女儿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废墟中;合水县小嘴乡中心小学1名教师被倒塌的围墙砸伤;正宁县湫头乡村民赵某因房屋倒塌死亡;镇原县上肖乡村民脱某家房屋倒塌,不满周岁的孙子死亡;镇原县太平镇村民郭某因窑洞坍塌死亡;华池县王嘴子村村民周某因窑洞坍塌死亡,儿媳被压伤……
在此次地震中,被誉为“窑洞之乡”的董志塬,因为窑洞坍塌、山体滑坡造成镇原、合水、华池、正宁等县6名群众死亡,同时还有20人受伤,其中西峰区4所小学16名学生在撤离中受伤。另据统计,庆阳因地震倒塌房屋2865间(孔)、牲畜棚圈9处、围墙2256米,死亡大家畜18头、羊385只,有16575间(孔)窑洞和房屋出现裂缝或成为危房,4处山体出现滑坡,16座水塔出现明显裂缝……
黄土塬,在冲天而起的浮尘中战栗。
地震波同样波及甘肃平凉市。平凉城区房屋震动明显,房间内茶几、桌椅等物件全部晃动,五楼以上尤其明显,有市民称杯子里的水因晃动溢出。地震发生后,城市居民、商场消费者、工地施工人员等纷纷离开建筑物,跑到街上和空旷地带。一部分地区通讯暂时中断,晃动现象持续几分钟后恢复平静。平凉农村地区震感较城市更为强烈,已发现有水塔倒塌、山体滑坡,平凉市崆峒区大秦回族乡大秦村小学围墙坍塌,压住了几名学生……
呻吟的草原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山大沟深,地质结构松散,是亚洲有名的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县城东侧、白龙江北侧的大川乡泄流坡滑坡体,排名世界第三,是典型的多发性、断裂带、堆积性滑坡。
“5·12”地震,舟曲县经历了“山崩地裂”的恐怖情景:本来就不稳定的地质结构,因距汶川震中只有200多公里,在强烈震波的冲击下,县城周围的群山灰尘冲天,而且巨石滚落。目睹这一情景的老乡感叹:“山眼看着就垮了。”
5月12日中午,年仅37岁的舟曲县江盘乡姚家楞村原妇代会主任、计划生育自管小组组长刘有梅干完地里的农活后向家里走去。
炎热让这个农家妇女流了很多的汗水。她抬头看天,天蓝得好像要融化了,空气在流动,更多的热量在空中飘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