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家人》曰:“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易经》说,男主外、女主内是天地大义。当然在今天,一个家庭不一定非要男主外、女主内,只要夫妻能够在一个家庭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适合理财的去理财;适合在外打拼的去打拼;适合持家的去持家,就很好。
当家庭成员都做自己适合的事,就不会因为对方经常犯错互相埋怨。相反,双方看到的是对方的优点,进而互相支持鼓励。这样的家庭,才会相亲相爱、和谐而富有生机。
第二,家长有榜样作用。
三口之家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个孩子都是无形地受到父母的影响,在他们尚未开启的世界观中,父母的行为就是他们的教科书。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小孩走在街上,对面走来一个人没有给他让路。小孩也不让,两人一直僵持在那里。过了很久,小孩的父亲来找小孩,问他为什么还没有买米回家。
“我不走,这个人他不给我让路。”小孩嘟囔着。
“那你先去买米回家,我在这里帮你站着,看谁先让谁。”说着,这位父亲就以当仁不让之势和那人继续僵持着。
小孩为什么这么固执地不懂礼让,因为他的父亲这样教育他的,此后遇到相似的问题,小孩依然会这样做。所以,家长先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参照而做。如果家长做不好,那么孩子就算再聪明,也会做不好。
以身作则不是暂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要求。《易经·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就是告诉家长要像君子一样,言之有物,行为一致,说话做事要有准则。同一件事,不能有两套做法。
如果父母当着孩子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孩子在身边就放纵了,这样的父母只能将孩子养成两面派,当人一套,背人一套,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第三,及早处理错误。
《易经·家人》曰:“初九:闲有家,悔亡。”意思是,及早防范家人的错误,悔恨就会自然消失了。
错误认识越早,更正越早,家人就不容易走上歪路。当然,错误不仅仅是孩子犯错,还包括家长做错了也要及时更正。
我们说“曾子杀猪”,仅仅是母亲向孩子一个小诺言,但是曾子回来就把猪杀掉了,因为父母给孩子许诺没有去做,那么孩子也会给别人许诺,也不去实现,养成习惯,就成了失去信用的人。
看这样一个故事——
福克斯的家周围,有很多有钱人建造了漂亮花园。福克斯的父亲是正统的英国人,也想把自己家花园里的旧亭子拆掉,建座新亭子。小福克斯很想亲眼看看拆亭子的样子,可是他面临着要返校的困扰。
他迟迟不愿意去学校,后来父亲说:“福克斯,你先去学校吧,这座旧亭子,我等到你放寒假回来的时候再拆,好吗?”听到父亲的承诺,福克斯返校了。
父亲以为福克斯回学校后就会忘记这件事,所以,等到福克斯走后,他就找人拆了亭子。几个月后,福克斯回到家,发现旧亭子早已被拆除,他心情郁闷地走到父亲面前说;“你说话不算话,我一直以为你会等我回来亲眼看着亭子被拆。”
父亲大震,孩子的话让他很惭愧。他回答孩子:“孩子,我很抱歉,你说得对,怎么能对着你说谎了。”于是,他赶紧找人在原地建了一座亭子,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拆掉了亭子。
不管一个人在谁面前做了错事,错了就是错了,即使对方是小孩子,也是错了。既然错了就要改。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言行的尊重。一个人如果在家庭中都不能改正错误,在社会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四,不要独断专行。
大多独断的人都不会得到他人的好感。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可以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但是在家庭中如果仍旧如此,那家里就会压抑,少了温暖的气息。
《易经·家人》曰:“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意思是,办事不独断专行,尽好自己的职责,坚守正道就一定吉祥。
一个小孩子回家之后,跟爸爸说:“爸爸,我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父亲赶紧问:“他叫什么?学习怎么样?家在哪儿啊?……”生怕孩子交友不善,只要看到一点小苗头不对,就赶紧掐断。
一番拷问下来,孩子就成了犯人,家长就成审判官,最后孩子在战战兢兢中回答父亲的问题,生怕有什么不对。其实,父亲完全可以这样问:“是吗?你玩得开心吗?下次,可以邀请他来家里玩儿。”相信,孩子会说得更多,也更愿意在父亲面前说自己的事情。
当然,家庭中的独断专行不仅仅是对孩子,还包括夫妻之间,或者与年迈的父母之间。在家人之间,不管一个人的决定多么合理正确,都不是独断的理由,所以,不妨换一个更温和的方式表达,效果会更好。
38.睽卦——虚心纳言,拒绝内讧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大千世界,人人本不同,想要与人合作,就要拿出点诚信魄力,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别疑神疑鬼地待人做事。
《易经·睽》曰:“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疑神疑鬼,怀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像看到了满车的鬼魂,是很危险的。
在这里,曹操和袁绍值得一提。曹操和袁绍都是生性多疑的主。但最终的结果是,曹操得了北方的霸权,袁绍却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为什么?
答案是:曹操懂得虚心纳谏,袁绍则是刚愎自用。
我们知道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身边贤才志士不少,其中以郭嘉为首,曹操早期成功,郭嘉功不可没,但此人英年早逝。此外,曹操还从行伍中发掘出来乐进、于禁两位人才,培养成了手下“五子良将”中的成员。而对于投奔自己的人才,曹操也会大方接纳,并让他们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抱负,比如许攸、张郃等人都曾是袁绍的部下。
这一点是袁绍所不能比的,袁绍手下也算是人才济济:沮授、田丰、颜良、许攸、张郃、高览,都是一时难得的人才。但都没有合适的安排,导致人才相互倾轧,彼此拆台,人才都在内讧中死去。
当一个人不懂得虚心纳言,疑心还很重,事业就开始失败。
官渡之战中,袁绍兴兵十万,在官渡围攻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时,袁绍的得力谋士许攸向他献策,分析说曹军久守官渡,必定军力疲乏,军粮告急,此时如果派一军夜袭许都,则可一举拿下。
可惜袁绍此时疑心作祟,认为许攸和曹操是老旧识,他定是充当曹军的奸细,并没有听取许攸的意见,一意孤行。
许攸气愤离开袁绍来到曹营,曹操激动得裸足相迎。许攸建议曹操急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最终成就了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而袁军溃散,四处逃逸,袁绍的昔日雄风,荡然无存。
生性多疑,自然会多加斟酌考虑,遇事少了轻举妄动。但是像曹操一样,能操控好“生性多疑”而又能吸取别人意见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为人处世,不妨心胸宽广些,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才是正道。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求同存异。
《易经·睽》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意思是,火向上着,水向下流。看到这里,君子应该求同存异。
人与人也不同,有“异见”是难免的。但是,多听听别人的异见,然后寻找两者的共识,这才是处事之道。
当然,我们都喜欢听恭维的话、顺从的话,不喜欢矛头直指的诤言。但有句话叫“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看到我们的缺点就马上告知,这才是真正的益师良友。别人的“异见”,正是我们需要斟酌的。
第二,少些嫉妒。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社会,遇见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先被嫉妒之心蒙蔽了上进的心。俗话说,遇强则更强。首先要摆正心态,细心了解别人强在哪里,取长补短才是战胜对方的法宝。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亡。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你又何必重走不归路呢?
第三,宽容,才能消除误会。
《易经·睽》曰:“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意思是说,悔恨消失,马丢了,不用去找,它自己会回来;见到不友好的人,也没什么坏处。
《易经》这里说,马丢了不用找它,它自己会回来。可以引申为,两个人之间有了隔离,如果我们没有做错,只要坦荡处之,当对方也只要想通了,仍能跟我们重归于好。
所以,对于一些不友好的人,不妨度量大些,很可能对方因为某些事情对我们有隔阂;另外,一些指责非但无害,还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第四,信任待人。
《易经·睽》曰:“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意思是,孤单一人,与人分开。这个时候,遇到大丈夫,彼此诚恳信任,虽然有危险,但没有什么害处。
曹操到死也没学会信任,所以他拒绝了华佗的打开颅腔治疗头痛,最后因头痛而亡。学不会信任必然曲高和寡,孤单一生。
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坏人?大多数人不过是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所以,不要神经质地去怀疑每个人。而当我们遇到一个以诚信相交的人,不妨打开心,与对方相交,这样我们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对方能与我们志同道合,两个人共同行动,一起去拼搏何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