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这一圈下来,我觉得还是烙画有意思一些,其中有一张小狗主题的烙画特别好看,还有一个小猫主题烙画,都被设计成圆幅的画作,用方框表了起来,挂在墙上,我在片子的开头就用了小狗的画面,是一只沙皮狗,肥头大耳朵的那种,画外音是让朱哥帮我以萌萌哒的声音替小狗说话,做自我介绍。
这种烙画的画布是包在玉米棒外边的那层玉米皮,用自制的烙铁在玉米皮上作画,其实就是把它烧出痕迹,烙出痕迹,焦黄色、黑色的痕迹构成图案。
主要步骤就是挑选、打湿、熨平、修剪、画底稿、烙画、再修剪、拼接,场面宏大相对复杂的作品(《老子出关图》、《八骏全图》)还要上色。付出总有回报,虽然不知道他的画价格多少,卖的怎么样,但应该是不愁生计,可以靠烙画来养活全家了。他的一幅历史题材的长卷画还曾经被市里的博物馆给收藏了。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
挑选玉米皮的时候,都是挑一些干净的,干燥的,叶子相对大一些,完整一些的。根据画幅的大小决定大致挑多少张。挑出来之后,拿水泡一下,把干燥的玉米皮泡湿泡软。
然后用熨斗把玉米皮熨平,把用不到的部分用剪刀剪掉,留下最大的一块,再用胶水把这块玉米皮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用铅笔在玉米皮上打底稿,打完底稿就可以上烙铁了。
烙铁是他自制的,所以烙铁的电压很小,也是可以随时调的,烙铁的笔头也是根据需要自己改装的。烙画的时候,颜色的深浅主要就通过烙铁的电压和跟玉米皮接触的时间来控制,熟能生巧,他现在已经随心所欲了。一幅简单的画,基本上一天就能完成。
他是下岗职工,之前在国营煤矿工作,煤矿倒闭,自然就下岗了。那是九十年代的事了,下岗了,没什么事,就把自己的业余爱好捡起来了,没事儿就画个画什么的。也没想着能挣钱。
三年以后的一天,在地里帮岳父收玉米,抽烟休息的时候,随手拿起一张玉米皮,在上边烫了几个黑点,觉得挺有意思,有点木板画的感觉,于是就开始琢磨在玉米皮上作画。
着了魔一样,开始琢磨,怎么把玉米皮弄平,解决作画的问题;怎么把玉米皮拼接在一起,解决画幅的问题。各种问题各种麻烦,现在画了十几年了,在LN已经是独树一帜了。
而且,还赶上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热潮,政府在市里给提供了工作室。不知道他现在的工作室办的怎么样了。
采访的时候,张哥加了一段记者学习民间艺术,让南蓝跟他学烙画,其实就是体验一下。来衬托一下他曾经创立这门艺术时的艰难困苦,也增加一些趣味性。那天他示范的是画蜗牛。
记者越笨,学的越困难,模仿的越拙劣,越能衬托出他的水平,因为越能激发观众的兴趣,恨不得自己要钻到电视机里替这个记者学画。
十几年如一日,自己开创一门艺术,也是不易。喜欢的可以到晚上搜一下“玉米皮烙画”就能找到他。一定要搜玉米皮烙画,因为玉米皮画有人画,烙画也有人烙,但玉米皮烙画他确实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