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读书人升华心灵的必经之路。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而读书则可以说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
少年青涩乱读书,喜欢优美词章,每每抄满案头。落日楼头的清丽,独上高楼的向往,随着心智的完善而飞扬。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或春风入帷,或秋月盈窗。此时一卷在手,犹如在人生寂寞的旅途上,与挚友小聚,获得一点点有用的信息。有所启悟时,那份快意,犹如酷暑之饮冰淇淋般舒爽透彻,乐然,怡然。但因年轻气盛,阅历浅,毕竟只是读到了一些皮毛。
风雨二十余载,读书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社会的关注,对当下的关切。读出激越,是我那时心灵的寻觅。与李白对影成三人,与苏轼把酒问青天,听屈原一声天问,才知祖国最重,家次之。这是我读书的第二个阶段。三十多岁时,心灵的星空也从激越到平实。喜欢黄钟大吕,傲然风骨作品之时,也喜欢枫桥夜泊,小桥流水的恬静与优雅。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让我读出了平静;巴金老的鸿篇巨制更让我读出了悲悯;一部《瓦尔登湖》读出了返璞归真。知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崇尚简朴就是简约之美的流露。能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读出意蕴,从家常与平淡中读出大智慧和大乾坤,可以把玩文字和文字背后的人生,这应该是读书的又一境界了。于是,喜欢庄子的逍遥自在!你看,一个睿智的老头,从花鸟虫兽中悟出那么多道理,而且恬淡隐忍,那是生命真正的境界,是生命无待,自由飞扬。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后来才知道:不只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才有意境,不光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才有缱绻,奔放中也有和谐。苏轼的大江东去,意境开阔,感情奔放,但一句“一樽还酹江月”还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那就是深切期待人与自然的内心和谐。读《老人与海》,初读读出的是百折不挠的硬汉精神和压力下的浩然壮美。但当晚霞洒满江面,老人站在大海边,这时海天一色,人海共处的场面,不正好是一幅孤独求败的绝美和谐吗?!每一次读鲁迅先生,都是一次精神的补钙。怒目金刚、横眉冷对是鲁迅的表面,他那深藏不露的,便是大慈大悲的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怀与温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倏忽之间,南山出现,也只有气定神闲、淡定从容的陶渊明,才能见到这南山。陶潜的华章,温暖了我阡陌的心田。他那轮斜阳,又温暖了后世多少带霜的菊花一个读书人,不只能把自己读出一个“图书馆”,而应把自己读成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生命的长度不在我们手里,但生命的宽度在我们手里,而读书则可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不论何时,都要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营造一份心情,让油墨的芳香熏染自己,坐拥书城,若能读出庄子“乘万物以游心”的心境,读出“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意境,读出笃定的生命信仰,读出心灵的放牧,读出激越中的平实,愤世中的散淡,读出世道人心的温暖,那么一个读书人在灿烂星空下,就获得了灵性的自由和诗意的生存。