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三道沟。她是家里的长女,还有个小三岁的弟弟。
对于崔永发来说,当年的贫穷,致使女儿崔库中途辍学,是他一生的遗憾。他自己没上过一天学,但他就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那个年代,沟里的孩子十六七岁就下地挣工分,人们还只局限于不做睁眼瞎的思想意识。永发却咬牙让两个孩子上了初中。着贫穷供学生的个中辛苦,没有经历的人无法想像。库和满库学习都是班里最好的。就在库考高中时,满库因为被城里的中学选中,要去城里上学。这一下子令一家人无法取舍了,因为一旦满库去城里,那每个月伙食费就不知如何筹措,弟弟当时坚持不去城里,他希望姐姐能上大学,可是,高中都不知怎样读下去,在上大学,那满库不但不能去城里,恐怕连高中都上不了。
库高中没读完,她把机会留给了弟弟。她是个认命的人。然而她所放弃的不光是大学,还有从小青梅竹马一起读书的杜青学,如果一起上高中,那一定会一起上大学,那一切都会改变。
永发是看着杜青学长大的,一直都喜欢那个稳重的孩子,他相信即使小学考上了大学,他也不会变心。
库也相信,小学一定会回来娶她的。
三道沟大队书记,杜宝义,就是杜青学的父亲。杜家在当地说白了那就是‘高干’。原本就高高在上,儿子考上大学,那就更奠定了在三道沟,乃至三台镇都首屈一指的地位。别说这沟里的姑娘看不上,就是将来儿子分配到城里,以他家的财力,那城里的姑娘也要挑挑选选。
库只收到杜青学一封信。
永发被杜书记叫到大队部,他还给永发倒了一杯茶。
“永发,你家满库再有两年也要考大学了吧?”
“啊!”
“考上就出头了,将来就是城里人了,娶城里媳妇,这沟里的女人看都不看。”
永发看着杜书记,不知接下来要说啥,自从小学上了大学后,他一直担心的事情,也就是杜书记会找到他。
“就拿我儿子来说吧,将来毕业那就是国家干部,在城里上班,现在生孩子户口都随母亲所在地,娶农村的,哼……”
那句“哼”声音很轻,却把永发震得一哆嗦。
“永发,咱们都是供孩子的人,我呀,真是怕呀,怕谁家姑娘赖上我儿子……”
“再说了,别说我儿子上了大学,就是在这山里,那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家,也配不上我家呀!是吧?”
永发明知人家是说给他听,可又无话可说,那句“门不当,户不对”,那句“攀高枝”。永发瞥见办公桌那一捆信封,上面分明是崔库的名字,就放在杜书记手边,那一定是杜青学给女儿的信,别的不认识,但女儿的名字自己是认识的。
尽管相信小学那孩子,相信他对女儿是真的好,自己几次拒绝山外孟家岗孟家提亲,因为明白女儿的心思。
于是风言风语不断传来,虽然崔家并不在屯里住,是在二泉眼坡下独居院落,但人家想把话传给你听,你自然就会听得到。
库后来知道,她在也收不到小学的信的原因,但她相信小学。可自从爹被“请”去大队部,回来后气得半个月不说一句话,让爹释怀,让爹不再难堪的方法只有一个。
自己难道只为自己,让爹这样被杜家羞辱吗?
答应了孟家提亲,库认命了。
孟家岗孟家,那是当地有名的存钱户。又是水田区,山里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山外。
SD子那年在山里看到库以后,就认定今生就非她不娶了。后来打听到东头五叔是崔库的表叔,就拜托去提亲,被拒绝了几次也不灰心,气得青姑不知骂了几回。
孟家就SD子一个男丁,两个姐姐出嫁了。
孟家岗是孟姓居多而得名,青姑娘家是半拉山刘家,其实与孟家岗孟氏是姑表老亲,所以论辈分,屯里就叫她青姑。
青姑娘家五个哥哥,所以备受宠爱。当年孟家提亲,遭到哥哥们强烈反对。孟庆合家穷不说,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嫂子都不是善茬,一个弟弟,家里最老实最不吃香的庆合,爹不疼妈不爱,怕青姑嫁过去没好日子过。偏偏娇生惯养的青姑就看上了老实巴交的庆合,认准这是一个不会欺负女人的男人。
进门后,在无数次的交战中,青姑逐渐站了上风,分家时尽管好似情深出户,但青姑却在那贫穷的年代,养三个孩子,硬是把日子过的有模有样。
穷,家家都穷,家家粮食都不够吃。青黄不接时,能吃的都煮了吃。可屯里不明白,为啥孟庆合家就常常飘出饭味,人们纳闷,百思不解。
青姑干活快,是妇女队长。挣一等公分。穿一条大肥裤子,把腿脚一扎,一件大肥外衣,人们笑她难看,这么小的个子。她就说干活方便,其实这是有学问的。收工回来,在地上铺一块布,站在上面脱衣服,就能抖出一二斤米。谁能想到,干活最快的人,还有功夫顺手往裤子里装东西?
那些偷青的,不会拿的被抓后扣工分,游街,罚款。青姑从不失手,又不显山漏水。这样度过那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