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是在小亮和小明的家里做了采访,然后一群人去了现场,在他们家里采访的时候,屋里院子里全是村里的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
在家里采访的时候,就是哭,不管是小亮的吗母亲还是小明的母亲,都在哭,小明的母亲还在炕上打着点滴。哭着接受采访,带着哭腔讲述事情的经过。作为记者,我们是希望看到她们在镜头前哭,哭是很有传播力的,有传染性的,也最能体现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
小亮和小明家里情况还不太一样,小亮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左眼失明,他有一个妹妹,刚上小学。小明的父亲是农民,但是母亲是教师,他有一个哥哥,已经结了婚。采访的时候,他嫂子也跟着哭了。
出事的地方离他们村并不远,我们开车过去,十分钟就到了。家属们先顺着小路下去,我从后备箱里拿出机器,张哥观察现场环境,准备要拍一些画面放到片子里。南蓝手里拿着话筒和话筒线,在一旁等着。孙哥照例是把车开到阴凉一些的地方,然后在车里睡觉。
拍完画面,我们就在河边开始采访,采了小亮的父母,堂哥,小明的父母,嫂子,还采了一些别的村民。在采访的间隙,两位母亲还争执了起来。主要是责任的划分。好在是大家都劝住了,也都明白两家人应该团结,共同为孩子讨回公道。
说起两个孩子落水原因的时候,小亮的母亲觉得,小亮和小明是在不同的地方掉进蓄水池的,而且两个人都穿着衣服,并不是下水洗澡。小亮溺水的地方水位比较浅(这也是小亮很容易就把找到的原因),小明溺水的位置比较深,因此,可以推测出,小明和小亮一起来到河边。
两个人都不会游泳,小亮在水浅的地方玩水,小明一个人溜到了蓄水池边玩,一不小心滑进了蓄水池里,这边小亮看到小明落水,急忙往水深的地方冲,自己也溺了水。这是他们的推测,很多人都认同。
小明的母亲觉得这个时候还在说谁为了救谁而溺水,其实就相当在说谁害了谁,已经没有意义了。一是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当时就他们两个孩子一起。还有就是是小亮骑着车子来找的小明,如果小亮不来找小明,小明也不会来河边,也就谈不上后来的溺水了。
其实,两位母亲的争执,无非是心疼自家的孩子,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死了还别人说闲话。谁害了谁,谁拉着谁垫背。真的在悲剧之后去划分两个孩子的责任谁的大谁的小,是很残忍的一件事,也是最没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件事的教训不是不要跟谁一起玩,而是不要去水边玩。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两个孩子都在殡仪馆里,一直没有安葬,这也是他们把我们记者找过去的原因。他们希望我们能帮着他们把这件事处理好,孩子也能入土为安。
这件事一直没有处理好,是因为在河床河道里种玉米,又打机井挖蓄水池抗旱的书记一直没有露面,他们家里人也没有露面,一句话都没有。出了这么大的事,又是在农村,彼此离的也不是太远,说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哪个村子要是淹死了两个孩子,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的。
两个孩子的父母,希望书记能出来说句话,再赔一些丧葬费。孩子说到底是死在了书记在河道里挖的坑里。书记躲着不出来,到他家里去找也是不在家。而且他们放出了话,坑不是他们家挖的,你们非要说是,那就拿出证据来,拿出证据就赔钱。
两个孩子的父母是没有办法了,给我们电视台打电话,张哥的一个朋友把这个新闻线索给了张哥,我们就来了。我们虽然来了,但其实并没有帮上什么忙,我们也不知道后来事情是怎么样了,我觉得不太乐观。
一是两个孩子这边的人没有什么势力,四个家长三个农民,一个教师,那边不仅是村书记,而且还在国道边上有自己的小超市,二是,确实没有证据,当初他雇挖掘机挖蓄水池的时候,大家虽然都看见了,但是没人录像也没人拍照,只有证言没有证物。人家就是坚决抵赖,不承认,这边也赖不过人家。
父母面对孩子溺水时的无力,事后又不能给孩子讨一个说法的无力,周围人想帮帮不上的无力。是这个事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