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元璋莫名其妙地无端指责了一番,朱棣又是气恼又是灰心,一路上心神不宁,埋头出了奉天殿,转出东华门,正要回燕王府,却与一群迤逦而来的和尚撞了正着。和尚们见他服饰,知道是个王爷,忙不迭地低头合手行礼。为首的却认出了朱棣,上前一步笑道:“阿弥陀佛,恭喜燕王得成秦晋之好,哈哈哈”。
朱棣一愣,细细打量来人,才发现是正六品的僧录司左善世宗泐。宗泐乃是当代佛学大师,且工于诗书,谈吐风雅,极受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推崇。皇室宗亲也都乐于找他求教佛法,因而宗泐与一众皇子倒还熟识。
见是宗泐,朱棣忙恭敬地笑了笑:“原来大法师啊,许久没见着你了。可是去云游去了?怎的这早晚的出现在这偏僻的东安门里?”
宗泐体格稍胖,却生得慈眉善目、气度雍容。只见他双手合十:“燕王睿智,前些日子因天有异象,圣上极为忧心。贫僧佛门子弟,不通天文,忝食朝廷俸禄,无以为报。只有带着一众法师周游通灵之地,为大明、为当今万岁、为皇后祈福纳祥,略尽绵力罢了。”
“哦”,朱棣笑着微微点了点头,因无心思和这和尚闲聊,便告辞转身要走,却忽然在人群里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身影高大而低沉,正是朱棣这几日心中一直挂碍却找不到踪迹的怪和尚道衍,敢情这和尚也是随着宗泐游历祈福去了?!
宗泐见朱棣走了两步,却又沉吟着转过身来,不禁笑问:“燕王还有何吩咐?贫僧瞧着燕王似乎有什么心事啊?!佛云万物俱都无相,方得真法。世间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燕王殿下莫要着相,便无忧虑矣!”
朱棣见这和尚又要给自己讲经说法,暗觉好笑,却灵机一动拿定了主意,踱了过来:“大师所言不差。本王近来只觉得心神不宁,像是要发生什么事似的”,说着又故作神秘:“尤其回到燕王府,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食不甘味、夜不能寝。哎。。。。。。本王想。。。。。可否请一名僧录司的高僧随本王到府邸看看,也好教本王一些佛法,以定定心神呢?”
宗泐为人宽厚不藏机心,哪里猜得到朱棣的心思?只道是真,愣愣地端详着朱棣的面色,只觉得确是有些晦暗不定,不禁关切道:“阿弥陀佛,燕王乃是国之柱石,还需多多保重才是,但有所需岂有不遵之理呢?”
说着转身指了指众僧:“僧录司从各地选来的高僧尽皆在此了”,说着又不禁迟疑道:“燕王遇此困惑,要不。。。。。。要不就由贫僧随燕王走一遭如何?”
朱棣连忙摆手笑道:“不。。。。。。不。。。。。。多谢大师好意了。些许小事不敢劳烦大师。况且父皇多有用大师处,若大师随本王去了,父皇寻你不着,那可要怪罪于我了!”
宗泐一想也是,正要作答,朱棣却已来到一名僧人身边,笑着说道:“本王瞧这位大师就很是气宇不凡,定是位得道高僧的了。不知可否随本王一行呢?”
宗泐看去,朱棣所指的高僧正是自己的师弟道衍。道衍佛学虽不算精湛,可也算得精研,应付燕王这么一个门外汉是绰绰有余的了。而且道衍博学多才、见识不凡,让他随燕王去倒是一个合适人选,便点了点头,合十诵了句“阿弥陀佛”。
道衍一副似睡不睡的模样,一对三角眼似闭似睁,对这二人的谈话似乎全然不闻,见朱棣到自己身边相问,也假装不识,淡淡道:“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本是佛家应有之义,贫僧自当效劳一二。”
朱棣一笑,再不多话,也不敢耽延迁延,拉起道衍离了众人告辞而去。二人脚步匆匆,出东华门,直到东安门,来到太平门外的燕王府。朱棣想着王妃徐氏已然回府,也不进去,稍一沉吟反而绕道三法司衙门,来到玄武湖边人烟罕至的太平堤。见堤上杨柳漫漫,空无一人,朱棣这才舒了一口气驻了步子。
“燕王行色匆匆,心神不宁,莫非出了什么事?”道衍顶着偌大的身子站在朱棣身后,诧异地道。
朱棣苦笑着转身,朝道衍拱了拱手,恭敬道:“多谢大师屡次教我,不仅挽空印案于危急,更解本王心头诸多疑惑。前些日子一直寻大师不着,还以为因上次杨英之事未听吩咐,大师见怪于本王,故意躲起来了呢?!”
“哦,哈哈哈”,道衍哈哈一笑,却转开话头:“经空印一案,燕王处境已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杨英之事,贫僧也只是一面之理,燕王殿下愿意屈尊请教,贫僧已是受宠若惊,岂有见怪的道理?”
朱棣望着远方,悠然苦笑,点了点头:“大师不怪,本王才得安心啊。自空印案后,来燕王府的文武官员络绎不绝,又岂是昔日那门可罗雀的凋零景象可以比拟的?”
“络绎不绝?”道衍神色忽然一变:“殿下都见了?”
朱棣见他神情有异,不禁诧异:“都见了,总不能让人吃闭门羹吧?多交朋友也无不可啊?”
“哦,那上次我让燕王去拜会太子,不知殿下可有前去?”道衍眼中冒着精光,紧盯着朱棣追问。
朱棣顿时疑惑起来,不明白这个怪和尚怎的忽然如此郑重其事起来,不禁呆了呆:“见太子?自是去了的。那杨怀宁府的管家杨英也都一并交与了太子处置了的。”
“嗯”,道衍不动声色地沉吟了半响,也不说破心中的筹谋,反而转了话题问道:“燕王刚刚大婚,本当在府里柔情蜜意。今日怎么如此狼狈、神色不定呢?”
“哎,大师可知星象之变?”朱棣反问。
“自是知道。可是数月之前惊了皇后的星象?”道衍不知朱棣为何有此一问,沉吟着道:“听闻皇后于御花园赏月,突见星象有异,被惊得卧床不起。皇帝为此下诏求言,僧录司也正因为此事而游历天下,四处祈福啊。”
朱棣点了点头,神色凄苦,满是悲沧:“哼,皇帝下诏求言,偏有一个名叫叶伯巨的国子监生上书直陈皇帝‘分封太侈以致乱礼,用刑太繁以致坏天和,求治太速以致乱纲常’,哼,如此离间我兄弟君臣,真真无所不用其极,胆大妄为,极其之可恶,可恨也”。
道衍听着这三条,每一条都言之有理,直陈洪武皇帝的施政要害,而且每一条都是人人心中所想却又不敢说之事,心中不禁击节暗赞,却不表露出来,只眯着一对三角眼听朱棣抱怨。
“其余两条倒还罢了,可他第一条所言之‘分封太侈以致乱礼’明眼人一看便知乃是针对我们这些皇子来的。而且。。。。。。”朱棣不禁咬着牙,脸色有些狰狞:“而且更以本王为例证,说什么‘以当今看,已有乱礼勾斗陷害之事。以将来看,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哼哼,真真气煞本王”。
道衍不禁皱了皱眉:“以殿下为例证?殿下有做过什么失礼勾斗陷害之事?”
“哼,本王岂会做那等下九流的勾当?只。。。。。。”朱棣咬了咬牙,恨恨道:“只因我大婚之礼有违制之嫌。可这古礼全是依着李善长、宋濂拟定的,本王岂会懂那许多繁文缛节?哼”,言罢已是气得来回踱起了步子。
道衍听罢却是一笑:“燕王大婚所用不是皇子之礼,乃是储君之礼,是也不是?哈哈哈,殿下莫要惊慌,这事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都传遍了的,可都说是皇帝要换太子了呢。”
“什么?”朱棣大吃一惊,惊恐得说不出话来:“这。。。。。。这。。。。。。应天府都传遍了?” 说话间朱棣已是气急,一脚将一块手腕大小的花岗碎石踹了出去,“噗通”一声掉进玄武湖,激起一阵水花来:“这。。。。。。。哎,这李善长真是老迈昏聩,此番可是把本王害苦了。。。。。。难怪父皇会怀疑于我,哎。。。。。。这回我是有口难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