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鸿斌毕业于美利坚哈佛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作为马军武在美利坚结交的好友,受马军武邀请到西海湾任西海湾政府秘书长。刚刚熟悉特区政府业务的他,正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便被马军武派去北方干挖墙脚的事。
秘书长雷鸿斌带着挑选出来的三十多个工作人员先到达沪都,然后分批分散到北方政府占据的各个城市,大肆进行人员的招收。各地的有识之士有提出反对、干预、阻拦也没有用,反正西海湾人照样干。
王畅鹏指示弄得来就弄,弄不来,给他们留下信息,只要他们有想法迟早自己过来。这个时期只有西海湾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华夏的其他地方,生存环境不但恶劣,兵灾、天灾、战争不断,他们不来才有鬼了。
北平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是民国唯一的三所大学,只有北平大学是国立大学,资金来自中央。其余两所实际上是省立的,资金都来源于地方政府。再就是在六大学区设的最高学府——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CD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北洋政府财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再兴建大学和学院,连北平大学的维持费用都较为困难。
雷鸿斌的招人小组先奔这些地方而去,再接着往各地大招技术人员和技工。他们什么手段都用尽,各地的工厂倒了霉,连洋人的在华机构都大受影响。
王畅鹏亲自编写一份招收手册交给他们,里面囊括了后世挖人的所有手段:学校毕业生就业,高级人才提供研究项目、场地、经费;工厂、公司以高薪、高待遇、合作、兼并等方法,挖墙脚图人才。
西海湾人员像是山西煤老板暴发户,根本不当钱是自己的,大把大把的花出去。王畅鹏见效果显著便让马军武为雷鸿斌追加200万银元的经费。有钱能使鬼推磨,北方地区迅速出现人才贩子,为西海湾源源不断地输送、直到后期不间断的人才走私,导致全国的各类技术和高端科研人员,大量转移到西海湾。
西海湾有着收留及资助难民的好名声,大量召集人才的举动,在华夏大地引起轰动。因各种原因与不同的目的,使得民国有名的学者大多前后去到西海湾特区考察,如辜鸿铭、廖平、梁启超、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等。
这些人都被礼貌而婉转地谢绝了,但在他们的影响下,大量的各类人才流向西海湾。
影响力和实用是两个观念,挖空了全国的人才与精英势必影响民国的整体教育体系;教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等不能留也不敢要,西海湾有自己的模式及行事方针,无需学术研究与改革什么的,文学、思想等更不需要,诗词诗歌文艺作品弄得再好也变不出钢铁;思想便涉及政治,书生造反‘一事无成’。
所以,挖墙脚小组有一份黑名单和指导思想,尤其一些倡导什么儒家主导的老朽被禁入西海湾。那些影响中华进程的所谓学者们,西海湾不给他们任何的面子,他们对西海湾特区恨得咬牙切齿,只得留在各地继续祸害着国民和那些个悲哀的地域。
不少人死死盯着西海湾,一旦有什么借口便死命地攻击西海湾。某一个时段,王畅鹏下令特种部队前去清理一阵,自己的耳根才清净了些,这是后话。
王畅鹏让马军武在西海湾政府以实用为宗旨,成立一个人力资源部,建立人才资源库,为到达西海湾的各类人才编制详细的档案。各主要学科符合招收要求的,前期无偿食宿和居住证,只要他们提出实用性的学术或研究方面的要求,西海湾给予大力的支持。
如此一来,西海湾特区掀起一轮新文化与技术革命,工程师、技术员包括新学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外语老师等,经西海湾特区教育与科技部门有选择性地为他们提供一些资料或提纲,符合西海湾具体需求的新式教育体系在西海湾形成,科研及制造能力不断加强。
由于大量的人才、人流涌进西海湾,西海湾的住房开始紧张,特区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不准私下买卖房屋和城区的地皮,对城市房屋的租金却不控制,只按租金比例收取10%的租赁税。任由上涨的租金收入,令政府投资的产业短期回本并大量获利。
新成立的西海湾房地产开发公司第一单生意便是收购5000套西海湾三大城市的老式民居,进行翻新改造好,配置完善的厨房与卫生间,然后卖给西海湾特区政府。西海湾政府将这些配套住房,部分分配给各个学科的学者、科研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多出来住房以高价出租给有身份的外国人和前来经商的富商。
太多想投机房产的人,鉴于西海湾政府的法令入行无门,而拥有房产的西海湾本地人则开心得不得了,宁可自己和家人住得挤一些,把房间空出来收取可观的租金,生活质量得以快速的提高,更加拥护和响应政府的号召,西海湾的根基更稳定。
虽只是获得核定的保障性利润,西海湾房地产开发公司在第一轮的房产开发中,见习了不少的房地产开发的理论与知识,为紧跟而来的西海湾房地产开发高潮提供了实践依据,并造就了不少活跃于全国的房地产精英。后期这些分布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地产商的眼光与判断也真是毒,几乎成为世界动态与地产发展的风向标。他们到达哪里,哪里就兴旺;哪里抛售,哪里很快便出现战争或经济衰退。
王畅鹏不定期组织西海湾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一批人,与他们‘座谈’,茗茶文化中彰显中华‘大智慧’,不足以为外人道也!特首大谈各地政局对市场的影响或机会原则,房屋布局、合理家具、商业集中、个性使然、市场营销等等在闲言碎语中传布。
管理特区民政与监察的秦政民和特区安全事务的覃连雄,初期亲自启动,而后派出各自得力的负责人,分头带着随员或指派人员,用王畅鹏交给他们的4万多支德制步枪,以每1000支、每支配100发子弹为一批的礼物,送到了云南、八桂、贵州、湖南、湖北、甚至是缅甸等地的军阀及掌权人的手中。
经过与各个大佬友好而大气的“交往”与洽谈,签订了合作开采、原材料供应、独资、合资、联合开发等合同,西海湾特区需要的铁矿、钨矿、铜矿、煤矿、铅锌、锰矿、稀土矿等,陆续开采的各种矿产不间断地运往西海湾。
一批批技术和勘察人员,拿着各地各个大佬的指令,以银元和小批的枪支弹药开路,各领地主、山寨主或头人,任由着他们在自己的地头上敲敲打打,往往一个富矿区以1000到数万银元便拿下了30年的开采权,当然开采后,每年需私下支付不太多的‘赞助’费。
一旦确定矿产的开采量和位置,从美德运来西海湾的开矿设备和请来的技术人员及劳工,源源不断地进驻各地,开采与修路同时进行着,西海湾发展第一步的矿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西海湾军队不会闲着,一面加强西海湾特区边界的驻防,一面协助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随着特区经济状况的大改善和人口的增加,军力部署及进一步招军工作也当即展开。
不同于往时,军队的扩大需不露声色。辛报国根据王畅鹏的指示,各招兵点保留一名穿军装的军人,其余的军人身着便装,在难民营里以招收民兵进行训练、应对突发事件为由,这个民兵的要求比现代征兵还要严格。文化、体力、身世成为征招民兵的标准,但愿意当民兵的难民还是太多,当上民兵便能正式进入西海湾。辛报国以1万人为一期的进度进行着,新招民兵很低调的送入各处的新兵训练中心,完成三个月的初级训练后又回到地方。
符合条件的正式入伍者却是悄无声息的。随着不断的打乱编制,新兵训练完成之前,准新兵即下到各个连队,剩下的人员真的成为了民兵和预备役。
入伍者的家属即时由政府安排工作,进入政府下属机构及政府下属产业或工厂,军人们再无后顾之忧,死心塌地报答特区政府。如成为烈士,家人都将获得进入下龙潭根据地的资格,得到更好的照顾。军人们为了这个荣誉不惜战死,怕死和退缩者将成为耻辱及笑柄,他和他的家人一辈子都将抬不起头,唯有默默地离开西海湾。
西海湾军队在王畅鹏的调教下,有着系统而科学的训练与培养体系,军队素质在短期内体现,暂时缺少的还是军官。兵多将少,士官与军官的培养可不是短期行为。只要谁在部队里表现稍好,便有可能提升或送入军校,所以西海湾部队里的士兵们激情似火、人人向上,个人与集体荣誉深入到每一军人的心里。
有心人进入军营,会发现西海湾的部队简直便是80年代的翻版,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王畅鹏入伍时的部队怎么样,这里便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