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了,不但不能分娩,并且得了重病,虽经宫廷太医的精心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一天,唐太宗对徐茂公说:“爱卿可知哪里还有名医能治好娘娘的病?”徐茂公说:“臣闻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有一名医叫孙思邈,疑难杂症一经他手,即可妙手回春。”太宗听后说:“既有这样的名医,卿可派人速速请他进宫,为娘娘除患,为朕解忧。”徐茂公遵照太宗的吩咐,即派人火速去请孙思邈。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唐太宗急忙让他给皇后治病。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彩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孙思邈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然后,他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针后不久,皇后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皇后病愈康复,太宗龙颜大悦。一日,群臣朝贺,太宗将孙思邈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是,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官,依依不舍地将孙思邈送出京城。
6.李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有一条江叫岷江,岷江东岸有一座山叫玉垒山,玉垒山正巧挡住了岷江江水的东流。因此,玉垒山以东没有江水流过,常常引发旱灾;而玉垒山以西,每当夏季多雨的时候,岷江江水就奔腾而下,从灌县流到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发洪灾。而且等到洪水一退,河底的泥沙碎石还淤积在河沟处,这给成都平原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当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垒山凿开,分流江水,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溉造福乡里。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到任后,耳闻目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打算立即着手治理岷江,修筑一个水利工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经过对当地地形和水情的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山口。这个山口的形状酷似瓶口,所以取名“宝瓶口”。 这样岷江的水就可以从宝瓶口穿过玉垒山流向东部。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东面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依靠自己丰富的治水经验,又率领当地人民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修筑了一个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西边的江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排洪;东边的江叫内江,负责提供灌溉生活用水,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李冰跟儿子商量,决定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修建一条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这样可以起到双重保险作用。溢洪道前设计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李冰把这取名为“飞沙堰”。
内江是成都平原居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用以确定水位。只要水量淹没到人像的脚,就不算枯水期,只要水量没有淹没过人像的肩膀,就不算洪峰期,反之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为了清除淤泥沉积,李冰父子又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原则,使都江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
李冰用自己丰富的水利知识为蜀郡人民办了一件实事,在当时运输、基建工程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了位置合理、规划完美、布局讲究的都江堰工程,工程原理通过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和飞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水利布局,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7.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叫李鸿基,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给地主牧羊,吃尽了苦头,看透了明朝官员奴役百姓的惨状。长大后曾充银川驿卒。李自成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好勇斗狠,他数次犯法,被官府判处死刑,都是朋友搭救了他。
明朝万历末年,北方几乎年年都有天灾,干旱、洪水、蝗灾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几乎颗粒无收。崇祯元年(1628),陕西北部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接着,饥荒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吃完了野草吃树皮,啃完了植被吃石头,甚至出现母亲吃女儿、丈夫吃妻子的惨状,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明王朝不但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反而继续加派赋税,官僚地主们不管老百姓死活,鱼肉百姓,兼并了大量土地,太监们只管争权夺势。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当时家破人亡又身背死刑逃脱的李自成也参加了农民起义,他自幼练成一身好武功,人又机智勇敢,胆识过人,不久就在义军中崭露头角,受到闯王高迎祥的重用,号称“闯将”。崇祯皇帝派军队对各地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为了打破官兵的围剿,协调整体作战,分散的十三家起义军聚集到荥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自成看到义军领袖们意见摇摆不定,不能达成一致,发生了激烈争论,他毅然站起来大声说:“一个人就可以勇猛作战,更何况我们有十万大军!官兵人数不到我们十分之一,根本不用害怕他们!我们只需要采取分兵作战的战略,那么大事可成!”这个建议得到了十三家义军的一致同意,大家对他也开始刮目相看。
在李自成的战略指导下,原来分散作战的农民军团结起来打配合战,兵分五路迎击官军,彼此响应,相互增援,这使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义军气势旺盛,人心整齐,一举打破了官兵的围剿。不久高迎祥不幸战死,李自成被大家推举为“闯王”。
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正闹蝗灾和旱灾。李自成进军河南,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极大欢迎,他们纷纷要求加入起义军的队伍,起义军顿时扩充到几十万人,甚至一些地主和知识分子也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其中包括李岩、牛金星两位举人。李、刘二人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劝李自成重视收揽民心,李自成便将抢掠来的财物分发给饥民。那时传唱着一首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儿童们四处传唱。李自成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对深受苛捐杂税之苦的农民来说,具有极大的鼓动性。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宣布建国,国号是“大顺”,年号“永昌”。随后,起义大军东渡黄河,直逼北京,当义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杀尽了后宫的嫔妃,绝望地在万岁山自缢身亡,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年的明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8.周瑜火烧赤壁
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黄盖当即表示:“为报答孙氏厚恩和江东的事业,甘愿先受重刑,而后再向曹操诈降。”
第二天,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他命令诸将各领取三个月的粮草,分头作好破曹的作战准备。黄盖打断周瑜的话茬,抢先说:“不要说三个月,就是支用三十个月的粮草,也无济于事。如果这个月内能打败曹操,那再好不过了;如一月之内不能击溃他,倒不如依了张子布的主意,干脆束手投降。”周瑜闻听到这种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动摇军心的投降论调后,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黄盖也不示弱,他以江东旧臣的资格倚老卖老,根本就没把周瑜放在眼里。这就越发使周瑜怒不可遏,他立命从速斩决。周、黄矛盾的升级激化使诸将惶惶不安。大将甘宁以黄盖乃东吴旧臣为由,替黄盖求情,被一阵乱棒打出大帐。众文武一见大都督火冲脑门,老将黄盖即将死在眼前,就一齐跪下,苦苦为黄盖讨饶。看在众人的面子上,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一百脊杖。众文武还觉得杖罚过重,仍苦求周瑜高抬贵手。周瑜此次寸步不让,他掀翻案桌,斥退众官,喝令速速行杖。行刑的士兵把黄盖掀翻在地,剥光衣服,狠狠地打了五十脊杖。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唯独一人心里清楚,他一言不发,袖手旁观,他就是诸葛亮。这五十军棍将黄盖打得也真够惨的,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其他将领来探视时,黄盖守口如瓶,只是长吁短叹,似乎有许多难言的隐情。当他的密友阚泽抱着怀疑的态度前来视疾时,黄盖才道出了实情,并转请素有忠义和胆识的阚泽替他潜去曹营代献诈降书信。富有阅历、老谋深算的曹操,面对潜至曹营的阚泽和诈降书,将信将疑,但阚泽也决非等闲之辈,他既具胆识,又能言善辩,最终使曹操不得不信。恰在此时,已混入周瑜帐下的蔡中、蔡和两人也遣人送来了周瑜怒杖黄盖的密报。阚泽离开曹营回去之后,又使人给曹操带去了密信,进一步约定了黄盖来降时的暗号和标志。这期间,蔡和、蔡中也从江南岸为曹操暗通消息。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更使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了。
曹操水军多由北方人组成,他们不适应水上生活,不少人因颠簸晕船而生病。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其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这样一来,曹操的战船或三十只一队,或五十只一组,都用铁锁连到了一起,并在船上铺了木板,士卒战马往来如履平地。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不仅士卒为之欢呼雀跃,就是久经战阵、深明兵法的曹操,面对稳如泰山的船阵,也自以为得计。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二十日,孙刘联军方面已作好大战前的准备与部署。诸葛亮设坛祭风三日,是夜将近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渐起,并越来越急。黄盖也将准备好的二十只大船,装满芦苇干柴,浇上鱼油,铺好引火用的硫黄、焰硝等物,然后用青布油单遮盖好,船头还钉满大钉,船上又竖起诈降的联络标志“青龙牙旗”。每条大船后面各系着行动便捷的小船走舸。黄盖还特派小卒持书与曹操约定当晚来降。周瑜也安排好接应黄盖的船只和进攻的后续队伍。
江北的曹操,正在大寨中与诸将等待消息。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和马不计其数。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者无数。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9.吴刚伐桂
我们抬头望天上的月亮,可以看到月亮并不是洁白如玉、光洁平滑的,就像玉石有瑕疵一样,月亮中也有一些黑色的影子。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月亮上的黑色影子是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山脉反射太阳光不均匀造成的。但是古人并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知识,他们为月亮的黑影编造了一个浪漫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人叫吴刚,他醉心于仙道,却不愿意刻苦专心地学习,因此惹得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天帝为了惩罚他,命他在月宫砍伐那棵五百余丈的桂树,并承诺说:“如果你砍倒桂树,我就可以把仙术赐予你。”吴刚答应了,便开始伐桂,但奇怪的是,吴刚每砍一斧,刚刚把斧头拔出来,树上的创伤就马上自动愈合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不停地砍伐桂树,桂树不停地愈合,吴刚的愿望一直未能达成,桂树始终高高矗立在月宫,没有动摇半分,但吴刚不死心,他不停地砍啊砍啊,千百年来一直做着这种徒劳的努力。因此我们凡界的人们,每当眺望明月的时候,总能看到吴刚在月亮上伐桂的身影。
10.吴道子
吴道子(680-759),汉族人,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
吴道子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景龙三年(709),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洛”。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