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初,元朝水军押着文天祥,准备攻打宋军在大海中的最后一块阵地。这一天,船队经过珠江口的零丁(又写作伶仃)洋,文天祥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起兵抗元的经历,心情十分激动。他回到船舱,提笔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成为几百年来人们传颂不绝的好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灭亡了,文天祥被押到大都。
之后的三年,文天祥面对来自同僚、亡国之君、亲人的游说,始终不改其志。他以一身浩然正气,在监狱里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正气歌》。诗中提到了历史上众多矢志不渝的爱国志士如齐太史、苏武、张巡等,赞美了他们的美好品质,并坚定地表明了自己以他们为榜样,决不降敌的信念。
公元1283年,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劝文天祥说:“我知道你是个人才,不忍心杀你。只要你用对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愿意封你当宰相。”文天祥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宋朝人,宋朝亡了,就应该为国尽忠。降顺别国,不是我的意愿。”元世祖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如果你不愿当宰相,做别的也行啊!”“我什么官都不愿做,我只愿一死!”文天祥从容地说。元世祖没办法,只好下令处决文天祥。第二天,文天祥被押到刑场上,万余市民纷纷聚集在街道和刑场,为他设祭送行。临刑前,元朝的官员问文天祥:“你现在反悔,还可以免死。”文天祥面不改色地回答:“死就死,还有什么话说!”他问身边的人:“哪边是南方?”南方,是原来宋朝的土地。文天祥整了整衣服,向着南方跪下,拜了几拜,从容地说:“我报国至此了!”
年仅四十七岁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这样英勇就义了。他死后,人们从他的衣带中取得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就是说,孔子教导成仁,孟子赞同取义,只有把道义做到极致,才能达到仁德的高度。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是为了学什么东西呢?不就是这个仁义的道理吗?从今以后,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原文 辽与金①,帝号纷②,迨灭辽,宋犹存③。至元兴④,金绪歇⑤。有宋世,一同灭⑥。并中国⑦,兼戎狄⑧。九十年⑨,国祚(zuò)废⑩。
注释①辽: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38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是中国北方与北宋长期对峙的王朝。金: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创建的朝代,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②帝号纷:指辽、金纷纷建国称帝。③宋犹存:辽被金灭时,北宋仍存在。后宋室南渡,南宋又存在一百五十三年。④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等国。1271年忽必烈定蒙古国号为元。⑤金绪歇:元朝兴盛,金的事业功绩渐渐削弱停息。绪:功业,世系。歇:停止。⑥一同灭:金与南宋同样是被元所灭。⑦并中国: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并:吞并。⑧兼:兼并。戎狄: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⑨九十年:自元世祖公元1271年定蒙古国号为元,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共计九十八年。⑩国祚:帝位。废:废弃。此指亡国。
译文北方辽人金人,纷纷建国称帝,到了金朝灭辽,南边的宋朝还存在着。直至元朝兴盛,金国的命运才渐渐削弱停息,南宋继金之后,同被元朝所灭。元朝统一中国,同时兼并戎狄,历时九十余载,之后元朝的国运也消失了。
故事链接
1.国祚短暂的元代
辽太祖姓耶律,名阿保机,于唐德宗贞元元年称帝,国号契丹,后又改称辽。传了九主,到天祚帝,因宋朝联合金国灭辽国,但因宋弱而由金人独立灭了辽国。天祚帝四处逃窜,被金国将军娄室追上,活捉而去,不久将他杀死,辽亡,传九主,共二百一十年。
金太祖姓完颜名阿骨打率领各部兵士攻西辽,大胜,于是称帝。最初国号女真,又改为金。金太祖的弟弟曾率兵攻陷汴京,捉徽、钦二帝北去。到哀帝时,宋、元联兵攻金,城破,哀帝自缢而死,金亡,传了十世,共一百一十七年。
元太祖铁木真幼年丧父,其父也速该本是酋长,一旦亡故,部下叛离,孤儿寡母总遭人欺,但铁木真兄弟五人和睦相亲,凡事皆群力完成,待长大,势力渐成,收复各部,灭了乃蛮后称帝,自称成吉思汗。曾西征西域,孙子拔都更西征到欧洲、苏俄境内。到了成宗铁穆尔,灭西辽、金与宋,建立了拥有广大领土的蒙古帝国。
宋亡元兴,这是汉民族中华第一次沦入外族的统治,过着被歧视的日子,加上蒙古兵凶狠如猛虎,百姓不堪其苦,日子一久,元朝气衰了,元顺帝又不理朝政,委政给铁穆尔,内外皆乱,以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
北方诸将,自相争战,南方却出了一位吴国公朱元璋来,他广征人才,招募兵士,扫荡群寇,所经之地,秋毫无犯,人心相率归向,望风投诚,渐成气候,因此称帝。
称帝之后,朱元璋下诏伐元,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连战皆捷,元顺帝无计可施,只得与后妃、太子妃向北逃亡,城破,元亡。元自太祖开国,至顺帝北奔,共计一百六十二年,自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至顺帝亡国,只八十九年。
原文 明太祖①,久亲师②,传建文③,方四祀(sì)④。迁北京,永乐嗣⑤。迨崇祯⑥,煤山逝。
注释①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曾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义军,屡有战功,成为统帅。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建都南京。②亲师:亲自率兵征伐。③建文:明惠帝,年号建文,朱元璋之孙朱允炆。④四祀:四年。建文帝在位仅四年。⑤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嗣:指继承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叔,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他不满太祖传位皇太孙,以平定变乱为借口,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朱棣夺取帝位,迁都北京。⑥崇祯: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杀死幼女、嫔妃后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译文明太祖朱元璋,统兵消灭元朝,传皇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才四年就被其叔叔朱棣夺取。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到北京,年号永乐,到崇祯皇帝时,家国破碎,崇祯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灭亡。
故事链接
1.明朝江山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年号洪武,建都在金陵(南京)。到了成祖时,把皇都迁到燕京,共传了十六世到崇祯皇帝。明朝宦官专权为乱,农民起义四起,其中李闯王更攻进京城,迫使崇祯帝自缢,明朝遂亡。
朱元璋年幼家贫,投皇觉寺为僧,后四处行脚,吃尽苦头。
元末盗贼蜂起,朱元璋乃投靠郭子兴麾下为亲兵。不久娶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得助更多。朱元璋陆续招募了许多英才,渐成一股势力。郭子兴病逝,朱元璋被推举为主帅,南征北讨一十八年,剿平群寇,始成一统。待徐达攻陷元都,顺帝北遁,元亡,朱元璋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至此真正是明朝的天下了。
明朝初建,朱元璋却滥杀功臣,太子标性仁恕,见朱元璋诛杀群臣,屡劝无效,遂忧郁而终。明太祖在位三十六年崩,传位给孙子建文帝。
建文帝本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物,对各地藩王常存疑忌,后听信侍臣谗说燕王棣智虑过人,将来恐怕生变,因此建议削减诸藩,逼使燕王抗命起兵南下,建文帝兵败出宫,奔云南出家,燕王在燕京即位,是为成祖。
成祖起兵之前,多由宫中宦官来通风报信,以致成功。因此即位后,对宦官大肆封赏,还派宦官出使各地,侦察外情,且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因此派宦官郑和下西洋七次,表面上是宣扬国威,暗地里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因成祖信任宦官,以致子孙因阉祸而亡国。如英宗宠信太监王振,以致有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也先掳去,后因景宗即位,也先知无利可图,双方议和才放还。不久英宗复辟,废景帝,自然也免不了一场屠戮。
明武宗(正德皇帝)宠信太监刘瑾,刘瑾肆行排挤,他又统领东、西厂,作为他陷害群贤的机关。还为武宗建豹房,令其日夜纵乐,无暇理朝政,刘瑾方得无所忌惮,最后竟想谋反,幸及早发现,被磔死伏法。
明世宗宠信严嵩,神宗宠魏忠贤,皆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明朝气运渐衰。
明怀宗时张献忠、李自成造反,李自成自称闯王,攻入京城,致思宗崇祯帝进退无路,吊死在煤山,明朝亡,共传十六主,二百七十七年。
李自成自立为帝,逼总兵吴襄写信给守山海关的儿子吴三桂,劝他来降,吴三桂回信说:“父亲不得为忠臣,子亦焉得为肖子。”表示不降,李自成怒杀吴襄。
吴三桂为报君父之仇,于是请清兵入关,与李自成交战,李自成兵败逃亡。清世祖即帝位,从此中国又再次落入外族之手,直到辛亥革命,国父孙中山先生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成为五族一家的泱泱大国。
原文 清太祖①,膺(yīnɡ)景命②,靖(jìnɡ)四方③,克大定④。至世祖⑤,乃大同⑥,十二世⑦,清祚(zuò)终⑧。
注释①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统一女真(满族前身),建立后金。他雄才大略,建八旗,创满文,在清朝的初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②膺:承受。景命:上天授予王位之命,天命。③靖:平定。④克:能够。大定:大一统。此指统一女真各部。⑤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他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衮摄政。⑥大同:儒家所谓的理想社会。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政权,建都北京。继而统一中国,建立所谓太平盛世。⑦十二世:自清太祖起清代共历十二帝。⑧祚:帝王之位,也指国运。终:止。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译文清祖努尔哈赤,秉承上天授命,平定女真全境,完成开国重任。到了世祖福临,天下大同,清传至十二帝,以宣统帝退位告终。
原文 读史者,考实录①,通古今,若亲目②。口而诵,心而惟③,朝(zhāo)于斯④,夕于斯⑤。
注释①实录:翔实可靠的记载。又“实录”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一种,中国自南朝梁开始,历朝历代都修有每个皇帝统治时的编年大事记《实录》,虽于事实多有忌讳,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②亲目:亲眼所见。③惟:思考。④朝:早上。斯:这里。⑤夕:晚上。
译文读史书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代记录的原始资料,了解古往今来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我们读书学习,既要开口大声诵读,又要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专注于此,才能真正学好知识。
原文 昔仲尼①,师项橐(tuó)②,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③,读《鲁论》④,彼既仕⑤,学且勤。
注释①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被尊为“至圣先师”。②项橐:鲁国神童。据说他七岁时就教过孔子乐曲,十一岁时死去。③赵中令:赵普,北宋初年两朝宰相。中令:即中书令,宋代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赵普任中书令时仍手不释卷阅读《论语》,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④《鲁论》:西汉初年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当时还有古文字写的《古论》和齐国人所学的《齐论》。⑤仕:做官。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七岁的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且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北宋时期的赵普担任着中书令的重要官职,但他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赵普在仕途上已经很成功了,依然这样勤奋地学习。
故事链接
1.孔子相师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荒废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顽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撞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问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得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2.赵普夜读
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曾先后辅佐宋太祖、宋太宗,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研读《论语》。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半职,而赵普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便来到赵普家中。看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地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赵普回答说:“《论语》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论语》助您平天下,现在以另外半部《论语》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不读的好书,平民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忠臣良相。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官尚且如此虚心好学,何况我们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学呢?
原文 披蒲编①,削竹简②,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③,锥刺股④,彼不教⑤,自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