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
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
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老曾每每都在怵惕着“谀”,却挡不住无形中谀的神奇力量。
天京攻破后,御史贾铎在京城发难,奏请朝廷命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金库查明,报部备拨。这是对曾氏兄弟极为凶狠的一招,使他们几乎没有招架的办法。当时,太平天国的大量金银珠宝在幼天王等仓皇逃命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部带走的。湘军入城后,对这些积存已抢劫一空,不可能再“报部备拨”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缴,但是,面对朝廷的命令,该怎么办呢?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朝廷当然是不相信他的话的,但是,这时的朝廷并不愿意与曾氏兄弟的关系闹得太僵,于是在给他的廷寄中说,根据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没有贼库,这是事实。这样,朝廷算是给了曾氏兄弟一个体面的台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氏兄弟在俘获李秀成后,没有解京献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将李秀成杀了。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大哗,都说曾氏兄弟专横跋扈,杀人灭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难以招架的地步。
本来,曾国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报捷折中还向朝廷请示,李秀成、洪仁达“应否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按理,曾国藩应在朝廷“定夺”之后行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却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饮宴了一番之后,便将李秀成凌迟处死了。把李秀成槛送京师,是当时各方面的共同意见,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他又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将李秀成匆匆处死了呢?他给朝廷作了一番解释。他认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必要解送到京师,陈玉成和石达开就是现成的例子。再说,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担心他在途中绝食,或者逃跑,留下祸患,就与弟弟曾国荃再三商量,统一了意见,将他就地正法了。
曾国藩生怕这样的解释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进一步解释说,李秀成很得民心,党羽很多,威信很高,号召力很强,如果不迅速杀掉,则贻害无穷,所以就把他杀了。真实的情况是,曾国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师,李秀成的供词与自己连日来的奏折不符,这样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着走了。比如,曾国藩报捷说,破了金陵当日,杀“贼”十万,而当时城中连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哪里来的十万?至于天京的“金库”,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这些情况,精明的曾国藩自然是不会把李秀成解送京师的了。
曾国藩为了保护自己,什么谎话都敢编造。本来,朝廷在六月二十九日的谕旨中明确命令他“遴派妥员,将李秀成、洪仁达押解来京”。曾国藩于七月初六收到了谕旨,而他就在当天把李秀成杀害了。过了半个月,他才慢腾腾地于七月二十日复奏说,微臣在初十日才收到谕旨,仔细算一下,臣应该在初六日就收到谕旨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竟迟了四日。谕旨是由安庆转递江宁的,不知道是何处驿站出了差错。朝廷为了利用曾国藩,虽然也下令挨站严查,最终却没有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曾国藩有“中兴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等美誉,抛开这些美丽的光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2.荆轲刺秦王
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恐惧,于是就对上卿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对秦王采取行动。但现在去如果没有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秦王用一千斤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悬赏樊将军的头。如果我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就会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於期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有伤害长者的心思,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这个,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问:“什么建议?”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非常高兴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将军是否愿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进一步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我听你的主意!”于是拔剑自杀了。
太子听说这件事后,骑马前往,伏在樊将军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太子还事先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荆轲从燕国临行前,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大家都瞪大着眼睛怒发冲冠。荆轲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盒子,助手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但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去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但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大家根本没想到,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是不能带任何兵器的;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慌急之中,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在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拔剑!大王快拔剑。”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原文 游竺(zhú)权逯(lù),盖(ɡě)益桓(huán)公,万俟(mòqí)司马,上官欧阳。
注释
游: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偃,字子游,其子孙以其字中一字游为姓。又晋国桓、庄之族后裔有游姓。
竺:商朝末年孤竹国君长子伯夷与三子叔齐争让君位,后双双投奔了周,武王灭商后他俩因不食周粟而死,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原国名中竹字为姓者,后又有改竹为竺者。又古代西域天竺国(印度古称)僧徒进入中国后,多以竺为姓,而我国僧人又常有取其师之姓为己姓者,如南朝宋时庐山名僧竺道生,本姓魏,出家后就以其师竺法汰之姓为姓。
权:商朝第二十二代王武丁裔孙封地于权(今湖北当阳东南),其子孙遂以权为姓。
逯:战国时秦有大夫封邑于逯,子孙遂以逯为姓。又楚国公族中有逯姓。
盖:战国时齐有大夫食邑封于盖(今山东沂水西北),子孙便以盖为姓。
益:相传帝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皋陶有子名伯益,伯益为禹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禹选为继承人,后被禹子启所杀。伯益支系子孙中有以益为姓者。
桓:相传黄帝时有大臣名桓常,其子孙遂以桓为姓。又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桓公后代,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乌丸氏改汉姓为桓。
公:春秋时鲁昭公有两个儿子,名“衍”与“为”,他们的封爵是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一等即公爵,所以世称公衍、公为,其子孙以祖上封爵为姓,遂有公姓。
万俟: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王族拓跋氏为汉姓元,故北魏亦称元魏。在孝文帝倡导下鲜卑族纷纷改用汉姓,魏献文帝之弟即孝文帝的叔叔这个家族,被赐改称复姓万俟。
司马: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少皞设官职司马,执掌军政大事。但文献记载司马一职始见于西周,春秋战国至汉代一直沿用,负责军政、军赋,周宣王时程伯休父任司马,他的后代遂以司马为姓。
上官:春秋时楚庄王小儿子名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他的子孙遂以其官职上官为姓。又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三十多里处古时有上官邑,是河南通向河北的通道,居住此地的人遂有以邑名为姓者。
欧阳:战国时,越王勾践第五代孙越王无彊(qiánɡ)被楚威王杀死,越国被灭。无彊之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在今浙江吴兴)南面,因山南为阳,故世称其欧阳亭侯,子孙后遂以欧阳为姓。
故事链接
1.司马相如凤求凰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未聘夫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早已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做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在临邛老家开了家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不行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臣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悄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来不及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原文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fǔ),尉迟(yùchí)公羊。
注释
夏侯:西周时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封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建杞国。战国时杞简公被楚所灭,简公之弟佗(tuō)出逃奔鲁,鲁公认为佗乃夏禹之后,尊称为夏侯,佗的后代遂以夏侯为姓。
诸葛:相传远古有葛天氏部落,夏代诸侯葛伯即葛天氏后裔。葛伯其国被商所灭后,他的支族中有一支迁至诸(今山东诸城西南),并以迁居地名诸,加上原诸侯国名葛,组合成复姓诸葛。
闻人:春秋时鲁国大学问家少正卯因与孔子政见不同被杀。少正卯曾与孔子同时讲学,他的影响力使得孔子门下三盈三虚,在当时闻名遐迩,号称“闻人”。其子孙在其被杀后遂以闻人为复姓,或单姓为闻。
东方:相传伏羲氏创八卦,以震为尊,认为震是雷之象,万物均出于震,与之对应的方位为东方,是太阳神居住之地,伏羲后裔中遂有以东方为姓氏者。
赫连:东汉时长期活跃于漠北的匈奴族开始分裂为两部,留居当地的称北匈奴,南下的称南匈奴。南匈奴右贤王刘豹子后代刘勃勃拥兵自立,号称大夏天王,自创姓氏称赫连,意思是光辉显赫与天相连。
皇甫:春秋时宋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曾任周太师,子孙遂以皇父或皇为姓。汉代时,皇父氏族后裔皇父鸾徙居于茂陵,将姓中的父字改为甫字,这一家族后遂姓皇甫。
尉迟: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纷纷改姓汉姓,与鲜卑拓跋部落一起南迁的尉迟部落,从此就以尉迟为姓。
公羊:春秋时鲁国有贵族公孙羊孺,他的子孙后代取其姓和名中各一字组成又一复姓公羊。
故事链接
1.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传说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后代子孙说:“我预测以后你们或者你们的后代将要遇到杀身之祸,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就把这个房子拆了,房子的墙壁夹缝中有一个纸包,里面写着逃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