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畅鹏突然想起在马里山僮寨没收的财物,银元和小黄鱼、两箱银块等价值6万多,加上兽皮、药材、金具银器、宝石玉器等等的价值不低于十几万大洋,那天被那意外发现的高品位银矿乐昏了头,只带回银矿石而没将财物带回邹圩来。
王畅鹏连忙叫韦大宝带上四班,换上便装、隐藏好武器,运送一批采购的物资回到马里山僮寨交给芩福,然后去留给自己专用的木楼里,马上取回金条、银元、银块等的财物救急。吩咐他们把财物用麻袋装好,不要让无干的人看见,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韦大宝领命而去后,王畅鹏又再请周老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去给覃连雄,说3天内会送去价值超过10万的银元和财物,让他尽量按800人的装备订购武器,如钱不够的话,买部分汉阳造也行。
王畅鹏心里想着,既然招到800人便得给他们配备足够的武器,800人也不算多,就算是自己的步子迈得大些,如此征战讨伐土人山寨便有力得多。如是引来八桂省的军阀,自己跑路也好、上山打游击也罢,近千经过正规训练的武装队伍也不是你陆廷荣能轻视的,既然要做打仗的准备,那就“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武器不止是够用就罢了,待银矿出产后,还得多多地购买回来储备着,免得以后扩军时屎急挖茅坑。
周家客厅的里坐着3个很特别的人,昨天招兵时这三个外乡人要报名,管家周大生表明不收,指着告示上明确告知只招年纪合适的本地人士,被拒绝后的三人也不离开,退到一旁观望好一阵,而后走向周家大门,请看门的士兵通报,请求面见管事者,正好碰上出门看征召情况的苏小明。
苏小明看到他们正在与门口站岗的士兵交涉,见几人气势不凡,与之交流几句便被几人体现出来的气质和好感打动,苏小明好奇心顿起,便请他们稍候、进屋禀报,经王畅鹏同意将他们领到客厅。
身高都超过1米8的三人,面对正坐着、翘起二郎腿、端起茶杯喝茶的王畅鹏,他们不卑不亢,脸上看不到一丝的紧张,到是显得满脸正气。
王畅鹏对他们好一阵打量,能让苏小明冒着被臭骂的风险引荐的几人,确实像有些来头的模样,包括自己在内对他们三人都不会反感,更不会计较三人是否冒昧。良久,王畅鹏才问他们为什么要当兵,其中一人回答得让王畅鹏吃惊!他说:“我们不是来当兵,而是来带兵的。”
王畅鹏诧异之际又问道:“我没有招军官的想法,更何况你们没见到告示上写着只招本地人吗?”
那名看起来不到30岁男子的回答让王畅鹏又吃一惊!“不只是军官,我知道是您还会招更多的兵,而且今后也要招很多外地外省的兵,您的军队是我等待了多年的,您一定会要我,因为您需要我。”
“这人怎么如此自信!他怎么会知道自己今后的意图?”更加诧异着王畅鹏请他们坐下。
几人毫不客套地道个谢便坐下来,其中一个年轻人主动而自然地给王畅鹏续上热茶水才坐下。
那男子又说道:“我叫辛报国,字尽忠,今年26岁,来此之前居住在彩云之南。”
这个叫辛报国的人紧接着介绍着另两人说道:“他叫辛灿,今年23岁;给您倒茶的叫辛武,今年21岁,他们是我的族弟。多年来本人夜观天文,直到才在月余前,见到武曲星东南角一阵闪亮,便即刻与两名族弟启程、按星座指示的方向前来寻找。从看到您的面相及感应,知道您便是我需等待之人。数年前,得有道之人指点的父亲弥留之际留下寻找的方法,今天总算如愿。如果您愿意,请接受我等三人的拜揭,吾等发誓此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民族之奋进贡献一生。”
“那你还等什么呢?”王畅鹏也不啰嗦,比辛报国更显得干脆。
此人已说得很明确了,看来他似乎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甚至可能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这样的人即使不收也不能放过。但见这三人一脸正气,经商20多年的王畅鹏,自我感觉观人还是有一套的。前世招工面试过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任何可用之人都有一个试用、查看、留用的过程。这三人,王畅鹏一见到便满心喜欢,韩信点兵是多多益善,咱不但要兵更要将。
心里感觉有数的王畅鹏,不禁为华夏的博大精深而感慨万分!在前世,王畅鹏有机缘与易经大师有过不少接触,那些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预知预见性,王畅鹏多少有些信服。
辛报国、辛灿、辛武欣喜地相互对视一眼,三人马上起身来到王畅鹏面前,刚想下跪叩拜,眼见王畅鹏眉头一皱,辛报国连忙用手止住辛灿、辛武要下跪的动作,三人同时抱拳、鞠躬三下行了个拜见礼。
如此的大礼,示意从此王畅鹏便是他们的主公,礼虽行得简易,却也不影响今后的规矩,要知道三人所受的教育与心智,这大家出身之人从彩云之乡、千里之外奔波而来,将身家命运交给一个素不相识、不知底细的人,后世人大多会认为他们傻,这便是奇异而无法以正常思维解释之处,但王畅鹏并不特别意外,在前世的他便得以数次经历此种偶遇奇事,王畅鹏从来也没因此错交、错信而损失什么!为何,道不同不足以告知。
王畅鹏很欣赏辛报国的灵智及察言观色的能力,自己眉头一皱,他便知道不应跪拜而立即变通,看来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接受拜礼后,王畅鹏起身,一个个将他们请入座位,才说道:“我叫王畅鹏,今后私下你们和我兄弟相称,平时叫我司长或以今后的职位做称呼。来,给我说说你们的情况。”
辛报国说他们系名门世家,未得登科也因新近归附而未建寸功,暂时不报身世以免有辱家门,还望司长见谅!三人自幼习文练武,得人指点兵法,立志此生必驱除外辱、强我中华!奈何当今战乱不已,虽枭雄林立也难定天下,自己却不遇明主不得其法,只得深居简出、以待时日。
非名门不足显此风度,判断正确的王畅鹏闻言笑道:“看你们3个堂兄弟均文武双修、外收内敛、身手高强,但我却知你们绝非军门,怎敢大言不惭要领我的军士。尔等系名门之后也好,得高人指点也罢,怎知我必是你等要辅佐之人?”王畅鹏褒贬不一,有意不客气的说着,倒是观察他们三人有什么反应。
“司长说得甚是,我兄弟三人未有军旅经历,却非司长所意会的狂妄。父亲遗训语之‘三见者言不发、威不露、眉齐杨’即是我等明主。一路南行所见之人颇多,我堂兄弟3人也难寻觅。有备于触感的我往星座指向及估算的时辰来到此处,逢司长张榜绝非偶然,我等即驻足观望,三见司长出现于院门,言不发、威不露、眉齐杨,现于仪表,方知君系吾等寻找之人。而我等是否能领军,多说无益。诸葛出茅庐、领军杀四方,司长自会有定论。”
“哈哈哈!志者虽狂不骄、谦人道实也不虚,有点意思,如此值得给你们机会。我先给你们下一个命令,以后不要与我‘之乎者也’的酸气,说话直白就好,收不收你们要看你们的本事了。你们在此等候,我拿一个文本给你们,以一个晚上的时间做出你们三人各自的书面文章和见解,如果不合我的心思,你们从那里来、便回那里去!”
王畅鹏说完起身回书房,不多时即出来,将牛皮纸打印的、自己这段时间来花了不少精力编写及挑选的《陆军训练大纲》和《一战欧洲战例》交到辛报国手里,叫家里的佣人带他们去专门分出来给士兵休息的院落,安排出房间让他们休息。
刚忙回来的周老听王畅鹏说起今天的奇遇,神色倒是深沉,对王畅鹏信任有加的他,冒出了一句:“你先看着办,等你姑姑回来,她能告诉你他们是否为善类,是否能为我所用!”
老头的话听得王畅鹏满头雾水,多问两句,周老头却不说了,只把话题往其他事情上扯,关心各项准备事项的王畅鹏只得作罢,与周老商量着各项事务。
招兵的第二天,王畅鹏与处理完闲杂事务的周老,招呼在客厅等待良久的辛报国、辛灿、辛武来到书房。两人分别看着辛报国、辛灿、辛武三人书写的“陆军训练大纲及欧洲战例”观后感,周老看过其中一人的观后感,马上拿起“陆军训练大纲”和“欧洲战例”的文本,认真的看着。
看完三人各自书写的观后感,王畅鹏很是满意。三篇文章都词理通畅、观点明确,对于这个年代的他们来说,陆军训练大纲这份‘惊世之作’令他们疏于言表,里面的训练方法虽让他们难以想象,但三人的文章里却都有表达自己对新事物事态的见解与吸引度,诚恳而坦然地承认他们自身对现代军事知识的缺乏。特别是辛报国对训练大纲的赞赏,称赞道:“此练兵道法,乃民国之首创,如此训练之精兵,难有不胜之役。”
对于战役观后感,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文章里阐述了对战役某个节点和结果的点评与批判,看不出三人有抄袭的痕迹。三人所写文章的字数不多,但他们绝不啰嗦,更不敷衍了事。
对辛报国、辛灿、辛武作出堪作大用评价的王畅鹏,心里暗暗激动,自己有了个超级军事参谋长和两名领军大将。不过,恐怕自己还得辛苦一段时间,这三人必须要经过后世现代形式军事系统训练和一定的实战,才能避免重蹈纸上谈兵的覆辙,王畅鹏想着自己很快便可以偷懒,顿时心花怒放不已。
王畅鹏叫来管家即时录取三人,给三人配齐迷彩服、皮靴、背包等个人装备,令三人回房间换装,然后到客厅等自己,即时出发。
王畅鹏请周老在家等着四班带回马里山僮寨的钱物,自己和辛报国三人先去兵营,吩咐四班回来移交财务后马上去兵营会合,提前到位以做好训练新兵的准备。
辛报国、辛灿、辛武三人的马术比苏小明强多了,堪称厉害,辛报国教了王畅鹏一些控制马匹的技巧,王畅鹏很快便能快马跑起来,兵营离邹圩原来这么近,快马不到20分钟。
50多人的周家子弟和工匠都已到位,兵营初具雏形,东南西北四个岗亭已竖起,作为操场的空地基本清理完毕,石质仓库正放基础线,5间茅草房在搭建中,十多个营房的土地平整已完成,数间正在做干打垒的泥草墙体准备。一间200多平方主体建筑的木结构正在上梁,这是兵营指挥部和会议室,建房所需的干木料、木板都从邹圩一车车的拉来。
王畅鹏让工头周朝中把几个主要的师傅和工匠召集过来,交待他们只要做技术方面的事情和准备工作,劳工方面由将要过来训练的800新兵负责。
正说着,周家子弟们围了上来,拉木料和物资的人带回镇子里正招兵的消息,周家子弟说王畅鹏偏心,只请他们来做苦力,而作为周家子弟的他们应该是第一批报名的,他们都要当兵。
王畅鹏一想,这也是道理,赶紧向他们道歉,说同意他们参军,25岁以下的马上招收,待新兵到来一起训练,但必须取得周老和他们家人的同意才行。
得到承诺的年轻人自是欢喜的回到工作岗位。作为邹圩大家族的周家人各户之间的财力虽有大有小,但周家人大多念过书、有文化,但清末已基本停滞的科举让读书人没有了出路,民国战乱四起,经商也不易,这周家年轻人可便高不成低不就了,务农经商都难以成为他们的选择,民风尚武的宾州似乎只有从军一条路,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谁家愿意自己的儿子外出行伍当兵、打死打活,但有这名声绝佳的周朝阳参与组织的邹圩保安司似乎远离各处的战火,如此之下的周家人,特别是蠢蠢欲动的周家年轻一辈哪有不想参与的,而是否能说动家人同意就是各人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