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蛇打七寸,攻人要攻心。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已经把这个计策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当然知道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却假装不知,故意背诵曹植的《铜雀台》激怒周瑜。周瑜向来对小乔宠爱有加,怎能容许别人有非分之想,尤其此人还是自己的死敌曹操!诸葛亮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其实就是一场攻心战。谁掌握了对方的心理,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正如鬼谷子所说:“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可用攻心术来搞定。所以,较量其实就是一场心理的较量,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场上,谁懂得使用攻心术,谁就能笑到最后。
三、谋虑计定,忤合之术——看穿世事再做事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是掌握了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了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与人相处,要学会察言观色;处世行事,要学会看清形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无往不利。自古以来,大凡有志之士,都一心想博取功名,成就一番事业,从而光宗耀祖,千古留名。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人虽然满腹才情、才华横溢,却仅仅因为自己没看清世事,或功败垂成、或不受重用、或遭贬谪、或人与交恶,更严重者,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鬼谷子说:“先谋虑计定,后行忤合之术。”他的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时,都要先看清形势,然后再采取行动。如果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看不清形势,而贸然发表言论或不满,自然就会与对方交恶。但,如果你看清了形势,然后采取了明智的策略加以解决的话,自然就会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正像有句话说:“两斗皆仇,两和皆友。”如果双方为小事计较起来也就心存隔阂,不欢而散了。同样,在一些是非原则问题上,如果双方谦让就能达到双赢,皆大欢喜。
牛弘是隋朝时期的一个大臣,他学识渊博,性格宽厚,很有度量,因此深得隋炀帝器重,甚至还允许他与皇后同餐。受到皇帝如此礼遇,如果换成别人,恐怕早已飘飘然了。但他却依然车服卑俭,为人宽厚谦让。他不但仕途关系处理得好,而且也把家庭关系搞得十分和睦。
他的弟弟叫牛弼是个酒鬼,经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大醉,竟然把牛弘驾车的牛给射死了。牛弘回到家后,他的妻子便迎上前去,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
牛弘听后,什么也没问,只说:“那就把牛肉做成肉脯好了。”妻子做完后,又提杀牛之事,牛弘就说:“剩下的做汤。”过了一会儿,妻子又唠叨起来,牛弘此时正在看书,却连头都没抬,说道:“我已经知道了。”没有一丝气愤,一脸温和,之后又继续看书。
妻子见丈夫如此大度,深感惭愧,之后绝口不提杀牛之事。而他的弟弟也因为哥哥的豁达大度而自感愧疚,行为也从此收敛了很多。兄弟俩的关系不但没有变坏,反而还变得更好了。
牛弘是一个聪明之人,他深知如果对弟弟大加责备的话,弟弟不但不会知错,还会对自己有看法,那么两家的关系必然好不了。所以,他便采取了隐忍的态度来处理此事,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和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混迹官场,也应看清形势再行动。其中之典范,当属曾国藩了。
为官之道,细节固然重要,但却远远不及大的形势更能影响人的发展。所以,想要成大事,就一定要留心大局,从大处着眼,进而借势而起。否则,就算有千条妙计,也难有作为。曾国藩深谙此道。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已是一介草民的曾国藩正在湖南老家为母守孝。清政府一时无人可用,便想到了曾国藩,于是下诏让其自筹兵马粮草,镇压太平军。
在建立湘军的初期,曾国藩既没实权,也没军饷,兵力发展十分缓慢。曾国藩为此心急如焚。为了能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他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却始终不能如愿。
后来,他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战功赫赫,却依旧得不到朝廷重用。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甚至还曾向清政府要督抚的位置,但吃了闭门羹。
一直到1860年,情况才出现了转机。这一年,太平军斗志激昂,越战越勇,清军却屡战屡败,狼狈不堪。曾国藩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率领的湘军成了朝廷攻打太平军的主力,如此一来,朝廷就一定会给湘军一个妥善的安置。
果不出所料,没过几天,清廷便下旨,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从此可以名副其实地大干一场了。
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但他却不敢有一丝大意。他在领兵作战的过程中,时刻留意着朝廷的动向,对于朝中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朝廷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官位和利益。
在那个时代,消息本来就很封闭,再加上交通不发达,所以慈禧太后已经发动政变一个多月了,曾国藩还全然不知。直到他攻占了安庆一个星期之后,才得知咸丰帝已经驾崩。
老谋深算的慈禧,为了试探曾国藩的立场,给他重新任命了职位。曾国藩自然知道老佛爷的心思。
在得知八位顾命大臣被杀的消息后,他认真地分析了朝廷当时的形势,找到了行动的重点和方向。于是,他立马回复慈禧,让她对湘军放心。
曾国藩此举使得慈禧解除了对他的疑心,从而更加信任他了,而他的湘军便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又被封为内阁大学士,总督五省兵马,从此官运亨通。
想要做大事,就必须要看清形势,只有在大形势上把握了主动权,才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时候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在别人不能谋取到利益的地方赚取利益。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无头的苍蝇总是乱飞一气,结果却怎么也飞不出那个囚禁它的玻璃杯;大象闯进蜡像馆,只顾乱撞一通,最后馆里的一切搞得一团糟。看不清形势,就贸然行动,绝非明智之举,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世上所有聪明之人,如曾国藩之流,都深通“先谋虑计定,后行忤合之术”的道理。混迹于社会之中,难免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看不清形势而任意为之,无异于是在断绝自己的后路。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当魔鬼向我们狰狞地伸出爪牙时,我们能保证自己全身而退吗?如若不能,就请向曾国藩取经吧,孔子不是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四、忠实无真,不能知人——你能看清楚自己和别人吗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就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鬼谷子说:“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愚忠而呆实的话,是不会有察人之明的。
我们知道,在古代,臣子们所跟随的君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如果他们所跟随的君主是一个明君,这当然是他们的福音,也将意味着他们能够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倘若他们所选之君是个昏庸无能的人的话,那么他们就等于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在一个昏君的手底下做事,风险值很大。因为君主昏庸,所以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人和判断事,而对忠孝之臣产生怀疑猜忌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臣子们大多没有好下场。历史上,那些因为受到君主的冷遇和迫害而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人不计其数。当然也有一些幸运的人,因为能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与其说这些人是幸运的人,不如说他们都是有真知灼见、察人之明的人。
这个世上的所有人和事都是复杂而多面的,如果自己没有真知灼见,就不能去准确地了解一个人、判断一个人,当然也就更无法了解自己的对手和敌人。因此,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要学会冷静观察、思考和判断。唯有如此,才能辨别真伪、辨别好坏,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合理地处理事物。
素有三国第一谋士之称的郭嘉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因为具有真知灼见,所以选对了主子,并且得到了重用。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对时势十分关心。他在二十岁时就预感到天下终有一天会陷入大乱,而那时,便是他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最佳时机。于是,他隐居起来,静等那一天的到来。此外,他还偷偷结识了一些当时的有才之士。
后来,北方的袁绍势力日渐强大起来,郭嘉便和一干朋友投奔了袁绍。因为郭嘉满腹才学,所以深得袁绍敬重。郭嘉本以为能够在袁绍这里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数十日一过,郭嘉便改变了主意。他看出袁绍并非是一个果敢之人,他时常优柔寡断,而且用人不善,绝不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但和他同去的人却不以为然,郭嘉无奈便毅然出走了。
恰在此时,曹操正在广招天下名士。曹操爱才是众所周知的,于是,荀彧和程昱便一起向曹操推荐郭嘉。曹操很快就召见了郭嘉,一阵寒暄之后,便向郭嘉询问有关袁绍的情况。于是,郭嘉便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随后便向曹操献计,让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出兵攻打吕布。这样不仅能扩大曹军的实力,还可以避免以后与袁绍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郭嘉的分析之后,大为感叹:“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也看出曹操乃是一个有雄才大略之人,将来必成一番事业。离开曹操营帐后,他不禁大喜过望道:“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南征北战出谋划策,不遗余力。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采纳郭嘉的计策,出兵攻打吕布。曹军一路凯歌高奏,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接着便包围了下邳。吕布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想退军。郭嘉听后,便劝说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一听,此话有理,便依计而行。结果,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曹军就攻下了下邳,擒杀了吕布。
建安四年,袁术进犯,曹操派刘备前去阻击。郭嘉听说后,大吃一惊,立马阻止道:“决不可让刘备前去,出则必反。”但这次曹操没听,结果刘备果然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懊悔不已。此时,曹操想出兵灭掉刘备,然后攻击袁术。但当时所有人都担心袁绍会从背后偷袭。曹操有些犹豫不决。此时,郭嘉又站了出来,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作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听郭嘉如此一说,曹操这才下定决心,从官渡回师攻击刘备,结果大胜,还俘虏了关羽,夺取了下邳。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已被击败。
官渡一战之后,袁绍病死,曹操便率军攻打他的两个儿子,结果屡战屡胜。此时,很多大将被胜利冲昏头脑,想要趁胜将二袁彻底消灭。
唯独郭嘉不以为然,他力排众议,就二袁之间的矛盾,向曹操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当时的形势是,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于是便建议曹操撤军,假装成向南攻击刘表的态势,然后静待其变。
事情果然如郭嘉所料,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结果二袁一死一逃。曹操又打了一个胜仗。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跟随左右,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总会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而郭嘉一向不遵守礼法,但曹操却并不生气,而是倍加重用,并把他引为“知己”,对他寄予厚望。
选择一个明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有察人之明,郭嘉做到了。倘若郭嘉看不出袁绍是个无能之辈的话,也许他会终生跟随。那么,他自然就错过了曹操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
对于所有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看清自己,了解别人是前提,不要做一个愚忠呆实的人。岳武穆的英雄气节固然使人敬佩,但不能不说,正是他的愚忠蒙蔽了他的双眼,最终导致他不但没能实现抗金救国的宏愿,还落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