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恶:厌恶,憎恨。欲:欲望,贪恋。②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七情。具:具备。古人认为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人人具有的感情。③匏:匏瓠(hù),属于葫芦类,古人用来制作匏笙、匏琴等乐器。土:瓦器,这里指陶制吹奏乐器埙(xūn),上有一到三五个不等的音孔。革:皮革,这里指鼓一类的革质乐器。④木:指柷(zhù)一类的木质打击乐器。柷:形状如方形漆桶,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石:指磬(qìnɡ)一类玉石制作的敲击乐器。金:指锣、钟、钲(zhēnɡ)、钹(bó)等金属制作的乐器。⑤丝:指琴、瑟(sè)、琵琶等丝弦类乐器。竹:指笛子、排箫一类吹管乐器。⑥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合称“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译文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讨厌和贪恋叫做“七情”,这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具备的。匏笙、陶埙、皮鼓、木柷、石磬、金钟、琴瑟、笛箫乐器,八类统称“八音”。
原文 高曾祖①,父而身②,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③,乃九族④,人之伦⑤。
注释①高: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曾:曾祖,祖父的父亲。祖:祖父。②父而身:从父亲到自己。③玄:玄孙,自己以下第五代。曾:曾孙,孙辈的孩子,自己以下第四代。④九族:九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世。⑤伦:指尊卑老幼的秩序。古人特别看重家族延续、血缘血统关系。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这九代人称为“九族”,传宗接代,延续繁衍不停。
原文 父子恩①,夫妇从②,兄则友③,弟则恭④。长幼序⑤,友与朋⑥,君则敬⑦,臣则忠,此十义⑧,人所同。
注释①恩:恩情,有情义。②从:顺从,和顺。封建伦理关系中注重父权,认为妻子顺从丈夫,家庭就能和顺。新式家庭则强调男女平等。③友:友爱。④恭:恭敬。⑤长幼序:指年长和年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⑥友与朋: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作“友”,有同样德行者称作“朋”,后来则总称朋友。⑦敬:敬重,尊重。⑧义:指应当遵守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
译文父子间重恩情,丈夫和妻子之间要相互顺从,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君主应该尊重他的臣子,臣子们须对君主忠心耿耿。前面提到的十项准则: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
原文 凡训蒙①,须讲究②,详训诂(ɡǔ)③,明句读(dòu)④。为(wéi)学者⑤,必有初⑥,小学终⑦,至四书⑧。
注释①训蒙: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训,训诫,教导。蒙,蒙昧,无知。②讲:讲解。究:追根究底,彻底弄清楚。③详:细说,使完全明白。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训”。④句读:文章中应当停顿的地方,完整的句子为“句”,句子中较短的停顿为“读”,后代称作标点。⑤为学:进行学习,做学问。⑥初:指刚开始学习。⑦小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事亲敬长的道理。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编有以此为内容的童蒙读本《小学》一书,影响较大。⑧四书: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也是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讲解义理、考究实事,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每一个求学的人,都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把“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里的知识学透了,才能够去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 《论语》者①,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②。《孟子》者③,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①《论语》:孔子学生辑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②善言:有启迪的言论。③《孟子》:书名,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为,讲述道德仁义等儒家思想。总共七篇,其核心内容是宣扬道德和仁义。
译文儒家经典《论语》共有二十篇,它是由孔门弟子辑录而成的,记载了孔子一生的嘉言高论。《孟子》这本书是孟轲及其弟子所作,全书共七篇。讲的主要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方面的问题。
原文 作《中庸》①,子思笔②,中不偏③,庸不易④。作《大学》⑤,乃曾子⑥,自修齐⑦,至平治⑧。
注释①《中庸》:儒家重要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战国初思想家。②子思:孔伋字子思。③中不偏:“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④庸:平常。易:改变。“中庸”是说个人修养要做到平和适度,力求和谐,社会也能由此安定。⑤《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⑥曾子:名参(前505-前432),字子舆,孔子的著名弟子,春秋时代鲁国人。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所著,但也可能是其后学写定。⑦修:修身。齐:整治。⑧平:指平定天下。治:治理邦国。《大学》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先要修养自身品性,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治理好邦国,并最终做到平定天下。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子思。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人们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至公至平、至真至正、无太过、无不及。写成《大学》的是曾参,这本书从修身养性、整治家庭讲起,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结束。
原文 《孝经》通①,四书熟,如六经②,始可读。诗书易③,礼春秋④,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①《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所著以明孝道之书。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但也有人认为是孔门后学所著。②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今《乐经》已失传,或认为《乐》非独自成书,而是包括在《诗经》《周礼》之中。③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书:《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由孔子编选成书。易:《周易》,也称《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相传是周人所作。④礼:《礼经》,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亦称《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战国时代统制、社会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汇编而成,据传是周公所作,实应为战国时代作品。《仪礼》据说是孔子采集周代流传下来的礼俗而编辑成书,全书十七篇,内容包括士冠、乡饮、聘礼、丧服、祭祀等基本礼仪,是历代制定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礼记》原是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多采自先秦旧籍,为西汉戴圣所编,世称《小戴礼记》。另有西汉戴德辑本,称作《大戴礼记》。后代“六经”中的“礼”,一般指《仪礼》(一说指《周礼》)。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删定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译文弄明白了《孝经》的道理,熟记“四书”之后,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再加上一部《乐经》被称为“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我们应当仔细阅读和研究。
原文 有《连山》①,有《归藏》②,有《周易》,三易详③。有典谟(mó)④,有训诰(ɡào)⑤,有誓命⑥,《书》之奥⑦。
注释①《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又称《连山易》。②《归藏》: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③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合称“三易”,也叫“易经”。详:详尽,知详。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④典:《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典章制度。谟:《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⑤训:《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贤臣劝诫和训导君王的言辞。诰:《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发布的政令通告。⑥誓:《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命:《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⑦《书》:指《尚书》。奥:深奥难懂。因为《尚书》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所以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都感叹其“诘(jí)屈聱(áo)牙”,艰涩拗口。
译文人们所说的“三易”,具体是指伏羲氏的《连山》、黄帝作的《归藏》,再加上《周易》,研究了这三种《易经》,就能了解万物变化的规律。《尚书》载典章制度、谋略、君臣言行、政令、征伐誓言、训令,文辞深奥微妙,不容易读懂。
故事链接
1.祖莹学《诗》《书》
祖莹,字元珍,北魏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监的学生。他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依然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他用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时,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疲倦,天亮了后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于是他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教学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让在座的李孝怡非常吃惊。后来,祖莹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得到高祖重用,任职作为太学学士。
原文 我周公①,作《周礼》,著六官②,存治体③。大小戴④,注《礼记》⑤。述圣言,礼乐备⑥。
注释①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②六官:周公根据当时需要,将官制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种,讲述周代典章制度。《周礼》讲述了周公制定的这六种官制,据说为周公所著,实际上系成书于战国,故其中也含有战国的相关内容。③存:保存并使后人知晓。治体:国家政治体制。④大小戴: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⑤注《礼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是现在通行的本子。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为之作疏。⑥备:齐全,详尽。
译文周公撰写了《周礼》这部著作。共有六章,记载了周朝六大官职以及国家的政体组成情况。戴德和戴圣各自搜录整理并且分别注释了《礼记》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它们记述圣贤们的言论,使礼仪典章制度完备起来。
原文 曰《国风》①,曰《雅》《颂》②,号四诗③,当讽咏④。
注释①《国风》:又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等共十五个诸侯国与地区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②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聚会宴飨时的乐歌,有七十四篇。颂:朝廷、诸侯、贵族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分《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共四十篇。③四诗:指《风》《大雅》《小雅》《颂》。一说是指《风》《雅》《颂》《南》(《周南》《召南》合称),这里指《诗经》。④讽咏:吟诵。咏:有节奏地声调抑扬地唱诵。
译文《诗经》分《风》《大雅》《小雅》《颂》,所以《诗经》号称“四诗”,应当击节吟诵。
原文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①,别善恶。三传(zhuàn)者②,有《公羊》③,有《左氏》④,有《梁》⑤。
注释①寓:寄托,隐含。褒贬:评论好坏。以上是说随着周朝衰落,《诗经》为代表的礼制文化崩溃,于是孔子依据鲁史整理修订《春秋》。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后被称为“春秋笔法”。②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③《公羊》:即《公羊传》,全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但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最初为口头传授,到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五世孙公羊寿和其弟子胡毋生整理成书。④《左氏》:即《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⑤榖梁:即《榖梁传》,全称《春秋榖梁传》或《榖梁春秋》。旧题战国时榖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有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大义沦丧,所以孔子就编撰了《春秋》这部史书,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区分辨别。“三传”就是注释和解释《春秋》的三本著作,即《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和《春秋榖梁传》。
原文 经既明①,方读子②,撮(cuō)其要③,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④,文中子⑤,及老庄⑥。
注释①经:指儒家经典。②子:诸子百家著作。③撮:撮取,选择归纳。要:要点,要旨。④荀:指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其著作《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扬:指扬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献《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⑤文中子:隋代王通。其子福郊、福畴拟《论语》辑录王通语录的书称《中说》,亦称《文中子》。⑥老: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庄: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译文这些儒家经典都已经读熟了,然后才可以去读诸子百家的书。读诸子的书必须选择要点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诸子百家中,有五个人很重要,他们是战国时期的荀子、西汉的扬雄、隋代的文中子(王通),以及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①,知终始②。自羲(xī)农③,至黄帝④。号三皇⑤,居上世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