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梅即将开始她人生中第一天的正式工作。
离开家门时,她是既期待又紧张,但期待还是大于紧张。天气冷嗖嗖的,但心是热热的,随着拥挤的人群上了20路公交车,半个小时的车程把她带到了目的地。
她走进了正荣公司,前几天来面试时,她只是急于找到公司所在地和其人事部门的位置,其他的没什么印象。可这次就不同了,她小心翼翼地登上电梯,到了所在楼层后,往左拐,便看到一个红色的公司标志牌,再往里走,就是公司各部门的所在区域了,数了数,总共有六个房间,只有两个办公室的门是关着的,其他的则是敞开的,每个屋的面积并不同。人事部的办公室在最里面。
一些必要的手续过后,人事部负责人领着她到各个部门转了转,并介绍给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这一过程让她看到了每个办公室里摆放的许多蓝色隔断,办公桌上的文件架,以及不断作响的复印件和传真机。作为他们眼中的陌生人,面对她,有的人是微笑着的,有的人是板着脸的,有的人是看了一眼后就忙别的了,还有的人则是带着莫名其妙的表情。看到这各式各样的表情,她不由地紧张起来,现在的心情是紧张远远大于期待。不仅是紧张,还有一点惶恐感,她开始担心自己能否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了。
终于回到座位上了,人事部负责人开始面对面地向她介绍公司概况了,这是一家有关建材的商贸公司,现有员工50多人,下设业务部、财务部、人事部等5个部门。而人事部门和另一个相关部门被分配在一个办公室,可以称之为行政办公室。说到人事部,加上方梅,一共三个人。她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日常电话的接听工作,完成打字、复印及传真工作,还包括有关报告、文稿的起草、修改等工作。总之,她的工作是为其他部门做好后勤,她一一记下了。
人事部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这个行政办公室的主管,是位45、6岁的女性,大家都叫她王姐。在面试那天,方梅就见过她,是被她领去另一个办公室面试的,她当时感觉就有点怕她。在她眼中,这位王姐的长相不太柔和,样子挺古板的,让人挺难捉摸的。从一早来到现在,听王姐说了这么多的话,她都没看到她脸上有什么笑容,总有一种驾驭别人的感觉。
方梅认为,人与人之间如果以诚相待的话,根本没有必要先弄出一番架势来,即使是单位的上级。以前总听父母和老师念叨,一定要珍惜你的学生时代,等工作后就会发现学生时代是一段相对单纯和纯朴的时光。她在品味着这句话的道理,虽然现在的她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正荣公司位于本市中心地带一座写字楼—“新建大厦”的第20层,从窗口向外望去,能看到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看到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烟气和雾气,以及捕捉到这个城市特有的一种慵懒感。
5点下班了,方梅走到窗前,瞧了眼窗外:此时的城市是忙碌着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街道也出现了拥堵现象,一部分人要忙着往家奔,一部分人要忙着去商场购物,另有一部分人要去消遣和娱乐,大街上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与早晨上班时的“急匆匆”的场景不太一样,下班后呈现更多的是休闲中的繁忙。
学生时代的方梅对社会关注得很少,她以为自己一直会是名学生,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才不爱听、也不爱想什么社会上的复杂。
一天的工作让她感到了疲惫,觉得这一天过得太漫长了,终于等到下班的时刻了!
“方梅,收拾收拾下班了!”同事张晴爽在招呼她。晴爽和方梅做的是同样的工作,比她早到公司一年。
她在整理着桌上的文件,晴爽拿着包走过来,说:“方梅,你坐什么车回家?”
“我坐20路车。”
“那太好了,我也坐这路车。想不到,你一来,我就有伴了,我等你一起走。”
“哦,稍等会儿,我马上就好了。”
在路上,晴爽向她介绍了公司的一些情况,还聊了聊生活中的一些趣闻,她幽默风趣的谈话风格让方梅紧绷的神经舒缓了不少,也减少了第一天工作的疲惫感,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对这位同事的认同感。
的确,对于初到陌生环境的人来说,他们特别希望早点找到熟悉的人,早点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产生被孤立的感觉。
在梅的眼中,晴爽的性格开朗,爽快,像她的名字,虽然比自己还小一岁,但她在言谈举止方面显然要成熟得多。她还是挺愿意与晴爽交流和沟通的。
张晴爽成为了方梅进入公司后第一个熟悉并能与之谈得来的同事。
第一天的工作在几分紧张、几分担心和一点点兴奋的情绪中结束了。这个公司,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她不知道,目前的工作只称得上是方梅获取收入的一种渠道,还谈不上要去热爱这份工作。至于怎样让自己受到其他同事的喜欢,怎样博得王姐及别的领导的认可,还不是她现在的想法,反正第一步已经顺利地迈了出去。
在正荣公司工作二十多天了,她已经慢慢走进了这个集体,由一开始的新鲜感、好奇感、陌生感到如今些许的熟悉感、亲近感、和热爱感。
最初在接听电话时,她的声音有些小,带些抖,没有完全放开,所记录的信息也不够全面,有时,她几乎需要手把手地教。她自己急,领导也跟着急。她一度以为自己的大学是不是白念了。两周后,工作渐渐有了起色,同时她也会特别注意曾经犯过的错误,回到家后还会琢磨琢磨工作中的得与失。就这样,来公司快一个月了。
午休时间,方梅坐在椅子上发着愣,她想到了赵晓文。“都这么长时间了,晓文也没和自己联系,她这是怎么了,先我一步找到了工作,却没有告诉我。难道她这几天生病了,住院了?”
在否定了这些无缘由的想法后,又感到了些许难过:“在大学里,我们是好朋友,有什么话都说说,这才毕业几天呀,就不搭理我了。不行,今天下班后给晓文打个电话问一问。”她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
朋友的定义是什么?最基本的层面应该是志同道合。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好朋友、挚友,大体上应该达到:两个人能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有些小矛盾是难免的,但很快会烟消云散。具体地说,可能是,当一方喜悦时,他/她愿意拿出这份快乐与朋友分享;当他/她遇到困难时,对方又很乐意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朋友解决困难,并且不计报酬。一般来说,生活中的喜是多于悲的,因此朋友间的友谊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分享高兴和快乐的事。
“方梅,别忘了一会儿把这个文件复印十份!”下午的工作正式开始。
一天的工作又在忙忙碌碌中结束了。晴爽晚上有事,没能与方梅同行,她一个人往20路公共汽车站走去。不巧,车刚开走,只好等下一班车了……七、八分钟过去了,车还没来。一阵冷风刮了过来,感觉寒意颇多。公交站点旁的报摊上的一沓沓报纸被风纷纷吹起了一角,并带来了一层细土沾在上面。卖报人赶紧站起来平整飞扬起来的报纸,并打扫上面的灰土。气温一天天低了,白天一天天地短了,这个时间段也很少有人来光顾报摊了。
正在那儿四处张望时,方梅看到了一个人,一个熟悉的人,是谁,原来是好久没联系的赵晓文。看起来蛮精神地,穿着一件黄色短风衣的晓文正向这边走来。
“嗨,真是你啊,梅子!”
“晓文,好久不见了!”见到好朋友,她之前的怨气转眼间消散了。
“你这是下班了吧!”
“是呀。你呢?找到工作了也不告诉一声?”
“你也没告诉我你工作的事呀。唉,别提了,我听同屋的人告诉我,你给我打过电话,知道我工作的事了。当时公司答应录用我时特别急,上午打电话说让我过去,考了我几项技能,下午就通知我被录用了。这个公司就是上次你勉强投了表,但没有信心的那个A公司。这个A公司管理非常严格,每天的工作被安排得满满的,我一去就开始加班。巧了,今天还好,正点下班……”晓文的这一股脑话听得她有些接应不住。
“那你的工作是什么?”她见缝插针地问了一句。
“我的工作主要是销售方面的,每天和客户打交道。因为是合资企业,公司还要强化我的英语和培训我的日语。”
“那挺好的。”
“还行吧。本来想告诉你,但一直在忙也没抽出空来告诉你。你的工作怎么样?”
她大致描述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后的心态。俩个人又随便聊了聊。这对好朋友看起来都挺满足于眼前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也都对今后的生活充满着期望,所以越讲越投机。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下来,俩人快分开前,晓文问道:“你和杜俊成最近有联系吗?”她的声音听起来不太自信,不太像她的性格。
“杜俊成?”猛然听到这个名字,方梅显然没有什么准备,不怎么自然地回答:“没联系呀,怎么了?”
“哦,没什么,刚出校门不长时间,就开始想念过去的同学了,呵,呵,呵。我前两天看到黄明皓了,他也找到工作了,在一家小公司当秘书,你说有意思吧。对了,黄明皓说,等有时间,他想组织留在本市的同学聚一聚,我挺赞同的。你呢?”晓文的声音是上扬的。
“我也同意。”
“那我们就等老黄同学的活动通知了。”
俩人分开了,互相留了各自办公室的电话。
下班偶遇晓文,让她感到既意外又高兴,有一种与老友重逢之感。隔了一段时间再见面,反而有更多的话可以说、更多的思想需要表达。她还是很看重与晓文的友谊,她希望她们是永远的朋友,能够一直谈得来的朋友。不过,通过这次谈话,她又觉得晓文跟从前比有一点不一样了,究竟是什么地方,具体也说不上来。
说到同学的小聚,梅很感兴趣,她特别期待与昔日的同学见见面,聊一聊各自毕业后的近况。在校时她的话虽不多,可她的思想还是相当活跃的,她不希望自己被这个集体落下。除此之外,梅的另一个心思就是能看到杜俊成,现在的她只有通过班级活动才能见到他——她实在没有勇气主动联系他,幸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22岁的方梅在这一年里可以说收获很多,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通过努力寻求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虽然她今后的日子并不会像鲜花一样绚丽夺目,但是不同的生活滋味能教会她如何去品味生活,珍惜生活,以及如何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几乎每一位年轻人都要走的青春之路,谁也帮不了谁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